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吕丹红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六届六中全会是在党和人民事业面临转折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毛泽东曾表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个重要关键的会议。一次是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一次是一九三八年的六中全会。”[1]530这次会议实际上通过强调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丰富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理论学习、党内法规、人民群众、党员干部的重要性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要素基本呼应。基于政治领导—政治信仰—政治纪律—政治立场—政治路线等范畴架构的党的政治建设内容体系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启示我们要一以贯之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工程,必须重点把握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等,确保党的政治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2],这是党中央首次赋予政治建设新的科学定位。此后众多学者围绕其概念界定、内容架构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广泛研究。学术界也已基本认同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对其内容范畴、经验启示以及演进历程的研究也形成了很多理论成果。尽管如此,目前学界关于政治建设具体含义的探讨和争论未曾停歇,一些相关的基本问题仍在探讨。然而无论以何种视角进行研究,我们要想明确研究对象,那么理清其基本的理论内涵是至关重要的。总体来看,学界已普遍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加强自身建设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这种理解尽管在方向上是对的,但要进一步科学把握其内涵,亦即准确理清“政治方面”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能够正确全面反映其理论内涵?则需要我们从政治建设的演进历程中去理解和把握。
在党的政治建设史上,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肇始于毛泽东强调的“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3]330。此后,党中央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范畴和主要内容,进行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在政治建设方面,制定和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增强了在这条路线基础上的全党团结”[4]954。将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概括为政治建设的重要部分,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论述政治建设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此后,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逐渐从政治路线发展到“讲政治”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围绕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阐述了其具体要求,从而丰富了其基本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视域下,政党本质上是一种特定利益代表的政治组织,而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必然有其政治目标,以及政治目标所内在包括的政治信仰,而政治目标的实现自然离不开政治领导。从这一视角理解就不难发现,在中国语境下,政党(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实现政治目标,也即党通过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选择政治立场和信仰,提高党的政治领导等,最终实现政治目标。综上所述,党的政治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在政治路线、政治领导、政治信仰、政治立场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从政治建设理论内涵的归纳概括中能够清晰看到,政治建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因而从历史文献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阐述更是必不可少。
概观已有的研究,从六届六中全会这一视角展开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较少。概括而言,学者王东等人认为全会从政治权威、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本色等具体范畴推进和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5];王可卿、周庆强等人则从全会的部分系列讲话出发,围绕政治担当、政治纪律和党内政治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述[6];另有部分学者从中央领导的政治生活角度展开讨论[7],为六届六中全会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贡献提供了新思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六届六中全会的文献中没有明确地加以界定,但在其相关文献中对“党的领导”“宣传教育”“党内民主和纪律”“工人群众组织”“统一战线”“干部问题”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论述。可以看出,六届六中全会从多个维度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实践探索,丰富其基本内容,同时揭示出政治建设在党和人民事业面临挑战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要求党比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更加重视政治建设。通过梳理和总结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政治建设的思想元素,考察其对党的政治建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积累的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对新形势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毛泽东曾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表示:“扩大的六中全会担负了重大的历史任务。”[8]577这里的“历史任务”就包括会议围绕党的政治领导、政治信仰、政治纪律、政治立场、政治路线等关键内容提出的相关重要论断和观点,内在地推进和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
政治领导是政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觉悟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强化党的政治领导首先要维护领导核心,拥戴党内领袖。列宁曾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9]21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领袖的政治威望是来自其一系列具体实践的积累,从而赢得全党上下的自觉信服和拥护爱戴。毛泽东是党和军队的主要创始人,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先后提出一系列符合具体实际的正确革命理论,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全党团结的重要制度,多次带领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转危为安,赢得了全党的支持和认可。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事实上的领导核心并未明确产生,直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基本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
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毛泽东的核心地位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937年,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安排下派回国内主持长江局工作,但却多次与党中央分庭抗礼。在主持长江局工作时,他假借中央的名义起草重要文件,引起党内诸多误解,很多意见和做法也与党中央的指示大相径庭,甚至通过将中共代表团和中央长江局合并的方式独断专行,破坏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除此之外,党内个别领导人也对中央的有关指示产生疑虑。鉴于此,党中央依据时局的变化,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对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问题作出深刻的探讨。张闻天明确指出:“我们有着克服困难的优良的条件,这就是:……中央的极高的威信,中央主要领导者毛泽东同志的极高威信。”[8]711彭德怀在会上也表示:“领袖是长期斗争经验总结的,是长期斗争中产生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由正确的领导取得的。”[10]537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核心地位。自此,全党的领袖观念得到很大程度的强化,切实提高了党的政治领导。
