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茹,刘天惟
(天津市南开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100)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目前全世界关注度最高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报道[1,2],我国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达40%以上,是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循证医学数据表明[3],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能够有效纠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和降低心血管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良好预后的形成。研究表明[4],介入治疗后心脏康复综合治疗可提高冠心病患者1 年无进展生存率,降低1 年内再住院率23%,且实施心脏康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5]。本文就心脏康复概述、心脏康复方法以及心脏康复发展前景作一综述,以期为心血管疾病良好预后提供有利条件。
1.1 定义 心脏康复是通过医学评价、运动、心脏危险因素控制、营养等干预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机体抵抗力得到一定提高,而控制危险因素,可减少患者再次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猝死、心肌梗死)的风险。同时,通过运动、营养等指导,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6]。有研究指出[7],心脏康复是综合性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医疗模式,涵盖心血管疾病整个范围,即发布前预防和发病后康复,可实现从心理-生理-社会的综合医疗保健,是心血管疾病整个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心脏康复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诊疗体系中心脏康复这一环节与国外相比差之甚远,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康复环节尚未引起重视,致使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住院,一定程度造成治疗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是当前发展趋势和需求。我国心脏康复发展于60 年代,当时主要开展风湿性心脏病运动锻炼,之后80 年代开始发展慢性冠心病康复,90 年代开展心脏康复专家共识,21 世纪启动心脏康复处方快速发展。据统计[8],我国目前心脏康复中心已突破500 家,2017 年底中国康复医学会认证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心脏康复培训基地已有44 家。
1.3 心脏康复分期 心脏康复主要分为3 期:院内康复期(第1 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第2期)、院外长期康复(第3 期)[9]。心脏康复在心脏出现疾病症状启动,并且贯穿整个康复过程,但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1.3.1 院内康复期 院内康复期是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康复和预防的相关服务,该阶段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运动功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增强患者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配合护理和治疗。同时,该期间内提醒患者戒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为第2 期心脏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准备[7],如早期病情评估、患者健康宣教、运动康复及日常生活指导和预见性出院计划。
1.3.2 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 出院1~6 个月或PCI、CABG 后常规2~5 周可开展第2 期心脏康复,该阶段康复与第1 期康复阶段不同,在病情评估、教育、日常生活指导、心理支持基础上,增加每周3~5次血压和心电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主要为有氧、阻抗以及柔韧性运动,每次持续30~60 min,连续进行3 个月。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 d,故第1 期康复时间有限,第2 期康复为冠心病康复核心阶段,即作为第1 期康复的延续,也作为第3 期康复的基础[7]。第2 期心脏康复主要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冠心病常规运动康复程序、日常生活指导以及其他康复方法。
1.3.3 院外长期康复 第3 期也称为家庭康复期,是第2 期康复的延续,为心血管事件1 年后额外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该时期部分患者已经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但为了减少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强化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运动康复是必须的。家庭康复期的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并因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低危运动。对于中、高危运动康复仍然需要进行医学监护。因此,该阶段对患者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低危和中危部分患者可进一步进行第3 期康复,高危及部分中危患者应转上级医院继续康复。此外,该时期仍然需要纠正危险因素和心理负性情绪[7]。
心脏康复方法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评估为前提,通过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控烟(包括不接受二手烟的危害)的综合干预,实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各个时期的全程康复管理[10,11]。
2.1 药物 药物是心脏康复开展的基础,临床常规药物包括β 受体阻滞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等。药物可干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预后,并依据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药物处方[12]。相关研究显示,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且呈正相关。杨彦萍等[13]研究表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咨询、健康指导、动机访谈以及监督,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此,临床应加强对患者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宣教,以提高治疗依从性,进一步促进良好治疗效果的形成。
2.2 运动 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常规方式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平衡训练等,需要把控的指标包括强度、时间、频率以及注意事项。当前常见有氧运动包括快步、慢跑、游泳等,最大强度为50%~80%,运动时间为20~40 min,每周3~5 次最佳。阻抗运动包括俯卧撑、运动器械、弹力带等,每次30 min。柔韧性训练提倡上肢、下肢、颈部拉伸,建议强度为有拉伸感觉无明显疼痛为宜,每次10 min,每个20 s左右。平衡训练方法包括徒手、平衡垫、器械等,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个体化进行[14]。陈丽娜等[15]研究指出,科学运动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纠正心肌缺血状态,延缓动脉硬化机制,有效降低心脏的损害,预防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重视科学运动,通过实施个体化的运动干预,以提高心肌缺氧耐受力,预防和减轻心脏动脉损害。
2.3 营养 心血管疾病营养干预总原则为在平衡膳食基础上,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尽量保持理想体重或使体重逐渐向理想体重靠拢,建议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③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④保证摄入充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⑤控制钠的摄入量,食盐不超过6 g,少食用含钠高的食物;⑥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⑦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如果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保证均衡膳食摄入,可在营养师等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医用食品[16]。郝云霞等[17]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个体化的营养计划,并同期给予健康营养宣教,纠正患者不健康行为,结果显示患者营养状况显著改善,机体抵抗力提高,生活能力水平提升。由此可见,营养可促进心脏疾病患者机体机能,转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4 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心理健康也在疾病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心理方法包括主动与患者沟通、讲解成功病例、增强治疗自信心、定期随访、顾虑家属给予支持。若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无改善,应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干预[17]。除此之外,打太极拳、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有研究指出[18],睡眠质量与冠心病病情密切相关,睡眠不足6 h 或者超过9 h,年龄超过35 岁人群为冠心病高危因素。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应使用相应量表进行准确评估,明确睡眠障碍原因,实施个性化综合治疗。路明惠[19]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予以TTM 的协同护理模式,结果显示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降低,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故,心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为临床心脏康复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2.5 戒烟控烟 戒烟处方包括戒烟人群的适应证、识别需戒烟人群、评估患者吸烟情况、戒烟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心理和行为支持、易复吸者给予药物辅助治疗。吸烟是心脏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戒烟干预成功需要引导患者明确吸烟的不良后果,认识戒烟的重要性等,以提高戒烟的依从性。Chen LN 等[20]研究中对10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戒烟干预,结果发现随访1 年后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均有所降低。由此表明,戒烟干预,可提高戒烟率,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2.6 中西医心脏康复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21]。中医心脏康复主要包括运动康复、药物康复、情志康复、饮食康复、中医外治康复、自然环境康复、生活起居康复、中医综合康复等[21]。张聪等[22]研究指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中药干预管理具有标本兼治、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等优势。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康复技术手段,结合中医特色,创新发展心脏康复外延,突出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孔昭莉[23]采用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包括中医饮食、生活、心理干预,穴位按摩和针灸,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改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由此提示中医心脏康复效果确切,可预防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但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具体的应用可行性有待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在当代中国互联网、远程医疗、电子设备、手机软件等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为心脏康复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础。有研究表明[24],紧密型医联体改革的医院所获得的综合效益最好,有利于在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表明,与初次参与心脏康复的患者相比,参加医联体改革心脏康复患者出勤率更高且身体机能更好。故,医联体改革可促进心脏康复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今后心脏康复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我国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心脏康复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仍不满足中国心脏康复的巨大需求,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控烟、中医等心脏康复干预均可获得一定效果,但缺乏大样本、严谨的研究设计来证明其有效性。故今后仍然需要尝试多理论结合对患者实施干预的护理效果。只有结合我国国情,不断优化和完善康复流程才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体系,才能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