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晓双(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产生巨大了影响,同时各行各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也受到冲击。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传统模式面临新挑战急需转变。疫情给金融行业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体系一直以中国人民银行经营模式为主体,专业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经营模式为辅。一般而言,除了专业性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外,从事这些金融服务的所有机构均被统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各种投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此外,许多专门从事资产担保和固定资产管理的公司也都属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虽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体系并没有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但随着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这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分析后疫情期间我国金融状况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一些风险和挑战,进而提出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议。
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效,经济平稳发展,但面临的国内国际压力依然不小。相较于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期限错配、杠杆化更灵活更突出。在后疫情时代,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新的经济格局下面临着一系列机遇。
(1)结合市场需求定制专业化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储蓄和融资的功能,可以在储户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桥梁,在增加储户的投资方式的同时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2)利用金融大数据,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疫情的影响和政策的引导下,伴随移动支付迅速发展,取代了部分传统消费模式。利用金融大数据,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抓住机遇从中受益。
(3)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合作互动的空间更加广阔。随着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政策,资源配置逐渐实现优化,资金在市场的推动下,逐步由低效部门流向高效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极大增强。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方式,极大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新冠疫情极大冲击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一系列机遇的同时,也同样使非银行金融机构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在非银行金融机构里面,证券保险行业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担保、信托等行业除外。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将会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以下两方面的风险:一是监管过度,表现为监管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时候没有适当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只能依靠相关监管部门自行出台管理条例。由于担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机构可能会出台非常严厉的条款来限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如提高准入门槛、提高风险准备金要求、严格控制业务范围、加大合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这些条款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大,削弱他们的市场竞争力。第二是监管真空,比如一些新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范围多元重叠,难以按机构性质认定其监管机构,最终导致无监管的现象出现。
市场风险是指处在市场中的企业由于受到股票价格、利率或者汇率的影响,企业的价值随之受到较大波动的风险。相较于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更灵活、更突出,而且受众客户的信用评级往往也比较低。由于客户评级低,再加上提供的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期限长且比较复杂,导致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的价值可能会因为受到股票价格、利率或者汇率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以担保公司为例,如果政府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那么担保公司势必要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担保公司有可能出于吸引客户的初衷,为一些信用评级比较低的客户提供担保服务,并且只收取比较低的担保费用。但是,如果在担保期间,一旦市场利率上升,那么担保公司的担保成本可能会增加。同时,那些信用评级比较低的客户也可能会因为市场利率上升而增加经营成本,连带增加了出现违约现象的几率,从而提高担保公司损失赔偿概率,最终给担保公司带来亏损的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业务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业务运作风险与管理风险两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虽然是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但是金融技术革命的主体产品和金融衍生物往往会蕴藏着更多的风险。因为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比较复杂,很难精准地估计它们的价值,这就使得销售相对困难,有些金融产品甚至根本卖不出去。而且管理风险同时也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需要,一方面要求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健全激励与治理机制制度。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员工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大,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员工流动性也很大,使得其经营成本和风险相应增加。
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获得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但风险并非越高越好,他们必须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风险事件一旦出现,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甚至可能面临机构破产[1]。后疫情常态化形势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应从宏观环境层面和内部治理层面两个方向入手,结合相关金融环境的变化,及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多维度监管水平,提高金融行业自律能力和市场监督水平,同时增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水平。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一些新兴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新兴的业务,比如互联网金融,出现过度监管或者监管真空这些现象的,使得他们在经营过程中无法可依的,这些情况无形中极大增加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针对这些情况,金融监管部门为有效开展监督,应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这些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
(2)提高监管能力。金融业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的基础和核心,能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进而影响实体经济[2]。但是,在金融监管过程中要权衡市场导向作用和金融安全。如果监管不当,将会造成金融政策相同虚设,监管过松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积压,形成地区性甚至整个全国性的金融危机,威胁到社会的财产安全。所以,提升对金融监督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①转变监管观念。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市场才是最能起主导作用的力量。②改变监管方式。建议改变原来的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管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从而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确保监督的公平性。
(3)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督。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政府应牵头组织行业优秀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者自律组织,主要负责行业的监督工作。同时,政府也要牵头建立市场监督平台,为市场监督行业提供交流桥梁和监督渠道。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程度最终依赖于对风险的关注程度与管理技术。机构要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其治理能力,保证该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管理规范。公司需要建立起一套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同时,应该通过设置综合内部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全面的风险预警。另一方面,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应准确估计自身能承受的最大风险的能力,结合该水平来制订发展战略及明确经营策略。严格评估每一项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尤其需要动态监控杠杆率较高的金融衍生品的运行过程,结合风险管理模型合理制定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特别要强调,应当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比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工具的推广,有利于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运转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领先地位,有利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好地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赋能机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