政治信仰是指主体(政党组织及其成员)对于客体(共产主义社会)所持有的一种特殊价值认同态度,是体现到具体政治实践活动当中的一种特殊政治价值观,其关键是认同和坚定。对共产党人来说,认同并坚定政治信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根基。党从成立之日起,便将马克思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体现到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活动中。在党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中,明确提出了自身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的,奠定了党的政治信仰基础。建党初期,由于党外阻挠因素和党内错误认知的双重干扰,部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的问题不断显现,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挫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系统分析和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尤其重视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并强调通过外部灌输方式加强教育和训练,激发全体党员更加坚定政治信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自身的理论学习,1924年5月,《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中明确指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11]741938年,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全会形式将“学习”作为独立部分单列出来,明确强调理论学习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并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四个层面对理论教育学习进行详细阐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错,但如果不加深一步地学习理论,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而只有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才有我们的胜利。”[8]650理论学习也成为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系统回答了“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重大问题。他认为,我们“不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字母,而是学习他们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是“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因为“学习理论是胜利的条件”[8]650-651。不仅如此,他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概念,强调理论学习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运用实事求是的学习方法,保持“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这一系统的逻辑体系成为创建学习型政党的良好开端,同时为认同和坚定政治信仰扎实根基。
政治纪律是共产党人在政治行为和政治言论等方面必须遵守的根本准则,也是执行党的纲领、维护全党团结的根本保证。对于政党而言,政治纪律为充分发挥其政治优势提供了根本前提。“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能成其为政党”[12]133。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纪律,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突出特点,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原则。特别是1927年党的五大上,党中央首次提出“政治纪律”的概念,此后又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政治纪律的专门文件,进一步推进政治纪律建设的制度化。与此同时,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思想混乱、纪律涣散等问题,毛泽东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提升全党树立政治纪律的自觉意识,对党和人民军队产生重要影响,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直到六届六中全会之前,党内违反政治纪律的现象仍有体现。例如,王明、张国焘等人在主持工作过程中忽略党中央的指示,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破坏党内团结等,这些错误与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是有内在关联的。
针对革命过程中党的政治纪律被忽视,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淡薄等情况,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领导人着重从政治纪律建设的制度保障、学习教育、机构设置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刻探索。一是明确“四个服从”,健全党内法规。在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四个服从”原则,并将其列为政治纪律的重要内容,他号召全党:“必须坚持这种纪律,才能团结全党,克服新的困难,争取新的胜利。”[8]645同时,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纪律的三个决定,以党规党法形式对各级领导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组织纪律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二是注重党的政治纪律教育,提升党员政治纪律的自觉意识。毛泽东强调“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8]646,即在全党范围学习党章、具体纪律细则、形势政策、组织工作条例等相关内容。三是设置纪律监察机构,健全政治纪律监督体系。设置监察委员会是增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党内法规、纪律教育同步落实的基础上,必须设置监察委员会增强政治纪律的建设效果。《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明确规定,“在区党委之下,得设监察委员会”[8]775,并规定:“上级监察委员会有权改变或取消下级监察委员会之决定。”[8]776
政治立场是指政党及其成员观察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共有的意识取向和所持有的价值态度,为政党成员参与政治实践提供着导向性的支撑。不同性质的政党选取和坚守的政治立场也不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3]40。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就将人民至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起点和归宿,并在总结自身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4]136然而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却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片面依靠政府和军队,不敢动员全民族抗战,尤其害怕群众性抗日救国力量的壮大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最终使自身陷于孤立,导致抗战损失惨重。
面对抗战的紧急局势,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重申:“支持长期战争与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道路,在于统一团结全民族,力求进步,依靠民众。”[8]586并对抗战的惨痛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强调要“向着真诚革命,而又信仰党的主义,拥护党的政策,并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与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变为伟大的带群众性的党”[8]641,指明了坚持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是坚实的群众基础。张闻天也在全会上对群众运动的特点和状况作出详细阐释,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如何动员群众”进行多维度分析和概括。例如,在部署群众工作时,他认为党的任务是“组织真正有广大群众的、公开合法的、独立的群众团体”[8]689,对党在群众中如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明晰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既有助于掀起全民族的抗战热潮,抓住历史契机,为赢得抗战胜利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又能够提高全党的宗旨意识,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调动其参与抗战的积极性。
