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巧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的苗族人口有942600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12个省区市。其中,贵州苗族人口有396.8万人,居全国首位,其次为湖南,有206万人[1]。苗族服饰主要以家织布制作,色调多以青色为主,使用独具苗族特色的蜡染、刺绣和织锦等工艺,并且不同地域的苗族服饰也各有风格。苗族服饰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更是承载其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苗族服饰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解读与挖掘苗族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关键点之一。苗族服饰的形制结构原始古朴,用最简单的直线型结构构造出多样的服饰造型,其中饱含着苗族人民各种奇思巧构。苗族服饰图案丰富并各有含义,多样的色彩和造型代表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服饰图案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关民俗心理的反映,是世代相传的潜藏于民族心底深处的集体潜意识的心理追求[2]。
苗族服饰至今还保留有多种古老的制作工艺,这些技艺既是苗族人民因地制宜造物智慧的体现,也是其民族对如何理解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苗族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密切,部分地区的苗族服饰在款式、风格上与兄弟民族的传统服饰相互影响而又独立发展。苗族支系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语言谱系原理划分,以苗族内部语言的实际差异划分为湘西、黔东、川滇黔、滇东北和黔中南五个方言区[3]。学术界常根据苗族的语言来对苗族的服饰进行区分,苗族的语言是哪个方言区的,他们的服饰就放入相应的类型之中[4]。因此,苗族服饰按方言可以划分为湘西、黔东、川滇黔、滇东北和黔中南五种类型。在不同地区,苗族服饰的面貌都有所不同,尤其图案的主题和风格都各具特色。例如,松桃和湘西的苗族服饰有“骏马飞渡”“江河波涛”等图案,而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等地苗族服饰的图案则是“天地”“山川”“田园”“江河”和“城池”等,到了凯里、黄平、施秉一带的苗族服饰上则有“黄河”“长江”等图案[5]。这正是苗族服饰的文化功能性之一,即苗族服饰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区分和表述着苗族不同支系的历史由来,并且这种符号不仅是苗族内部支系交流的方法,同时还是整个苗族迁移历史、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的集中展现。
苗族服饰是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苗族源于上古时期的“九黎”部落,该部落与黄帝部落原来都居住在中原地区,后因“九黎”部落战败,其族群被迫从黄河迁移到长江流域,又从长江流域迁到云贵高原。从居住的地理位置看,苗族村落大多数分布在半山腰和山巅之上,如贵州的雷公山、月亮山等山脉腹地都有大量的苗族村落。苗族目前的居住环境与其族群发展历史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饱受战争之苦,他们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躲到深山老林之中。而苗族服饰是苗族内部特有的文化符号,是苗族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苗族战败后四散逃到深山避难,为了辨认自己的族群,他们约定不同的宗族必须严格使用某一种固定的服饰款式和图案。苗族有上百个支系,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服饰图案和特点,因此各支系在服饰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没有文字,祖先的迁徙足迹依然被记录在了民族的服饰之中,这种历史记忆成为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岜沙苗族的发髻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族男子的发髻十分独特,岜沙男子头顶上的发髻,苗语称为“户棍”,承袭了远古时期“三苗”的束髻习俗,其具体方法是先剃除头部四周的头发,然后将头顶部分的长发盘束成鬏髻,这种发髻已成为了岜沙苗族的标志之一[6]。岜沙男孩长大后都要参加剃头盘髻的成人礼,由寨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将他头发中间部分梳成“户棍”,然后剔除其四周的余发,让他背起猎枪。
2. 梭嘎“长角苗”
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有一个苗族支系因其独特的服饰而被称为长角苗。他们传承着一种以长角头饰为特征的服饰传统,该族妇女头戴形似长角的大木梳,木梳上绕着黑麻毛线盘成的巨大发髻。长角苗女人上身着白底蓝绘蜡染束身短衣,下着黑底嵌以红、白绣带的百褶裙,身后是挑花绣片,身前挂一块藏青色羊毛毡护兜。由于梭嘎苗寨平均海拔为2000余米,山高坡陡,生存条件比较恶劣。但苗族人民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因为独特的服饰文化,岜沙苗寨和梭嘎苗寨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其服饰不仅在视觉观感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其服饰之中所表述的民族历史引人入胜,展示了苗族服饰独特的文化魅力。
苗族服饰体现了一种“泛宗教化”思想[7]。在贵州,苗族大多数都居住在大山之中,他们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密切。大自然给予苗族人民食物与生活所用,因此,苗族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有灵魂,这种简单的宗教意识在苗族的服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苗族普遍认为自然界“万物有灵”,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和渗透的,所以,可以看到苗族服饰图案中多种组合,尤以龙、鱼和蝴蝶组合变形最多[8]。
1. 原始自然崇拜
《苗族古歌》中有枫树变蝴蝶,然后蝴蝶又化为世间万物的神话故事。从众多古歌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苗族的观念里,他们认为枫树、蝴蝶就是自己民族的祖先。这种观念也同样通过苗族服饰表述给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枫树与“蝴蝶妈妈”成为苗族服饰中最常见,且不可缺少的一种图案之一。苗族把蝴蝶视为自己的祖母,苗族服饰上的蝴蝶图案也以女性的形象出现,象征着生命的起源,苗族人民把蝴蝶视为神灵,使本民族能够人丁兴旺、世代繁荣。苗族的服饰文化无处不体现出民族对生命繁衍的无限崇拜。
2. 生殖崇拜
除了蝴蝶之外,苗族认为龙变幻无穷,神通广大,如果把寨子修建在有龙脉的地方,那么家族就可以人丁兴旺,否则就会遇到灾难;苗族不仅认为鱼有丰收之意,同时鱼的生殖、繁衍能力极强,苗族对鱼的这种生殖能力极为崇拜,其服饰上关于鱼的图案也较为丰富;苗族服饰中还经常运用具有拟形阴阳交合,象征生殖意义的四瓣花图案。由此可知,苗族的宗教信仰大都与原始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有关,苗族服饰把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其民族的宗教信仰观念。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因此对于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要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全面地评价每一位教师,建立完善的人才考评机制,把经过实践考验证明合理的各类优秀人才及时选用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来,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 苗族服饰体现民族以勤劳和智慧为美的观念
