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婷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在2017年5月举办的“金石为开——三馀堂传拓艺术展”中,笔者获读北齐陆子莹墓志并盖拓本,此方墓志盖题“齐故谯州陆史君墓铭”九字,志文首题“齐故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谯州刺史陆史君墓志”(下称《陆子莹墓志》),[1](P156)结合史籍记载考察志文,可知志主陆子莹为北魏鲜卑贵族陆氏后裔。据唐林宝撰《元和姓纂》载,[2](P1422-1428)河南洛阳陆氏出自代北,其先为鲜卑贵族步六孤氏,是代北拓跋集团的成员之一。北魏孝文帝时自代迁都至洛阳,改步六孤氏为陆氏,与穆、奚、于、贺、刘、娄、尉并为“北人八族”。陆子莹高祖为北魏太武帝时勋臣陆俟,《魏书》卷四十、《北史》卷二十八有传,陆子莹曾祖陆丽、祖陆叡皆附传于后,是研究北朝鲜卑陆氏家族迁衍发展的传世文献。通过此方志文释读,结合相关出土文献,颇可证补史籍之不详。
《陆子莹墓志》志、盖皆存且保存相对完好,志石长、宽均为49.5厘米,高11.8厘米。志盖篆书“齐故谯州陆史君墓铭”,3行,行3字。志文为楷书,略带隶意,有界格,25行,满行25字,共613字,志石四边略有漫漶,但字迹可辨。兹迻录志文如下,并对志文相关问题略作考释于后:①
齐故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谯州刺史陆君墓志//
君讳子莹,字渊镜,河南洛阳人。家凭龙凤,徙代居周。象列丹青,事//留虫篆。曾祖魏司徒公、平原简王,秉义经武,膺期宰世。姓非刘氏,//功齐吴芮;翼戴朝勋,事符伊、吕。祖袭封平原王、尚书令,行脩(修)言道,//弈〔奕〕世懿德。父七兵尚书、青州刺史,风神英茂,徽猷独远。君孝始人//伦,忠为令德;器同瑚琏,质比珪璋。敦友悌於弱龄,著分义於冠岁。//释褐魏广平王皇子府士曹参军,寻转殿中侍御史。排禁门而通//籍,望骢马而知威。迁上党王府铠曹参军,又除明威将军、海州录//事参军。频参莫(幕)府,又赞蕃岳。光映彝〔侇〕侪,倾冠僚伍。献可替否,煦〔恤〕存//匡救。改授平远将军、义州司马。言求民瘼,事属惟良。转建忠将军、//南青州东安郡太守。地邻三楚,民杂五方;狡黠是资,夸侈成俗。君//下车布政,惠育黔首。大姓所以不侵,山犬於兹息吠。城都五袴,尝//未拟伦;渔阳两岐,犹称多媿(愧)。惟君器宇宏通,才调清举。金刚玉润,//竹劲氷(冰)坚。分不求多,积而能散。学称重席,口擅雌黄。性好宾从,善//於谈谑。每落花萦砌,时陟春㙜(台);鸣蝉暎(映)枝,或临秋水。连篇付〔赋〕韵,方//驾齐衡。言同金谷之游,更类高阳之反。道长世短,爵不充量,以武//平元秊(年)八月三日遘疾,薨於郡馆,春秋五十七。
诏曰:君志用淹//简,干力宣济。比任共治,著声邦壤。不幸徂逝,有悼於怀。宜赠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谯州刺史,礼也。呜呼!九京无作,百//行长沦。勒铭泉户,永志清尘。其词曰:
滔滔长汉,峨峨峻荆,//随珠是出,弁(卞)璧由生。彼美君子,卓荦民英。磨〔摩〕顶并食,虚舟满羸〔籝〕。兰台//衣绣,楚馆传经。六条赞牧,千里飞缨。导德齐礼,善政文眀(明)。日居月//诸,光阴易晚。风树难息,逝川无反。吹咽悲笳,云屯去幰。窀穸幽翳,//平原坰远。宅兹荒野,还望城闉。九泉脩(修)夜,千秋不晨。//
大齐武平二秊(年)岁次辛卯十月乙亥朔二十二日丙申。
陆子莹史书无传。志文先回顾了志主陆子莹的家世和职官经历,据事实录,信实可征。志文所称陆子莹高祖为陆俟,历仕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濬三朝,明元帝时官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先后任龙骧将军、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等;太武帝拓跋焘征伐柔然等部落时“常随驾别督辎重”,屡树战功,累迁至外都大官、散骑常侍,拓跋焘称其“卿身乃短,虑何长也”。[3](P902)