政治路线又称“总路线”,是指政党组织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基本准则,是党的中心任务的集中体现,其特点和内容对党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定作用。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14]303在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局势的转变和主要矛盾的转化积极倡导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重要保障。1935年,瓦窑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完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5]496,为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提供重要前提。但关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统一性问题,党内存在不同的认识,也是毛泽东和王明意见分歧的焦点。毛泽东曾强调独立自主“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16]394,并在洛川会议上系统回答了采取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如何发展政治路线等重要问题。然而,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主义完全否认洛川会议的正确路线,甚至否定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实际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权。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所作的政治路线,并批驳了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观点,针对其忽视游击战争,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等错误倾向进行批判。毛泽东指出,我们坚持统一战线“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16]P539,重申了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重要性,并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8]715,清晰地阐明统一战线中独立性和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否依据政治形势的变化准确制定政治路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六届六中全会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对党的政治路线作出适时调整,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厘清了许多错误认知,为中国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党的政治建设是影响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件,也是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六届六中全会对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探索,纠正了党内的错误倾向,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推动党在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两个维护”一直是其核心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六届六中全会使全党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及其权威是革命能够保持正确方向的基本条件。陈云在全会上指出:“过去国际也帮助过,同志们也很努力,但成绩不大,故单靠努力还不行,还要靠中央的正确领导。”[17]89由此可见,必须将坚持党的领导和权威等重要原则寓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始终。习近平曾强调:“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13]20从政治建设的逻辑来看,把“两个维护”作为其核心议题,是因为它关系三个层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巩固政治领导;二是保证党内团结;三是增强党性锻炼。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巩固党的政治领导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领导是关乎其前途命运的关键。习近平曾指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8],“最重要”的概括表明,“两个维护”之于党的政治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将政治建设置于党建的首位,充分发挥其统领作用,这必然要加强党在各项工作中的根本领导作用,切实践行“两个维护”,利用党自身的权威力量,防止和纠正颠覆性错误的苗头,承担起执政兴国的政治责任。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保证党内团结统一的重要前提。党的历史实践中,维护党内团结是党加强自身建设一以贯之的历史经验。在革命时期,列宁就指出:“无论为了尽快地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现存的社会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战斗的无产阶级保持最亲密无间的团结是绝对必要的”[19]227,论证了团结统一是无产阶级保持战斗性的重要原则。当前党内仍存在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独断专行”,以及一些“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20]43等问题。因此,必须要求党以“两个维护”为内容和方式,从根本上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增强党员党性锻炼的必然要求。“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20]25,关于党员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性锻炼,是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仍面临复杂的执政环境,习近平指出:“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能反弹,新问题不断出现。”[21]因此,一个拥有9 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要切实提高党性修养,必须以“两个维护”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党员党性锻炼,将其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党的政治建设是直接关系其政治使命能否完成的根本性建设,其直接目的是维护党的政治领导,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利益。双重目的的实质,指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将坚定政治信仰作为基本主线贯彻其始终。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和旗帜,更是其确保初心血脉相承的精神支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时,党内部分党员还存在一些错误倾向,深究其缘由,症结在于政治信仰还不够坚定。因此,开展理论学习、强调理论武装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主线,并贯彻到其具体实践中。从根本上讲,党的政治建设最终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仰的伟大力量。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政治信念动摇的问题不断显现。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把握好党的政治建设基本主线的三个着力点,补充精神上流失的“钙”。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论武装。“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13]35,理论学习仍然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的基本方法。要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唤醒其体内的“红色基因”。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指引,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换言之,就是要从理论上科学回答共产主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证,使党员干部既要明确现实的奋斗目标,也要坚信最终的奋斗目标。
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22]。党员干部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保证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觉成为政治信仰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为普通党员干部做好表率和示范,带领全体党员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袭扰。
通过政治历练提升全体党员的政治觉悟。政治信仰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提高政治觉悟的前提和根本,是政治觉悟的源头,政治觉悟反过来又对价值观产生影响,觉悟高了就会自觉坚守价值观”[23]。党员干部形成先进的政治觉悟不能仅仅依靠理论学习,必须处理好理论学习内化与政治历练悟化的辩证关系。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需要通过政治历练,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政治训练,形成自觉提升政治觉悟,坚定政治信仰的态势。