过去,苗族女性从小就跟着母亲和身边的人学习挑花刺绣,在结婚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套盛装。因此,苗族的姑娘从学会制衣开始,经年累月地缝制自己的盛装。她们一生之中必须有一套盛装,作为出嫁时的嫁衣,这件衣服也是她所做的最漂亮的服饰,是她们的勤劳与智慧和美好年华的见证。苗族妇女的盛装,不仅服装的刺绣装饰美丽,整套服饰还必须配有贵重的银饰品。银饰重达数十斤,重量越重,则代表了她的家庭越富有。有的盛装中,单一顶银帽饰就有几斤甚至几十斤重。在台江、剑河等地的调研中发现,贵重的苗族盛装价格可以高达几万元。苗族服饰的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亲手制作的盛装也成为了苗族女性情感的载体。
2. 苗族服饰体现了民族以实用为美的观念
苗族服饰满足其民族所处自然环境中对服饰实用功能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例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马关、邱北、开远等地的苗族服饰就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马关位于高山河谷之中,气候比较炎热,蚊虫较多,该地的苗族服装款式多为右开襟绣花上衣,下着单层蜡染百褶裙,以便透风,小腿裹着单层绣花绑腿,以防蚊虫叮咬;邱北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区,冬天气候寒冷,该地的苗族上衣为对开襟,下着双层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着多层绣花绑腿,以抵御严寒;开远处于地势平缓的山区,冬天寒风袭人,因此该地的苗族上衣为右开襟绣花衣服,下身着蜡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绣花风衣,几乎裹住整个身体,并且围腰宽大[9]。贵州雷山、榕江、丹寨等县天气湿热,当地的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劳作中需要爬山涉水,她们用树皮折成尖尖帽戴在头上抵御风雨烈日,她们还创作了超短裙,使自己在劳动中更加方便。因为当地苗族妇女着短裙,极具特色,因此当地的苗族也被外界称为“短裙苗”。从我国的苗族人口分布来看,苗族的聚居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适合麻类作物的生长,因此麻布也成为苗族服饰的传统原料。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苗族穿着长短不一的百褶裙,从女性裙子的长短可以看出其居住的地理位置。这些苗族服饰都充分显现了民族以实用功能为美的审美观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苗族聚居区域的社会形态迅速发生着变化,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考验,传统服饰的制作方式和穿着目的都在发生着改变,苗族服饰不再是苗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苗族服饰手工制作者也越来越少,服饰中蕴含的文化含义正在被快速遗忘。但在苗族服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政府、社会、苗族群众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让苗族服饰文化免于消逝。
政府相关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例如,贵州省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苗绣被列为第一批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被列为第二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贵州的很多高校也开展了苗族服饰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传承苗族服饰技艺的优秀人才。例如,贵州民族大学2016 年被批准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2017年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3年内共培训传承人260名,涉及剪纸、蜡染、扎染、土陶、民族服饰等非遗门类[11]。贵州各地还将苗族服饰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例如在台江、剑河、雷山、凯里等地,苗族服装制作企业蓬勃发展,从业人员较多,银饰、刺绣等工艺品远销海外,成为贵州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同时也为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是,利用苗族服饰从事商业活动,说明苗族服饰的使用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那么苗族服饰文化将慢慢失去其原有的内涵与活力。不管科技与经济如何发展,文化的传承始终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苗族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分子必应继续做好其传承。只有坚持旅游开发与服饰文化保护同步的原则,才能使苗族服饰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1. 苗族女性服饰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服饰的制作材料、工艺技法、图案款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但苗族服饰文化却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流逝。在少数民族相对封闭的村落环境中,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依然在继续。苗族女孩在出嫁前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苗族盛装,这是至今还保留的一种传统习俗。苗族人依然认为盛装中工艺精美的服饰和品类多样的银饰是财富的象征,披金戴银不仅表示家庭富有,同时还有吉祥富贵的寓意。但苗族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从人数上削弱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就更容易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侵蚀。在城镇周边的村寨,苗族服饰文化消失的速度要更快。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的苗族村寨,还有个别苗族妇女使用家织布,亲手用蓝靛印染,古老的服饰制作技艺还在完整地传承。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黔东南的雷山、剑河、台江等苗族聚居地的苗族服饰文化消失的速度比零星散落分布在其他区域的苗族村落或杂居村落要缓慢。这也说明了聚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重要作用。
2. 苗族男性服装传承现状
