刘 燕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药剂科,天津 300060)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治疗需要终身服药。T2DM 患者血糖如果控制不佳,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治疗T2DM 主要遵循长期的综合性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确保血糖水平保持平稳。近年来,随着对T2DM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取得一定进展,新型药物较多[2],正确认识药物,并合理选择药物对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对不同药物治疗T2DM 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T2DM 的有效治疗奠定基础。
1.1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是T2MD 患者早期药物治疗首选,可直接口服,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与胰岛B 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实现抑制细胞膜的作用[3]。研究显示[4],磺脲类药物具有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作用。马淑芳[5]的研究采用格列齐特药治疗T2MD 患者,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较高。但是随访6 个月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低血糖,患者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受到一定影响,但停药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快速缓解。目前,常用的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以及格列苯脲等。研究显示[6],磺脲类药物初始治疗T2MD 应选择小剂量,并依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应重视观察不良反应。总之,磺脲类药物治疗T2MD 效果确切,但是远期安全性较差,应加强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
1.2 非磺脲类药物 非磺脲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结构不同,作用部位不同,但药效受体、作用机制上无实质性差异[7]。T2MD 患者采用非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主要是抑制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依赖性钾通道,促进钾离子外流,刺激胰岛B 细胞极化,最终分泌胰岛素。在王晓茜等[8]的研究显示,该类药物可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尤其是对降低餐后血糖具有显著效果。该类型药物临床常见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姚璐等[9]采用瑞格列奈治疗肥胖T2MD 患者,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显著降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轻微的恶心、呕吐、皮疹反应,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因此,非磺脲类药物治疗T2MD 效果理想,安全性良好。
1.3 肠促胰岛素 肠促胰岛素主要有胰岛血糖类样肽、二肽激肽酶-Ⅳ抑制剂、胰高血糖受体拮抗剂。胰岛血糖类样肽治疗T2MD 患者可有效抑制肝脏葡萄糖排出量,以减少胃排空量,增加饱腹感,以减少患者进食,实现控制体重的目的。白银涛等[10]的研究发现该类药物产生作用时会对血糖浓度产生非常高的依赖性。但随访观察,发现在血糖降低后,产生的作用也会减弱。因此,采用该类型药物治疗T2MD,还可以一定程度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常见胰岛血糖类样肽药物有利拉鲁肽、埃塞那肽、依西那肽。哈斯等[11]的研究中,分别采用格列齐特和利拉鲁肽治疗T2MD,结果显示利拉鲁肽治疗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BMI)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胰岛血糖类样肽药物治疗T2MD 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并减轻体重。但由于是单中心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二肽激肽酶-Ⅳ抑制剂治疗T2MD,可使机体胰岛血糖素样肽水平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二肽激肽酶-Ⅳ抑制剂可显著降低血糖水平,且不会出现低血糖现象。黄云鸿等[12]采用西他列汀治疗T2MD,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19%,血氧水平显著下降,治疗3 个月后,血糖水平趋于正常,表明二肽激肽酶-Ⅳ抑制剂治疗T2MD 效果确切,血糖水平控制理想。而胰高血糖受体拮抗剂是通过与胰高血糖素竞争受体,以阻断胰高血糖素,降低血糖。总之,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治疗T2MD 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具体的应用还不存在问题,需要临床深入的探究予以完善,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效果。
2.1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主要是作用于HbA1c,可减少肝糖异生与肝糖输出,降低脂肪酸氧化率,在无氧糖代谢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13]。同时还可以增加葡萄糖转运能力,增强外周组织糖利用率,有效减少和阻止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研究显示,双胍类药物对超重高血糖患者,不能实现降糖作用,且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现象,比较适用于肥胖或超重患者。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且全球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14],T2DM 患者初始治疗药物,首选二甲双胍。李有佳等[15]研究分别采用二甲双胍片和达格列净片治疗肥胖T2MD 患者,结果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片患者FBG、HbA1c 显著低于达格列净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二甲双胍片对于肥胖T2MD 患者效果更为确切,可显著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是存在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尤其是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别反应。
2.2 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是一种新型胰岛素的药物,与其他药物的间接作用,其影响机制较为直接。该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T2DM 肥胖患者的肝脏、肌肉、脂肪组织,提高胰岛素在各组织中发挥作用[16]。改变体内脂肪酸流动方向,由肌肉阻滞转变为皮下脂肪,可减少炎性反应,继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受到抑制,使T2MD 心血管并发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也会降低。研究显示[17],该药物不会对分泌胰岛素造成刺激,不会引起低血糖症状。目前,临床代表性药物有曲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前者存在致死性肝损害,临床应用较少。后者虽已用于临床,但是经验较少,具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究证实。