据《魏书》载,陆子莹曾祖陆丽是陆俟第五子,“少以忠谨入侍左右,太武特亲昵之”。正平二年(452),太武帝拓跋焘死后的权力斗争中,陆丽与长孙渴侯、源贺等人拥立文成帝拓跋濬即位,“由是受心膂之任,在朝者无出其右”,受封平原王。因陆丽之功,陆俟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进爵东平王;太安四年(458)陆俟卒,年六十七,谥曰成。和平六年(465)五月,文成帝崩,献文帝拓跋弘即位,乙浑(《北史》作乙弗浑)专擅朝政,在代郡疗疾的陆丽不顾劝阻驰赴入朝,为乙浑所害,史臣叹其“忠国奉主,为时栋梁,蹈忠履义,制于一竖”。[3](P918)献文帝朝政稳固后追录先朝功臣,陆丽即是其中之一,陪葬金陵并谥曰简王;孝文帝追录先朝功臣,以陆丽配享庙庭。
陆子莹祖父陆叡,字思弼,陆丽次子,陆丽被乙浑所害时,陆叡年仅十馀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之女;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陆叡受封巨鹿郡开国公,寻转为使持节、镇北大将军、尚书令、卫将军。魏孝文帝打着南下伐齐的旗号以推行迁都洛阳计划,在是迁都洛阳还是继续南征的选择上,陆叡选择站在了支持定都洛阳之列,太和十九年(495),他进表称“愿櫜旌卷旆,为持久之方;崇成帝居,深重本之固”;[3](P912)不过,从后来发生的事件来看,他并不是一位立场坚定的迁都支持者,太和二十年(496)冬,陆叡卷入穆泰谋逆事件被孝文帝赐死狱中,妻儿也流放至辽西郡为民,事后得还。
《魏书》载陆叡有子五人,分别是希道、希悦、希谧、希静、希质。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可知陆子莹之父为陆叡第四子陆希静。刊葬于唐延载元年(694)的《陆广秀墓志》云:“七代祖丽,后魏简王。六代祖叡,后魏平原王。五代祖希静,后魏青州刺史。高祖子莹,后魏谯州刺史。”[4](P334)又同年刊葬的陆广秀之父《陆仁俭墓志》云:“六代祖丽,后魏简王;五代祖叡,后魏平原王;并列籍芸台,震曜图史,不可斐然而述之也。高祖希静,后魏青州刺史;曾祖子莹,后魏谯州刺史;五侯子孙,剖符济代。”[4](P335)《魏书》仅言陆希静,字季默,历仕司徒默曹、邵郡太守,《北史》则未言及。本文所述陆子莹墓志及唐陆仁俭、陆广秀父子的墓志正可相互参证,补史籍之缺。
据志文可知,陆子莹字渊镜,生于约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卒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八月三日,卒年五十七岁,葬于次年十月二十二日。结合陆子莹的出生时间推断,他释褐入仕时正值北魏末年政局动荡之际,起家于魏广平王皇子府士曹参军,随后转任殿中侍御史。广平王当指元悌,系孝文五王之广平王元怀之子,熙平二年(517)元怀卒后子元悌袭爵,建义元年(528)元悌在尔朱荣策划的河阴之变中遇害。后陆子莹任上党王府铠曹参军。上党王即元天穆,本为皇室远支,与尔朱荣结党,尔朱荣“以兄礼事之”,永安三年(530)与尔朱荣一起被庄帝所杀。其后陆子莹辗转任明威将军、海州录事参军,平远将军、义州司马,最后卒于建忠将军、南青州东安郡太守任上,卒后赠官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谯州刺史。
在志主家世、职官经历等墓志常规内容之外,志文对志主陆子莹的个人品质和政治才干不吝赞美之辞,以金、玉、竹、冰来比拟陆子莹的美好品质,所称道的施行善政、惠及百姓,体现的是对儒学传统修齐治平的追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志文所描述的陆子莹生时的日常生活:
学称重席,口擅雌黄。性好宾从,善于谈谑。每落花萦砌,时陟春台;鸣蝉映枝,或临秋水。连篇赋韵,方驾齐衡。言同金谷之游,更类高阳之反。