现今的苗族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苗族女性的服饰中,苗族男性的服饰如今已基本去民族化。这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显现,与历史上如清代“改土归流”等民族政策以及苗族男女劳动分工的生活状态有关。在当前这种开放的社会中,苗族的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交融发展,苗族人民不仅学习外界的文化知识、生产经验,服饰文化也受到影响,其变迁也反映了苗族社会环境的发展与进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快速交融发展中,我们必须小心保护和传承苗族服饰文化,使其精髓永远留存于中华文明之中。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外来文化对苗族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苗族人民穿着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对外界文化的向往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苗族聚居区域的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学习和工作的人员逐渐增多。苗族人民改变了长期穿着苗族服饰的习惯,而变成离开家乡时一般身着现代服饰,回到家乡日常生活中也较多穿着现代服饰,在民族节日和婚丧嫁娶等特殊场合穿着苗族服饰。受到外出工作的人们的影响,即使依然在苗族聚居村落生活的苗族人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和穿着现代服饰,在过苗年、苗族姊妹节等重大民族节日与婚嫁典礼等场合中,大部分苗族人民才会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苗族聚居区的旅游产业越见繁荣,为塑造旅游村寨的文化形象,村民自发或组织起来穿着苗族服饰进行表演等商业活动。苗族服饰的生成环境正在疾速地发生改变,苗族人民穿着苗族服饰的目的和场合都在发生变化,苗族服饰文化正在转变中遭遇多元文化的冲击,探索其传承与保护的路径迫在眉睫。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迅猛冲击,苗族的语言、生活方式、教育模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明显、快速的改变。在工业化、城镇化、教育现代化、旅游开发、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的影响下,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长期以来,苗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年轻人为了有更多的收入,多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和生活。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苗族人口也从农村搬迁到城镇与其他民族一起居住,服饰文化原有的生成土壤已经发生改变,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给苗族服饰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苗族移民搬迁后与多民族融合生活,服饰文化也是融合的一部分,在城里居住的苗族不穿苗族服饰。在过去,学习和掌握苗族服饰制作技艺是苗族妇女们的必修课,刺绣、蜡染、织布是很多苗族妇女一生都在使用的生活技能。她们是苗族服饰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懂得和欣赏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的文化传承人。但是,搬迁到城镇里居住之后,她们再没有适合从事苗族服饰制作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苗族服饰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在村寨中务农的妇女目前还有少数人懂得制作苗族服饰的技艺,但她们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了解已经明显不如老一辈。苗族儿童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增多,他们在学校课堂上接受文化教育而不是制作苗族服饰方面的知识。文化教育改变了苗族的精神面貌,苗族不再需要通过服饰来传承自己的历史,苗族服饰文化对于苗族人民的影响不断弱化,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机制也在走向没落。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学习和掌握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及其文化内涵,苗族服饰文化传承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的现象。
随着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多,不同文化之间不断碰撞融合,苗族人民本能地想要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劳动创造经济价值上,而制作苗族服饰则耗费苗族女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物美价廉、省时省工、便于穿着和清洗的现代服饰,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从市场上购买服饰。苗族的日常服饰已经去民族化,穿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中,苗族人民才会着自己的民族服装。除此之外,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苗族服饰成为苗族歌舞表演的舞台服装,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道具服装。苗族服饰文化的制作和穿着目的已经在发生变化。外部环境的迅猛变化深刻地影响冲击着苗族文化的各个层面,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和改变。从苗族服饰的传承现状来看,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又相互排斥的状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苗族服饰文化在继承中发扬。
工业化和商品化使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快速的变迁。过去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改变,机器的使用,物力取代人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原本苗族服饰的手工制作需要耗费苗族女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在苗族服饰的制作中,面料已经大规模地使用工业化生产出的产品,机器织造的化学纤维面料和机器印染或刺绣的图案,苗族服饰制作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集市上有很多专门售卖来自工厂生产的苗族服装的商人,他们制作的苗族服装因为价格低廉,得到苗族人民的认可。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旅游市场对苗族服饰的需求,相关产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苗族服饰的商品化根本地改变了其制作和使用方式,苗族服饰中所蕴含的服饰文化在产业化生产中快速消失。应对这种困境是苗族服饰文化传承所需做好的工作。苗族服饰是苗族引以为豪的民族标志,是承载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现阶段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多种困难。如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苗族服饰文化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苗族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影响力的重要媒介。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出席英国国宴时身着中国制造的中国元素服饰,成为英国国民热议的中国话题,中国的民族服饰凝聚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情感[12]。苗族服饰也是中国服饰的组成元素之一,苗族的刺绣、蜡染、银饰等工艺在西方越来越受青睐。