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波
(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中心卫生院 吉林大安 131304)
患者在完成手术后经常会产生疼痛,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它来源于人身体对于划开的创面进行自我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与生理反应,成因复杂。这种疼痛不仅不利于患者做完手术后的恢复,同时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为患者最大程度上降低手术后疼痛逐渐成为进行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很多护理工作人员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对镇痛的认识不足,有关镇痛知识的储备量也不足。大多护理工作中,护士只按照医嘱进行传统的疼痛护理工作,缺乏以综合方式进行疼痛护理,导致患者进行手术后的疼痛没有得到解决。针对此情况,本次研究专门选择了胃肠手术后患者、食道手术后患者以及乳腺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研究,深入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工作在普外手术完成后是否能够缓解、降低患者的疼痛,研究如下。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行胃肠道肿瘤及乳腺癌等手术术后患者320 例,其中行结直肠癌根治术122 例,胃癌根治术54 例,食道癌54 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90 例。将320 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60 例,其中男84 例,女76 例。平均年龄57.2 岁;干预组160 例,其中男90 例,女70 例。平均年龄55.7 岁。
对照组进行常规镇痛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则,排除严重的脏器疾病、精神疾病和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均能配合调查工作。
1.2.1 认知干预。
更广泛宣传健康知识,讲解人要以基本的医学常识为出发点进行细致讲解,讲解的课程以人体生理学以及解剖学为主,向患者具体地介绍良性、恶性肿瘤以及乳腺疾病的基本信息,讲述手术的操作方式和一些简单的步骤介绍。此外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介绍手术过后为何产生疼痛、痛感程度、不同止痛方式的药效以及优缺点,以此来使患者对手术有更加详细的了解,消除其不安的情绪。
1.2.2 心理干预。
通过很多实践可以表明,如果患者有心理负担,手术过后就会产生更严重的疼痛。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进行安慰以及心理疏导,结束术后产生疼痛的原因,在生活上给予患者更多的照顾,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提升患者的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情绪进行正确预测,根据患者不同的情绪,为每名患者量身制定适合的护理方法。在手术开始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这样可以使患者在术后产生疼痛感时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理;在手术完成后尽快为患者镇痛,可以将患者的恐惧心理降低,同时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1.2.3 行为干预。
手术完成后,护理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为患者减轻疼痛。具体来说:
第一,让患者以一个最舒适的方式平躺,放松全身肌肉。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之后,每过2 个小时都要为患者更换一次姿势,减少对伤口的拉扯,患者要保持有规律的呼吸,加强自身的血液循环,以此减轻疼痛。
第二,为患者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对每日接待的访客数量进行严格限时,在访客时间上也要合理把握。同时要注意在房间内控制有利于患者恢复的温度,要注意太阳光照,避免患者长期太阳直射。
第三,通过播放一些患者喜欢听的音乐,让患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听音乐上,以此缓解焦虑,从而可以使患者痛感降低。
第四,通过与患者肢体触摸的方式降低疼痛。比如在与患者沟通病情时可以适当地触碰患者手臂或者头部。
第五,通过按摩的方式缓解患者疼痛。对患者身体各部位进行力度适当的按压,可以为患者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以扩张患者的毛细血管,对产生疼痛的元素尽快分解吸收。
第六,还要对家属进行辅导,使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家属保持良好的心理,多鼓励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愉悦程度。
通过利用视觉模拟评分的方式可以准确掌握患者的痛感。这种方式灵敏性更像,且具有对比性。通过长10 厘米的标尺,将其划分为1-10 个部分,当数字为10,患者忍受痛苦最大。此种方式的判断标准是:数值在0-3 为轻度疼痛;数值在3-6 为中度疼痛;数值在6-10 为重度疼痛。在患者手术过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患者痛感。
运用SPSS12 方法处理分析数值。运用X2的方式比较两者之间控制程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earman 方法进行研究,当P<0.01 时,此数值在统计角度上存在意义。
在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手术后只对其使用普通的方式进行,而对在观察组的患者,不仅采取正常的护理方式,同时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其自身的状态进行护理。其中包含:
第一,应该时常到病人病房为其做清扫,保持干净卫生,室内的温度、湿度设置到患者舒适并且有利于病情恢复的温度,病房还应该定期进行空气流通。要保证病房内部的仪器静音运行,来往人员注意说话声音,放轻脚步,避免患者在休息时受到打扰。
第二,根据手术部位不同,让患者选择一个不挤压伤口、舒适的方式平躺,放松全身肌肉。
第三,通过各种方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在手术前为患者讲解病情、治疗方式、成功案例,方便患者对手术情况全面了解。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方案,调整患者心态。在与患者交流时,医生或护士要讲究方法,做到细心、体贴、耐心,使患者在交流的过程感受他人的关心,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同时要为患者保护隐私。
第四,可以为患者播放喜欢的音乐、阅读小说、收看电视节目等将其注意力转移,缓解患者焦虑的心情。
第五,在情况需要时要为患者使用止痛措施,用药之后要随时观察效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手术后疼痛的问题一直是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的一个挑战。这种疼痛是由于皮肤创面以及心理压力引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护理要求的提升,医学界更加重视止疼问题。
第一,护士对手术后疼痛了解不够。因为每个人对疼痛的感知不同,目前国际上对此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止疼观念过于传统,比如对患者服用止疼药,或单纯靠患者个人意志力忍受。
第二,患者在手术之后对疼痛的了解不够。很多患者认为服用止痛药物不利于伤口愈合,也害怕药物会有成瘾性,同时存在忍耐的心理。这就反映出患者关于疼痛的知识了解不足,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无法对疼痛形成正确认知,对止疼药抱消极态度。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改变对于止痛的观念,对患者疼痛加以重视,加强对患者疼痛教育的重视,对痛感定期进行评估。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只要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准确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因人而异地制定措施,才能减轻患者的痛感。
2.2.1 转移患者注意力。
患者对于疼痛的感受来自其主观感受,采用转移其他注意力的方式,以此忽略疼痛。比如阅读书籍、收看电视节目、与患者聊天等方式,都可以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
2.2.2 音乐治疗方式。
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品位,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治疗人的心理疾病,比如对于患有抑郁症、躁狂症的患者,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手术后的患者可以听喜欢的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在护理工作中,针对患者不同的喜好,选择更加使人心情愉悦的歌曲,可以放松人的情绪,减轻患者的痛感,音乐治疗方式在实践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上治疗方式在医学实践中都被广泛应用,在缓解患者痛苦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手术后产生的疼痛是人体对于手术创口进行自我修复而产生,它的心理成因与生理成因都非常复杂,如果手术过后不及时为患者止疼,不仅会影响恢复进程,还易引起其他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手术完成后不仅应该及时为患者服用止疼药,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疼痛。通过定期对患者手术后产生的疼痛予以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干预组的护理工作可以达到使患者满意的止痛作用,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1),并且止痛作用与护理方式有紧密关联(P<0.01)。这可以体现出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工作方法进行干预可以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