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德育视域下新市民子女教育养成的校本化研究

2021-11-30 08:44江苏省常熟市商城小学邵月芳
青年心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校本习惯德育

江苏省常熟市商城小学 邵月芳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问题,同时也赋予德育管理更多新空间。我校德育工作突破德育活动“知、情、意、行”的线性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具身德育”校本化新样态,全面实施以“习”促“惯”的具身养成校本化研究。

一、基于三个“立足”,回应养成教育现实关切

立足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根工程不容懈怠。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可见,养成教育是教育最“实在”的内容,也是教育最“本质”的指标。它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更是立德树人和学生终生发展的时代要求。

立足养成教育的现状:实践体验是最佳路径。审视当今学校德育尤其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碎片化、教条化、表面化、狭隘化等现象屡见不鲜,道德认识无法与现实行为相挂钩。为此,寻求以“实践”为核心,多渠道体验,多维度整合,多举措强化的养成教育新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立足养成教育的对象:新市民子女群体特点。我校地处服装城腹地,目前学校新市民子女比例高达95%以上。由于大部分家长忙于生意或生计,缺乏对子女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造成家庭教育责任向学校、教师的变相转移。因此,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

二、聚焦两大“概念”,厘清核心理念内涵本质

学校立足习惯养成的学情分析,确立了以“具身德育”为教育养成的“新发展”理念,完成了理念的校本化表达。

(一)批判:离身德育——具身德育

很多时候,重“言”轻“行”的“离身德育”教育模式收效甚微,而身体感官协同参与、主体参与体验式的“具身德育”教育方式,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关于具身德育,我们的理解是:依托具身认知理论,让抽象的道德规则到现实生活与具体情境中去落地;让道德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对自我的规约与要求;让德育过程先行后悟,实现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突出道德教育的具体化、自身化与实践性。

(二)创新:养成教育——教育养成

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养成”,突出校本化地深度诠释。其一,研究主体更突出。“养成教育”主体是教师,重在被动教育;而“教育养成”主体是学生,重在主动养成。其二,研究理念更凸显。强调“做”,倡导以“习”促“惯”。其三,研究内涵更多元。涵盖“管理自我、善待他人、服务社会、亲近自然”四个维度,其外延还包括其他各育中的好习惯培养。

三、构建四横三纵“目标体系”,指向具身养成个性评价

四横指:“管理自我、善待他人、服务社会、亲近自然”四个一级指标;三纵指: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其中每个一级指标中再遴选出“注重礼仪、学会自理、遵守规则、珍爱生命;讲究诚信,懂得感恩、友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负责、勤俭节约,民主参与、乐于助人;坚持锻炼、爱护绿化、珍惜动物、保护地球”十六个二级目标。这些二级目标按年级段再分为A、B、C三个水平段,细化成螺旋推进的具体训练点。

学校还初步建立了基于目标达成的具身养成“绿色评价机制”。依托“尚诚、尚美”的学校文化主张,以“尚尚”“诚诚”“美美”为卡通原型,以“好习惯积分银行”存折为载体,实施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家长共评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实施四大“体验工程”,探寻具身养成实践路径

为探寻适合本校新市民子女教育养成的新路径和校本实施策略,学校大力开展主题式、具身性、实效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

(一)在情境场域中沉浸式体验

基于具身德育理念的教育养成,突出为学生创设模拟的、仿真的、真实的教育现场。一方面,最大限度利用校内文化场景,如紫藤读书长廊、绿色小农场、学生餐厅、服饰文化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开展习惯养成体验活动;另一方面,以校外德育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真实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多感官并用,习得好习惯。此外,主题体验活动搭建的布景,也是一种情境场域的创设。每年三月的爱心义卖活动,学生提前绘制宣传海报,布置义卖集市,现场还有小小志愿者检查卫生,小小税务员现场执法。整个义卖现场,气氛热闹,秩序井然,关爱他人、讲文明、讲诚信等好习惯悄然习得。