源自东方的民族文化形态成为西方时尚界的宠儿,法国著名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采用苗族服饰中的传统色彩、图案形式、刺绣工艺、苗银配饰等元素,诠释以苗族服饰文化为灵感的现代高级时装[13]。由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苗族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于苗族服饰文化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果能有效地传承苗族服饰文化,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苗族的服饰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如何传承与创新苗族的服饰文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各地要组织专家深入调查苗族服饰文化,搜集、整理苗族服饰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把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整理留存,运用现代技术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有效的梳理、记录和研究。健全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人档案和联络制度,通过走访解决他们在传承和创新苗族服饰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苗族服饰文化繁荣与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对传承苗族服饰文化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对民间艺人给予经济补助,激发社会对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在苗族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乡村小学开展苗族服饰文化专题培训,将苗族服饰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开设苗族服饰文化兴趣班,实现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将苗族服饰文化引入教学中,加强苗族服饰文化教材的编写工作,为苗族服饰传承提供人才支撑。苗族人口较多的县人民政府要将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将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建立苗族服饰文化博物馆、苗族服饰文化研究所等机构,确保苗族服饰文化传承取得实效。
在苗族服饰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开发,结合苗族传统节日活动来展示苗族服饰文化,使之成为苗族社区发展的文化资本。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民族服饰文化越丰富,其有效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巨大。要正确引导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规范旅游市场中的服饰产品。旅游产业给苗族聚居地区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又会给苗族传统文化带来影响。有的苗族村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把苗族服饰作为商业表演的道具服饰取悦于游客,使苗族服饰失去了原有的审美价值。苗族服饰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保护,拒绝虚假的包装与宣传,保持苗族服饰文化的真实性。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全面宣传和展示,提高苗族服饰文化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充分挖掘苗族传统民间工艺的潜力,将苗族服饰制作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设计方法和思路有效结合,使苗族文化在新兴文创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苗族服饰文化创新意味着在其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化元素,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都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取长补短,在保持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把苗族服饰演绎成更具时代感、更能有效传播苗族文化的作品,使苗族服饰能走出民族地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舞台。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有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对于苗族服饰文化的精华部分,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价值追求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苗族生活的区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族服饰文化也同样需紧跟时代步伐,在变化中推陈出新,使苗族的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更富有时代特色,并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之中。例如,杨庭硕在调查中发现:滇东南地区的苗族并没有与市场脱节、自我封闭,而是在不断地与市场调适;市场冲击的力度对苗族而言与其他民族无异,但苗族没有靠牺牲传统而切入市场,而是将市场消化吸收进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苗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在过去发生了变化,在今天发生着变化将来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传统的消失,而是传统与市场的不断互动[14]。这样的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苗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出苗族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伦理。我们不仅要看到苗族服饰文化显现出的各种表征,同时还要思考苗族服饰文化所处的环境变化以及苗族服饰文化传承所面对的各种困难。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正在面临着传承者后继乏人、日常服饰去民族化严重、服饰制作模式工业化的严峻形势。为了应对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中所遇到的困难,政府和研究部门都应重视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情况,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引导,在弘扬苗族服饰文化中要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苗族服饰文化资源,保留苗族服饰文化精髓,与多元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只有充分了解苗族服饰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苗族服饰文化,为苗族服饰文化注入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创造出具有苗族特色的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