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类学视角下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研究

2021-11-30 06:25:46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泸沽湖人类学生态旅游

陈 刚

(云南财经大学 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22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许多省市县政府把发展旅游当作本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手段,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面临着自然衰退、空心化、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棘手问题。此外,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如何使当地村民真正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主体,从而保证人人公平享有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这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人员和从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将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发展人类学的历程

发展人类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如贫穷、环境恶化、饥饿),并应用人类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1]。20世纪6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崩溃。为在新独立的新型民族国家推广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经济落后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项目,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如通货膨胀、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文化冲突等[2]。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际发展机构,如联合国发展计划部,开始重视受援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将方向转向人类学家,利用人类学家的专长和知识修订发展计划。发展人类学应运而生,专业研究机构也建立起来,如建于1976年的美国的发展人类学研究所、英国的海外发展研究所、丹麦的发展研究中心等[3]。

20世纪70年代,发展人类学关注的重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方面的发展项目(如健康、教育、医疗、住房等)和乡村发展项目,提出发展要适应于当地的自身资源和技术水平。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性发展概念出现并得到普及,自然环境成为发展项目必须关注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发展人类学关注妇女与发展问题,关注最贫困群体,提倡他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的设计、传递、决策过程[2]。发展人类学的4个主要观点是:一是发展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就业和收入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资本积累;二是参与,提倡当地居民对发展过程的有意义全面参与;三是赋权,强调决策过程公开透明、高程度的当地所有权和管理权;四是可持续发展,防止以发展经济为代价的生态环境破坏[4]。

二、发展人类学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性是发展人类学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发展人类学的兴起,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其中,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主题是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而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题则是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影响、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文化适应问题和东道主社会的社会文化建设以及环境保护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发展人类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

人类学在评估大规模旅游对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时,常常认为旅游业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道挑战旅游业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假说,认为是经济学家们把“旅游当作发展的最好策略”[4]。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家们就认为旅游业并不是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问题的良药[5];旅游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性旅游[6][7];旅游业中断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使当地社会依赖外面的世界[8][9];旅游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10][11];从事旅游业的私人企业把利润转移到发达国家[12];旅游业导致当地社区阶层分化越来越大[4];旅游业引起的传统文化的消失引起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不满[13];旅游业甚至被描绘是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14],新殖民主义的先锋[4],“全球法西斯”[15]。

近年来,许多人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家赞同或支持发展文化旅游或生态旅游。他们认为尽管这两种旅游方式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说,他们是破坏性较小、可持续性较高的旅游发展形式。文化旅游特别强调利用文化因素来吸引游客,这些因素可以是物质的,如博物馆、历史遗址、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吸引游客去体验和探索自己不熟悉的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文化遗产等文化内涵。生态旅游被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定义为到保护环境并改善当地人福利的自然地区去负责任地旅游。这些自然地区吸引人的是动物和生物群,也可包括一个地区的自然史和原住民文化[16]。因此,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让人放松休息的旅游,它也促使游客去了解和欣赏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和原住民族的文化。

发展人类学支持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多数文化或生态旅游地是在不发达的、边远、贫困山区,这些地区往往单靠自然环境资源或文化资源,无法支撑旅游经济,文化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才能为当地社区带来收入,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发展人类学强调开发该类旅游项目不能剥削当地居民。在利润程度、所得分配和企业的控制方面,文化生态旅游都不同于大规模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是否能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被当地社区接受并参与其开发。

三、欣赏式探询理论体系

欣赏式探询法是美国人大卫·库珀莱德在1980年代提出的。他到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去研究组织发展,在访谈过程当中,他发现组织中的人和事有很多正面的力量值得研究,故提出了欣赏式探询。“欣赏”,即认识到他人或我们周围世界蕴藏的“闪光点”,肯定过去与现在的优势、成功和潜力;“探询”,即探索和发现的行为,对发现新的潜力与可能性保持开放。具体来讲,欣赏式探询是将人群组织或村落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通过系统的发现赋予并激活组织中最大的优势,从而谋求个人、组织及其外部世界的美好未来。欣赏式探询在国外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从2008年开始也在旅游研究和开发中得到了应用。

欣赏式探询法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循环,包括四个步骤:发现——动员整个组织,使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找出各种优势和最佳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确定“我们过去与现在最为成功的要素”;梦想——仔细聆听村落居民对未来的各种设想,分享他们的希望和共同期盼的未来;设计——根植于村落过去正面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梦想,组织设计村落发展规划,在成员共同期待的美好未来与过去的巅峰状态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实现——增强整个系统积极的能力,组织按照设计实现愿景,从而保持积极变革和改善绩效的动力[17]。