(二)在多彩课程中互动式体验

在实施具身养成“四大”体验工程中,学校积极构建“6+X”实践体验课程,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体现“具身性”的互动式主题活动课程。(1)蓝色健康课程:采用现场模拟、童谣吟诵、游戏化等方式,开展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教室通风、教室用餐等防疫卫生习惯的指导与培养。(2)红色爱国课程:采用前后左右四人小组“互看互听”的评价方式,开展“向国旗敬礼”“唱响国歌”的专项习惯培养。(3)黄色安全课程:学生自编课间文明礼仪童谣,在同伴吟诵、组织游戏等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文明素养。(4)橙色阅读课程:亲子绘本故事表演、我是朗读者、诗配画、小小图书管理员在行动、小书房评比等一系列阅读节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养成阅读习惯的舞台和机会。(5)绿色节能课程:组建班级垃圾分类指导员和校级巡视员队伍,开展垃圾分类现场巡查,制作简易分类垃圾桶和其他环保服饰等。此外,还通过模拟农事劳作、参与食堂分餐、开展光盘行动等,引导学生养成爱惜粮食、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在学科融合中全程式体验

道德与法治学科承载着特殊的德育教育功能,结合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习惯养成”内容的教学课例,聚焦“公共生活素养”,积极探寻具身养成的校本化研究新路径。

(1)体验生活情境,激发公共道德认同。具身德育理念强调,要将抽象的道德规则落实到现实生活与具体情境中去体现。比如,一年级《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教师创设了发放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轮流领取新书的过程中学习与实践交往礼仪;请学生互帮互助,学习如何摆放新书、认识书名;邀请学生拿着自己认识的书本一边展示,一边交流认识新书的好办法。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更积极、更深入,在完成真实性任务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文明素养。

(2)思辨矛盾冲突,唤起公共道德自觉。在一年级入学养成月中,结合课前常规,教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大雨小雨变奏曲”,了解声音大小原来与我们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我是可以控制音量大小”的主观能动意识。还引导学生直面冲突:“声音是不是越小越好呢?”“好不容易盼来了下课十分钟,为什么我还不能开心玩、放声笑呢?”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在公共场所中“我”与他人共在,应该考虑到周围同伴的感受,实现认知与行动的一致性。

(3)尝试问题解决,培养公共理性思维。公共生活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培养与内化。比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号令》和《吃饭有讲究》时,学校正在开展的新生入学养成课程,教师就充分运用这些隐性教育资源,将课堂学习与学校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准公共生活,进一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4)创新评价机制,养成公共道德习惯。学生公共生活素养的培养,必然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来保障。比如,《我们爱整洁》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设计了行动记录表,请学生课后记录,做到一项画一颗星,空白部分可以自己补充生活中保持整洁的好方法。坚持三周后,在班级中进行评比。爱整洁的好习惯在持续不断地巩固、实践、完善中生成、内化。

(四)在家校协同中亲子式体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惯培养更是家长的第一要务。在具身养成的校本化研究中,学校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新样态,以“一家亲”家校共建项目为载体,解决家庭教育在学生习惯培养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学校每周都会邀请一位家长和孩子为全班同学上课,内容涉及习惯培养的经验分享、特长展示、职业介绍等,在“特殊”的课堂中,学生习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习惯。每天上学时段,“一家亲”义工团的家长和孩子们,会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帮忙开车门,护送低年级孩子过马路,学校其他大型活动也会有家长们忙碌的身影。此外,以“好习惯养成积分银行”为评价载体,分阶段实施21天好习惯养成亲子训练营积分打卡活动,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坚持打卡。

基于具身德育视域下的新市民子女的教育养成校本化研究,要深刻领会具身养成要义,深入分析校情学情,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努力探寻沉浸式、互动式、全程式、亲子式的具身养成新路径,让习惯养成更有温度。

猜你喜欢
校本习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上课好习惯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