“金谷之游”指西晋石崇之事。金谷在今洛阳西南,石崇曾在此筑别庐,称“金谷园”,与以文才名著当时的欧阳建、陆机、陆云、刘琨、左思、潘岳等人在此聚会,饮酒赋诗,后编为一集,并由石崇写成《金谷诗序》。“高阳之反”言西晋时山简事。高阳池在今湖北襄阳,本为汉侍中习郁修筑的养鱼池,山简镇守荆州时常于池上嬉游宴乐,流连畅饮,酒醉而归,“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䍠。举手问葛彊,何如并州儿?’”[5](P396)以上所引这段墓志内容以晋时石崇、山简之事相况志主的生活和追求,描绘出一幅寄情山水自然、诗酒宴乐的士人生活图卷,文人雅集,诗情画意,适情任性,颇有几分魏晋风流之馀绪。
迁都洛阳之后,在孝文帝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推动下,原本有着草原游牧文化背景的鲜卑旧勋逐渐接受中原文化,旧日以军功立身的鲜卑贵族逐渐开始注重文化修养,接受并服膺儒学思想和中原士族传统。据史书记载,对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和儒学思想的举措,陆叡还是有理性认识并持积极态度的:
高祖引陆叡、元赞等于前曰:“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朕闻此,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朕自行礼九年,置官三载,正欲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陆叡对曰:“实如明诏。金氏若不入仕汉朝,七世知名,亦不可得也。”高祖大悦。[3](P550)
“面墙”出自《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安国传曰:“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孔颖达正义曰:“不学如面向墙,无所睹见。”金氏,即汉武帝时金日䃅。金日䃅(公元前134-公元前86年),字翁叔,本名为日䃅,是匈奴休屠王太子。西汉元狩年间霍去病奇袭休屠王,日䃅随昆邪王投降汉朝,汉武帝赐姓金氏,以功拜车骑将军。昭帝即位时,与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政,封䅊侯。班固在《汉书》中盛赞:“金日䃅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6](P2967)陆叡对匈奴贵族金日䃅仕汉并惠及子孙之史事的认知,体现了身为鲜卑贵族的他对中原文化、儒学思想的认同。结合史书及出土文献关于北魏鲜卑陆氏家族成员行迹的记载来看,这并不是陆叡迎合帝王的虚辞,而是有显著成效的治家实践,特别是孝文帝改革以来,鲜卑陆氏不乏以文学才能称重一时的成员,如陆叡从子陆暐“拟《急就章》为《悟蒙章》,及《七诱》《十醉》,章、表数十篇”。[7](P1011)陆叡曾孙、陆子彰子陆卬(《魏书》作昂),“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自在朝行,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齐之郊庙诸歌,多卬所制”;[7](P1017-1018)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馆中谓之石经。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对有陆乂’”。[7](P1019)再如陆子莹从弟陆爽,北齐灭亡后被周武帝征召入关,“诸人多将辎重,爽独载数千卷书”,隋文帝时,“与左庶子宇文恺等撰《东宫典记》七十卷”;陆爽子陆法言“敏学有家风”,[7](P1022-1023)开皇初年与颜之推等人共论南北音韵,而后撰成《切韵》,成为韵书不祧之祖,奠定了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基础。