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俊,苏来义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 650212)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职业院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要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涵盖了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方针等内容,且其德育观中“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黄炎培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指向明确、内涵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诸多启示。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每个人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他将职业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制度中,认为职业教育应被视为独立的教育体系,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贯穿于各个级层的教育系统,并通过职业教育,激发师生的潜力,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这体现了职教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目标确定为四方面:一是谋求个性的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做准备;四是为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终极目标则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由此看出,黄炎培是从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来阐释职业教育目标:于个人而言,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于社会而言,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民谋福祉。这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的具体阐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社会化、科学化。一方面,职业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由科学方法指导,用科学方法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他主张职业教育应强调“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办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同时,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职业教育科学化管理水平。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就为课程思政如何有效开展,提供了支撑。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道德观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敬业乐群、劳工神圣”是黄炎培主要主张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他认为,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还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的职业意识、为国为民的人格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德育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基石,脱离了德育,职业教育就会偏离方向。而如何强化职业教育的道德观,课程思政便成了更有效的抓手,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将职业教育道德观科学的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势在必行。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完整,指向明确,内涵丰富,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这不仅在当时具有实践价值,而且在高校教育面向“立德树人”,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现阶段,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管理层对“课程思政”理念的顶层设计规划以及教育方式的有效落实具有促进作用。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在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规划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不能运用比较成熟的方式将“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原因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时间短,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如何部署规划还处于探索期;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推进的主体还不明晰,主要原因是“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联合学校管理部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等各方面的力量,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开展的困难较大。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对非思政课在课程培养方案和育人目标设计上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确指向,即缺乏德育目标。同时,各类课程教学内容差异较大,导致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课程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此外,多数非思政课的教师认为,只需完成本课程知识的讲解即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其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上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导致思政课出现“孤岛”现象,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联合所有学科,以思政课为引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要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他课程,在各类课程中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认识不全面及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较少两方面。首先,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认识不全面,对“课程思政”的内容不明确在授课过程中将不能更好的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阻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推进;其次,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结合较少,“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当中,但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设计与讲解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的方法比较生硬,大多是先对专业知识进行讲授,而后再将思政元素生硬的单独讲解,将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呈现的是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黄炎培提出应把职业教育置于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中,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职业教育科学化管理程度,建立起各个层级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带入知识教育价值理念和课程教学实践思维中,其重点在于顶层制度设计。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校党委的领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校党委要有“课程思政”意识,树立起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类课程中推进的意识观念,在意识的指导下引领各级学院设置“课程思政”课程,保证各类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始终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与各院部的领导者和教师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宣传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宣传,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传达给高校师生,让高校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进一步提升。通过“课程思政”的意识宣传工作,让教师及时掌握高校教育理念变化的最新动态,自觉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舆论和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逐步适应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贯彻落实的具体部门是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因此,具体落实的职能部门要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评价三个关键节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首先,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中,要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作为主要因素。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材料时强化对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功能的考核度。其次,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增设“德育效果”评价项,在精品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选验收中设置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指标。最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特色专业课程中合理嵌入思政元素,并通过一系列教学运行管理环节将正确的价值理念落到实处,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为自身生存发展奠基,职业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与道德的结合。因此,要实现技能与道德的有机融合,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课程是主要载体,要着力打造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所提倡的课程体系,是不同课程的融通体系,是各类课程的衔接体系,重点在于发挥课程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
课程设置是依据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来,高职院校在发挥特色课程优势的同时,还要带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遵循课程内在逻辑体系,结合学生的认知与需求特点,重视思政课的主导价值,借助思政课程反哺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专业课程做好思政课的补充和巩固的育人工作,通识课做好思政课和专业课的贯通和深入的育人工作,将不同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牢不可破的融通体系。
此外,思政课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其他各类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功能在于讲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思想引导功能;通识课程具有“通识”功能,对学生德行发展与知识面拓宽有重要的意义,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自己兴趣出发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专业课的功能在于培养专业化人才,着重于专业素养的培养。打造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三位一体的衔接体系,在各类课程都进行思政教育的衔接效应下,形成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三观”教育良性可循环的课程体系。
教师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直接践行者。“敬业乐群、劳工神圣”是黄炎培主要主张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同时,他还提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原则。这对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落实者,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立德树人意识培养、明确“课程思政”定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自身需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教师不仅作为学生的知识传播者,同时也要进行育人的任务。教师除了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之外,也要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的部门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要将教师道德修养也作为考核的标准,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时,要掌握“课程思政”的内容,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在明确“课程思政”定位的内容后,将其通过有效的方式传达,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实现民族复兴做贡献。
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在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和明确“课程思政”的定位后,还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把与现实生活贴近的思政资源作为重点,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国家建设。教师之间还可以教研室为单位,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展开交流与挖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领作用,共同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充分运用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结合院校特色,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