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基于一定的政治目标引领,在不同时期依据不同的政治路线开展政治实践活动,从而确保全党步调一致。从属性维度来看,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范畴,它影响着政治建设目标的实现。党成立以来,就通过制定符合具体实际的路线,力求让政治建设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推进。六届六中全会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一步丰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为全面抗战提供重要的目标方向,而且成为党的各项建设和具体工作的基本遵循。党的政治建设是围绕政治信仰、政治路线、政治领导、政治能力以及政治生态等多个要素展开的内容体系,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其中,政治路线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程表明,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党就容易犯“左”或“右”的错误。改革开放 40年,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没有再犯颠覆性的大错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加强政治建设的认识更深刻,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做到党的政治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24]。部署重大战略、确定政策措施,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而展开。
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面临的形势比以往更为复杂,要继续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把准未来推进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为政治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要将其作为党的政治路线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能否顺利实现政治建设的目标,将党的全部力量凝聚到伟大事业的奋斗道路上来,关键在于党能否继续坚持这条正确的政治路线。
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政治建设的实践逻辑必须重视政治立场所发挥出的先进作用。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自党成立之日起就成为其明确的价值定位和自觉行动。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站稳政治立场,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不变的要求,才能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筑牢党的政治建设根基。六届六中全会针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提出要使党成为伟大的群众性的党,使全党认识到依靠人民群众是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面对新形势下多元复杂的思想交锋,进一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尤其要高度重视立场、明辨正确立场、审慎选择立场,正确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现实问题。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对共产党人而言,群众观是不断进行“价值纠偏”的关键,也是将“正确主张”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根本。党的政治建设落脚于践行人民至上的民心政治,因此,必须明确群众观点的极端重要性,把人民至上理念放在首位,始终牢记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人民的创造力是社会新生活的基本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要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新形势下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学会运用网络为人民服务,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自觉。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赢得民心。坚守正确的价值定位,必须深植于人民这个广袤的土壤,树立真挚的人民情怀。因此,“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5]。要加大纠风治乱力度,继续整治“四风”问题,破除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自觉同一切特权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以专项整治的新成效赢得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将群众的潜能转为显能。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的奋斗目标是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实践逻辑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换言之,要从维护人民利益出发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因此,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必须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必须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和落实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增强人民福祉,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维护好党群的鱼水关系,不断巩固党在推进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人民基础。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24]。党内政治生态是指各政治主体与其政治实践活动共生演化而形成的政治发展环境,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也是检验党的政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党内矛盾,并重申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积极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不仅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而且为党实现政治建设提供支撑。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的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态明显改善。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党内还不同程度存在阳奉阴违、结党营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着眼于三大要素打造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铲除党内政治隐患,积极修复党内政治生态。
坚持“零容忍”态度强化惩腐治贪。腐败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新时代营造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是以“零容忍”态度强化惩腐治贪。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加大,有腐必反已逐渐呈现出常态化态势,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因此,修复党内政治生态的第一步就是构建立体化、常态化和动态化的腐败惩治制度,在惩治范围、惩治时间以及惩治措施等方面坚决做到“零容忍”,彻底铲除侵蚀党内政治生态的“恶性毒瘤”,从根本上构建“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
系统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在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提升政党品质以及保持党内政治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厚植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挥其导向和规范功能,不断培育纯净政治生态的土壤。健康的政治文化不仅能够促进政治生态内部的良性互动,而且有利于稳固党内政治生态秩序。因此,系统培育党内政治文化要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腐朽文化,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自信,从而建构优良的政治生态。
严格执行各项党内法规制度和规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从制度层面对当前政治生态中的不良现象予以规制,使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在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为新形势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而制度保障必须借助于执规必严才能有效发挥其效能。就目前来看,各项党内法规制度和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断扎紧制度笼子,但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不少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因而需要重视解决党内各项制度的执行不力问题,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长效机制,让党内政治生态焕发新气象。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也必将根据新的现实需求继续丰富发展。在党的历史上,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对新形势下把握其基本内涵,揭示其内在逻辑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拓宽政治建设的视野,要遵循“现实需求—予以回应—适时调整”的发展路径,不断完善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体系,从而为党的事业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有效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