正因为如此,北齐任尚书仆射的杨愔(字遵彦)云:“陆氏世有人焉!”陈垣先生《〈切韵〉与鲜卑》一文云:“此皆鲜卑陆氏之家学,偃武修文,曾不数世,纯然华北。”[8](P245)从史籍关于北朝及入隋后陆氏族人的记载看,陆叡之后陆氏家族成员虽然不再如其先祖陆俟、陆丽、陆叡那样尊崇显赫,在政治舞台上也远不及其先祖位高权重,但这一家族仍可被视为是一个延续持久的世家大族。史籍载,陆俟的曾祖父、祖父皆为鲜卑部落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以后,陆俟之父突以征伐周边部族之功确立了步六孤氏在北魏政权中的显赫地位。北魏政权统治者历来注重借鉴并吸收中原文化,奉行儒学思想,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数世积累和发展,鲜卑陆氏逐渐由一个以军功立身的勋贵部族演变成为以文化立身的世家大族,这种家族轨迹的嬗变固然源于北魏统治阶层自上而下的对中原文化的推重、接纳与吸收,也与陆叡等陆氏家族成员自觉追求以文化立身、奉行儒学思想的认识有着必然的联系。
大量用典是这篇墓志的一个显著特点。全文近乎句句所来有自,将经史故实融于骈俪结合、整饬典雅的语言中,赋予志文一定的文学审美性。一方面,在颂扬志主曾祖陆丽之功时,志文言其堪比西汉刘邦时异姓王吴芮乃至殷代伊尹、周代吕尚;叙述志主仕宦经历时,以廉范、张堪等汉代循吏良臣比况,称颂其施行善政、惠及百姓的政治才干;又以石崇、山简言其适情任性的诗酒人生。虽不免有顺情夸饰之嫌,但援古以证今的隶事用典使志文呈现出典雅宏深的语言风格,不仅反映了北朝贵族尚古好史的心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汉魏以来史学的发达。另一方面,志文所称颂的陆子莹立身行事的优良品质,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对士人修己树德、经时济世的追求,如忠、孝、友、悌,以及出自儒学经典的“摩顶并食”(《尚书》)、“导德齐礼”(《论语》)、“善政文明”(《孟子》)等,反映出儒学思想已经逐渐成为鲜卑贵族立身行事的准则与理想。
研究者曾指出,“墓志作为一种书写形式,其规范和文风的变化最能体现时代风气的转变和社会各阶层、各族裔的人士寻求自我塑造(self-fashion)的过程”,“虽然受到书写习惯的制约,墓志的制作至少在北朝社会成了一种社会上层普遍注重的文化活动,所以墓志终究是了解这一时期精英阶层中‘关键的多数’(critical mass)的社会意识、文化心态和自我期许标准的一个比较直接的风向标”。[9]本文所论《陆子莹墓志》正是如此。从志文可以看出,在北魏统治阶层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推行的系列汉化政策影响下,以武功居官的鲜卑旧姓勋族逐渐发生转变,这些“代迁户”在中原地区习得新的风俗,培养了新的嗜好,开始自觉向传统中原士族门第转变。而传统中原士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文化立身,具体的表现便是基于儒学传统的家法门风。近年来陆氏家族成员墓志屡有发现,虽不及北魏皇族元氏墓志丰富,但这些文献往往相互印证,不仅可补北魏相关史籍之缺,对研究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带给鲜卑贵族的深远影响以及鲜卑勋贵陆氏家族的嬗变演进轨迹也有相当的价值。
注释:
①本文在整理志文时,对笔画略异和构字部件相同、相近但组合方式有差异的碑别字径改为现行规范汉字;北朝石刻文字中习见的偏旁混用,如作艹、辶作廴、冈作罡、朿作夹等,亦径改为通行偏旁;对构字部件、字理与现行汉字相异的异体字、古今字,随文以()标出;别字以〔〕标出;行末以//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