3.1 淀粉不溶素 T2MD 患者采用淀粉不溶素治疗,主要是减少胃排空速度,增强营养物质吸收,通过该类反应,可最大化减少患者因食物引起的胰高血糖素释放[18]。但是该类药物处于试验阶段,具体的应用效果尚未明确,需要今后不断的研发证实。
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T2MD,主要是在小肠黏膜刷状缘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酶等,以减少或延缓葡萄糖和果糖在肠道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19]。但是该药物对乳糖无抑制效果。目前已将T2MD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为第三类降糖药,常用的包括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以上多肽类药物在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蒋燕等[20]研究指出,采用格列波糖治疗非肥胖T2MD,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为1.28%,胃肠道反应为6.08%,表明这种药物治疗T2MD 具有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低血糖发生率也非常低。此类药物可从小剂量开始服用,1 个月后逐渐增加剂量,可有效减轻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因此,T2MD 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初治可从小剂量开始。
对于运动、饮食、口服降糖药物综合治疗无效果,且伴有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慢性并发症T2MD 患者,需要给予胰岛素治疗。近年来应用的长效胰岛素有甘精胰岛素、诺和平,每天给予注射治疗,不仅维持胰岛素水平稳定,还可有效控制血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21]。但是也存在低血糖发生风险,严重低血糖会造成致命性损伤,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必须重视血糖监测,预防并发症。目前,胰岛素治疗临床治疗风险相对较小,合理应用可有效抑制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韩秀平等[22]研究采用短效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每天早晚各1 次,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HbA1c 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Sattar N 等[23]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T2MD,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结果显示患者血糖水平基本趋于正常状态。由此可见,胰岛素治疗T2MD 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采用长效和短效胰岛素联合治疗,可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胰岛素用量。因此,联合治疗成为新的治疗方向。王晶璞[24]研究显示,采用短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MD 可提高总有效率,且胰岛素用量减少25.00%,说明胰岛素联合其药物治疗T2MD 不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而且可提高疗效。此外,胰岛素泵可将机体胰岛素分为基础胰岛素和进食后胰岛素,通过设定量单元,以每小时为单位供应机体,可有效保持确保患者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25]。但是胰岛素泵价格昂贵,临床适用性较小,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总之,胰岛素治疗是治疗T2MD 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式进步。
5.1 糖原合酶激酶-3(GSK-3)GSK-3 是一种酸酸蛋白激酶,经过胰岛素通路后抑制糖原合成,并干扰胰岛素受体下游信号传导,经过葡萄糖转运蛋白易位以完成骨骼肌糖转化调控[26]。因此,GSK-3 抑制剂说降低糖原合酶磷酸化的作用,可改善肝糖原合成,是T2MD 的新型靶点,但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具体的临床应用效果,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5.2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PTP 属于蛋白质络氨酸磷酸酶,可阻断胰岛素刺激的受体络氨酸磷酸化,进而影响胰岛素受体1 磷酸化,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葡萄糖进行正常组织,导致糖脂代谢紊乱,进一步诱发糖尿病[27]。从该作用机制分析,PTP-1B 在胰岛信号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也可以作为糖尿病治疗新靶点。
总之,对于T2MD 患者来说,随着临床对T2MD的病理机制的更加深入了解,针对不同机制引发T2MD 的酶靶点调节剂研究层出不穷,虽然每种靶点的作用机制不同,但均以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为主旨。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解决问题,将新型酶靶点调节剂应用于临床,为T2MD 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T2MD 属于“消竭”范畴,饮食不节,加劳累过度,消竭经久不愈,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治疗应以滋阴益气,健脾为主,兼以活血祛瘀为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化痰具有扶正祛邪,散结、理气、解郁,化痰消瘿功。王荣等[28]的研究采用二甲双胍联合七味白术散合补阳还五汤(观察组)治疗T2MD,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且FBG、P2-hBG、HbA1c 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可互相促进,增强临床降糖效果,发挥联合效应,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当前临床T2MD 临床应用中药种类较多,合理选择联合应用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总之,T2MD 采用中药治疗具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T2MD 临床药物治疗种类繁多,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随着药物的不断发展,药物种类也不断增多,除过双胍类与磺脲类主导型药物,可供T2MD 临床选择的新型药物也在不断增加。传统降糖药物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其疗效和安全性有一定的临床基础。新型降糖药物虽然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但是缺乏大样本、长时间随访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而新靶点降糖药物为T2M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诱因T2MD 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较多受体和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诱发较多全身不良反应。因此,如何提高T2MD治疗疗效,确保用药安全仍然是,今后T2MD 药物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在临床药物选择中,依然必须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科学合理选择,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