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分析

2021-11-30 06:56:44宿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芬太尼

宿 丹

(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 , 辽宁 盘锦 124010 )

在临床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一种常见骨折类型,老年人为常发人群,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对股骨复位,内固定增加,然而针对高龄骨折患者因为年龄、身体机能,对手术有较差的耐受性。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稳定,镇痛作用较强,对患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对其麻醉效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分析对象选择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接受的66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抽签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分析,33例开展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麻醉的患者纳入观察组,该组中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0:13,平均年龄为(82.08±2.86)岁(76-89岁),20例致病原因为交通事故,8例致病原因为跌倒,5例致病原因为重物砸伤;33例开展罗哌卡因麻醉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该组中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2:11,平均年龄为(82.15±2.75)岁(77-88岁),19例致病原因为交通事故,9例致病原因为跌倒,5例致病原因为重物砸伤,2组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合并症等)差异与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并不相符合(P>0.05)。纳入标准为通过CT和X线检查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相符合;对手术指征满足;根据ASA分级为Ⅰ级和Ⅱ级;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对知情同意书进行签订。排除标准为存在麻醉禁忌对手术无法耐受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发生障碍的患者。

2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待患者被送入到手术室之后,对静脉通道进行构建,实施吸氧处理[1]。且2组患者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麻醉采用罗哌卡因实施麻醉,置患者于左侧卧位体位,穿刺于患者腰椎间隙第2-3,3cm置管,将利多卡因(1.5%)3ml通过硬膜外导管进行注入,进行5分钟观察,脊髓全麻不存在的情况下,将罗哌卡因(0.5%)8-15ml分次注入,对麻醉平面进行调控,一直到第10胸椎处[2]。而观察组患者麻醉方式为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麻醉,置患者于左侧卧位体位,穿刺于腰椎间隙第2-3,脑脊液流出之后,通过腰麻穿刺针将舒芬太尼5μg、罗哌卡因(0.5%)2.0-2.5ml等比重注入,退出穿刺针,通过硬膜外腔向头端进行置管,3cm置管,对麻醉平面进行调控,一直到胸椎(第10)[3]。面罩吸氧实施于2组患者中,对2组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以具体情况为依据实施输血、补液。

3 评价指标:麻醉前后2组患者HR和MAP、T12阻滞时间、至最高平面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

4 统计学方法:2组患者本次研究中比对数据处理和分析均对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选择和应用,计量数据以t为验证方式,计数数据以x2为验证方式,统计学意义判定以P<0.05为标准。

5 结果

5.1 麻醉前后2组患者心率和平均静脉压对比:麻醉前观察组患者HR(86.97±7.95)次/min,MAP(93.18±6.20)mmHg,对照组患者(85.90±9.18)次/min,MAP(92.25±6.10)mmHg;麻醉后,观察组患者HR(79.85±8.35)次/min,MAP(86.10±6.48)mmHg,对照组患者(80.90±8.16)次/min,MAP(84.08±7.00)mmHg,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2组患者HR、MAP降低明显,比对差异与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相符合(t=3.5476、4.5350、2.3385、5.0548,P<0.05);而2组前后HR、MAP比对差异不大,不符合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t=0.5062、0.6142、0.5166、1.2165,P>0.05)。

5.2 2组患者T12阻滞时间、至高平面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T12阻滞时间(2.25±0.45)小时、至最高平面时间(12.05±1.78)分钟、阻滞起效时间(4.12±1.02)分钟;对照组患者T12阻滞时间(1.66±0.55)小时、至最高平面时间(10.19±1.85)分钟、阻滞起效时间(5.35±2.10)分钟;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对,观察组患者T12阻滞时间、至最高平面时间获得提升明显的效果,阻滞起效时间获得降低明显的效果,比对差异与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相符合(t=4.7694、4.1620、3.0266,P<0.05)。

5.3 2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观察组33例患者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例数分别为21例、7例、5例、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3.64%、21.21%、15.15%、0.00%;对照组33例患者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例数分别为11例、7例、12例、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21.21%、36.36%、9.09%;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化显著,比对差异与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相符合(x2=6.0662、0.0000、3.8824、3.1429,P<0.05)。

5.4 2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33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2.12%,2例发生呼吸抑制,发生率为6.06%,4例发生寒战,发生率为12.12%,0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为0.00%;对照组33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2.12%,10例发生呼吸抑制,发生率为30.30%,5例发生寒战,发生率为15.15%,2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为6.06%,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几率获得降低显著的效果,比对差异与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相符合(x2=6.5185,P<0.05);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差异与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并不相符合(x2=0.0000、0.1287、2.0625,P>0.05)。

讨 论

高龄患者因为机体功能已经呈现衰退的情况,同时有很多基础疾病合并,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对手术也具有较差的耐受力,经过手术治疗,应激反应较强,影响手术顺利进行。虽然常规预输液扩容可对降低静脉压进行预防,却无法预防降低动脉压,输注快速、大量会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导致肺水肿发生[4]。罗哌卡因作为一种常用麻醉药物,与丁哌卡因相比,对神经和心脏有更小的毒性,有较弱的阻滞神经能力,只有使用剂量增加过大时,才会导致癫痫、心血管毒性等不良情况出现。罗哌卡因可对麻醉平面进行有效控制,对血压、心率等影响较少[5]。舒芬太尼作为镇痛药物的一种,与芬太尼相比,镇痛强度高于5倍以上,舒芬太尼通过鞘内注射,在脊髓背角灰质μ受体上直接作用,对镇痛效果进行发挥,交感神经阻滞作用则不存在。同时舒芬太尼亲脂性较强,可辅助麻醉药物,在蛛网膜下腔发挥作用,对麻醉感觉阻滞进行延长,对运动阻滞时间不会增加[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降低明显,而T12阻滞时间和至最高平面时间均提升明显,因此,可见此麻醉方式可对患者运动和感觉阻滞进行改善。同时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2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降低明显,可能是因为脊神经根、脊髓对麻醉药物较慢吸收,心血管发生代偿作用,较轻运动阻滞,调节下肢骨骼肌,对静脉回流发挥促进作用,对血流动力学稳定进行保持。另外,复合麻醉可促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尤其是呼吸抑制,在体温调节脊髓和中枢中舒芬太尼发挥作用,降低寒战阈值,以此寒战发生率降低显著。本研究与宋利品研究中复合麻醉的实施效果基本一致[7]。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实施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不但可稳定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而且可促进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