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问”能力的策略

2021-11-30 08:4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心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咸鸭蛋妙用研究性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心小学 周 利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之一,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发问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也是持续推进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发问能力更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环节中,应当将学生的“发问能力”培养放在研究性学习指导的首位并贯穿于活动过程之中。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

一、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发问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中的智慧就在于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现在的学生,太容易相信一些所谓的“事实”,比如老师说的,比如网络上查找到的资料……

曾经听过一节课,老师上的内容是“柠檬的妙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了许许多多从网络上,从别人嘴里了解到的柠檬的用途,如清除冰箱里的异味。柠檬可以为牙龈止血,还可以减少蛀牙,用柠檬水配上小苏打,把衣物浸泡在里面,既能达到漂白剂的效果,又不会损伤衣物等,学生功课做得很足,每个小组都说了十条以上柠檬的妙用,讲起来头头是道,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是要试验一下有些妙用是不是真正的“妙用”,结果问到学生:“你们这些妙用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学生有的回答家长说的,有的回答网络上查到的。老师接着问:“那么你们都相信这些妙用是真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相信。老师无奈,又问了一遍,学生还是回答相信,而且声音响亮,无奈老师只好告诉学生们,有些网络上查找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的,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其实这也反映出了现在小学生的一个通病,太相信所谓的资料。网络查找资料十分方便快捷,于是也就出现了学生一不懂就会上网找百度,但是小学生对于资料的筛选和甄别能力还是很弱的,他们会认为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就是正确的,不会提出一点点的质疑,于是也就出现了刚才课上的一幕。

清代学者陈献章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疑问的过程。因为有了疑问,学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有认知上的冲突,才会激活潜在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去探究疑问的答案,才可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广泛和深入。

二、在主题选定上激发学生发问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没有课题和内容的限制,是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所有主题需要老师和学生自主制定,这就要求老师的思路要拓展开来,不能局限于自己原来所教的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时,学生才会有兴趣。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对学生有一定的神秘感,学生对它的兴趣也很高,如果指定的内容能贴近学生实际,那么必然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立夏前夕,学生们对咸鸭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制定研究活动方案到采访,到自己亲手腌制咸鸭蛋都兴趣盎然,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到了立夏吃咸鸭蛋的风俗故事,还学会了如何腌制咸鸭蛋,了解了多吃过咸食品的危害,整个活动中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都很高。问题更是一个接一个:立夏为什么要吃咸鸭蛋,立春立秋不吃?咸鸭蛋怎样腌制才能更好吃?吃咸鸭蛋是为了纪念谁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这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再根据问题寻找解决方式,或查找资料、或询问专家、或查找文献,最终解决问题,学生也得到了成就感。由此可见,只有贴合学生实际的课题,才能激发起学生发问的兴趣。

三、在情景设置中引导学生发问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采用情景导入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而这个情景,除了传统的故事讲述、图片导入等这些学生比较直观的视觉感受外,还可以将学生的味觉、嗅觉一起用上来。

我曾执教过《梅花茶》这一案例,在第一节开题指导课上,课前,我就准备好事先泡制好的梅花茶,分装在品尝杯中,摆在学生桌上。学生一进入教室其实就被桌上的茶水吸引了,所以我就直接了当地请同学们先品茶,当然事先并没有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茶,只告诉学生这是杯安全的茶。学生们尝后请他们说说:你觉得这杯茶的味道如何。学生们有的说很香,有的说有点苦,有的又说味道有点怪,只要每个人能喝出每个人的味道,老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让学生们品尝,抓住学生的味觉,一下也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在品完了梅花茶后,我揭示主题,告诉学生,这是用梅花制作的茶,并且出示香雪海的图片,请去过的学生举举手,并说一说,在香雪海里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最后都能说到“赏梅”这一点上去。最后展示香雪海梅景的图片,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通过一组组视觉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梅花的美丽,对今天的这杯茶生出更浓的兴趣。之后问题提的也比较多,如茶的味道为什么有微微的苦涩?新鲜的梅花是怎样做成茶的?梅花茶有哪些功效?……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品尝后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情景导入中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感官利用起来,除了最常用的视觉,还应设置各种情景,把嗅觉、味觉、触觉都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会更多。

四、在总结反思中倡导学生发问

研究性学习通常采用的是小组活动,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研究,最后会形成一个小组的课题小结。看似是把一个问题解决了,其实有时候不然,我们会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发现更多的问题,所以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也要总结出新的问题。

最近和学生们一起在研究校园里的“木荷”,木荷本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可在我们家乡光福的官山岭却有一大片,学生们通过采访,发现很多人和网上都说家乡光福是木荷“北上扎根”的极限,可当学生们不断深入研究后却发现,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网站上,我们找到了一张木荷在全国的分布图,在图上我们发现了两处苏州以北的地方,一处是河南省的新安县,还有一处是江苏省的句容县茅山,都发现有木荷。特别是江苏句容发现的标本,是2009年12月1日采集的,资料信息记录十分完整。看来,木荷在我们家乡并不是“最北极限”。大家清楚地记得,今年寒假苏州遇到了世纪大寒潮,气温降到了零下九度,可是校园里的四棵木荷依然长势良好,结合科学课上学到的生物进化的知识,我们推测,很有可能是这些木荷已经发生了“进化”,逐渐适应了家乡的气候条件,但也有可能是家乡光福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

总之,木荷能在这里扎根生长至少说明了与家乡光福,尤其是官山岭一带的气候条件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网络上说的木荷无法人工移植是否真实呢?为此我们采访了亲手种植四棵木荷的吴伯伯,吴伯伯告诉我们,木荷可以种子播种,也可以直接用幼苗移植,其中最关键是要找准季节时间,一般在三月中下旬比较合适。听完吴伯伯的介绍,我们决定明年春天也亲自在校园里种上一棵木荷。

在整个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新的问题,也许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小学生现在就能解决的,但是至少让学生知道了问题的存在,也许将来他们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会想起当年这个问题,再来真正解决。

总之,作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更,在研究性学习指导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乐于发问、敢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

猜你喜欢
咸鸭蛋妙用研究性
咸鸭蛋的幸福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二”的妙用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成绩单的妙用
牙膏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