欣赏式探询法提出后不久就得到了众多组织和机构的赏识,许多大型企业和其他组织很快带着不同目的而采用欣赏式探询这一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在墨西哥,欣赏式探询的焦点是用在学习多样性价值调查;北美的美国航空公司,用来对全系统的改变;美国NASA用欣赏式探询法开发一个战略计划和建立一个包容性的文化。欣赏式探询也开始被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在哥伦比亚以及印度,它用于组织创建和加强社区发展;在尼泊尔,用于以尼泊尔探索旅游村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民生问题以及旅游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18]。

四、欣赏式探询法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启示

欣赏式探询既是发展理论也是方法,它包含了人类学的发展话语理论、地方性知识和田野调查方法,适合用于我国民族地区村落旅游开发或评估,具有广阔的前景。实证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普遍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如何调节村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居民生计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形成互动协调机制?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有的就是碰到了实际应用环境问题,如增权理论中的“制度增权”在现实中无法实现[19];有的受到了方法的制约,如“问题解决”的方法在现实当中受到居民的抵制等。与以往研究不同,欣赏式探询突破了以往问题导向模式,将焦点放在村落的优势方面,倡导以激发、动员、探询优势为导向的“积极变革”模式。

以川滇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为例。泸沽湖位于藏彝走廊内云南与四川交界处,流域面积240.4km2,湖面面积50.67km2,湖面海拔高2692m,山水相映,景色迷人。泸沽湖周边千百年来居住着摩梭人,其“走婚”风俗和“母系”继承制度,以及达巴教和藏传佛教的交融,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美丽的山水,独特的异族风情文化,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欣赏,是云南旅游的热点景区。2008年4月,笔者首次到泸沽湖做田野调查,考察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情况。以发展人类学视角来解读泸沽湖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笔者认为尽管政府主导下的泸沽湖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依然在发展意识、社区参与、权力问题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不足[1]。2016年以来,笔者率研究团队,多次深入泸沽湖地区,采用欣赏式探询方法考察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旨在揭示旅游如何致力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统传承和居民生计改善等方面的问题[20]。调查中发现,泸沽湖保护开发战略决策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制定规划时难以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导致当地居民不了解如泸沽湖女儿国旅游小镇(2018年6月新规划改名为“摩梭小镇”)这样的项目建成后会对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怎样的影响,经济利益的矛盾则引发了泸沽湖旅管会和当地社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缺少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社区无权控制和支配旅游资源,都可能会引发利益冲突,这无疑将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影响。笔者在泸沽湖调查发现,如果采用欣赏式探询法,将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问题。它将人和社区视为有机生命体,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发现、梦想、设计和实现4个阶段,采用“欣赏式面谈”方法,详细地对当地社区民族文化、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等方面进行多维度信息调查采集和评估,发现居民和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力量,理清当地在旅游发展、生态保护和居民生计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它们之间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最终将有利于构建社区生态保护、居民生计和旅游发展之间协调机制,从而化解矛盾,促进当地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建设[20]。

五、结语

尽管欣赏式探询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通过了国外的许多研究和现实案例进行的论证,但欣赏式探询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将其用于中国本土研究的时候。例如,欣赏式探询法在中国的语境下是否有新的改变或拓展?欣赏式探询法所适合的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的边界又是什么?欣赏式探询提倡的承诺、信任、合作等在研究时中国是否可行?欣赏式探询法的过程需要高度的参与性和合作性,这有多少的可操作性?研究的结果怎样通过一些系列标准进行评估?

欣赏式探询法强调正能量,认识并“欣赏”他人的“闪光点”,肯定他人过去与现在的优势、成功和潜力,与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2]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费孝通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每一个村落或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东西,我们在各自欣赏自己美好的同时,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人的美好,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他民族文化的“优劣”。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共同的美好,欣赏彼此的美好,自己的个性美,大家的共性美就会成为共同的美,才能推动共同发展和繁荣,实现共赢。

欣赏式探询法既是理论又是方法。作为方法,它的发现、梦想、设计和实现4个步骤,可以用来推动实现我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写了“贯彻新发展理念”[23]。2021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23]。我党的新发展理念极大地丰富和突破了发展人类学在过去40多年来形成的发展理论,欣赏式探询法为实现新的发展理论提供了一条路径。

基于欣赏式探询方法,构建社区生态保护、居民生计和旅游发展之间最终协调机制,从而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旅游目的地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氛围,正是追求绿色和共享发展的有益尝试。然而这只是解决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冰山一角,还需要我们大家一道,在民族文化和我国社会制度背景下探索、培育并实现欣赏式探询的价值。

猜你喜欢
泸沽湖人类学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8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6
生态旅游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0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三)欢聚在泸沽湖
民族音乐(2017年1期)2017-03-31 02:37:18
泸沽湖就是你的家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7
泸沽湖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