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苹,刘 亮
(1.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对人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进行匡正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当前大学生建立科学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场域。信息时代,万物重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又一次质的飞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合新技术、运用新方法、采取新思维,以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人文关怀突出“人文”特性,强调人的主体和价值,关照人的未来与发展,关心和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满足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挖掘和重视人的主体意识、珍视和敬畏生命的意义,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做小、做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召力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将人文关怀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冰冷、生硬式的教育模式,机械、死板式的灌输方法,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人文”一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又属于典型的了然于心却穷于表达其义的词语,查询《现代汉语辞海》可得,人文“旧指诗书礼乐,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通俗地讲,古代的人文多指通过教化修养生性,以符合封建规制和人伦礼节;而今天的人文可以融合物质、精神、社会、经济等,范围更广、内涵更为丰厚。人文关怀可以说是一个舶来品,从源起上看,人文关怀源于西方国家,“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人的真正价值。人文关怀内涵丰富,但概括起来其核心就是承认和肯定人性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是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人本理念。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外延
思想政治教育以德树人为目的,力求最终推动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科学性发展,这与人文关怀的目标指向、内容结构、概念内涵有着天然、科学的融通性、合一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外延具体来说:一是对大学生理想价值的关怀。对大学生理想价值的关怀就是对大学生个人梦想和自我追求进行把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贡献精神,“实现小我”更要“成就大我”。二是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就是要尽力培育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增强其主体能力,通过主体自我教育实现自身发展。三是对大学生发展性的关怀。逐步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成长性和发展性。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性进行关怀和引导,挖掘、引导、激发、唤醒大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未来发展方向。四是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富于创造性,对其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五是对大学生个体需求的满足。关怀大学生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物质上的需要,更要关心大学生精神、心理上的需求,特别是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关心、关注不同学生心理、情感上的差异和变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各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人文关怀的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人文关怀就是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领域,在肯定、尊重和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启发、价值引导和道德完善,以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源起于经典作家对“人”的问题的哲思与追问,发展于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概念生产的历史背景[4],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文缺失的现实,升华于几代党中央高屋建瓴的赓续推进,成为当前理论和学术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话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人文关怀”,并将其作为改进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思想以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人的政治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关怀则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精神需求与渴望,关注人的生存、成长与发展,注重对人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有着目标上的一致和契合,其二者最终指向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因人、因时而异的教育思想,因地、因事而变的教育理念,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自觉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觉主动、有意识地去寻求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更好地面对人生、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为主,多是生硬灌输、千篇一律的讲授,容易出现学生的“无动于衷”或“佛系应对”,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接受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人文关怀,强调充分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力争实现学生自由、独立、全面、健康发展,“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品性”[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疏通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堵点”,成为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科学实践活动,必须融合时代发展,联系社会现实,面对方兴未艾的信息时代,必须主动挖掘和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7]。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信息的环境中,主动、被动地接受或传递信息,有意、无意地分享、隐藏信息,甚至加工处理着各种信息。信息已经触及到大家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水、电、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借助信息技术、新媒体等科学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人文关怀,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载体、丰富内容形式、增强实际效果,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机遇和图景。
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表征的信息时代工具载体,已全面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文关怀有着其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动员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而,充分利用新媒体、新科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人文关怀恰逢其时,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有思想、有温度、有营养、有品质的思政教育类影视节目、主题网站、精彩课程、优秀APP等不断涌现,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效。尽管从总体上看效果明显,但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人文关怀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不足,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
1.新媒体教育流于形式,人文关怀增强效果不明显
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4G、5G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灌输式教育,纷纷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利用QQ、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在大学校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新兴教育方式却多数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更不用说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教育依然只是借助新媒体,片面注重政策方针的宣扬或思想预警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温度和灵魂。教师教学管理也只是利用网络技术过分关注学生考勤和课堂纪律,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的缺失。而教育者也只关注自身工作和任务的完成,简单地利用新媒体照本宣科、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忽视社会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生活实际、远离社会需求。这种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新瓶装旧酒”,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学生不仅难以接受,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思想。
2.网络平台教育片面功利,人文关怀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
高校网络平台教育片面化现象严重,人文关怀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受传统升学、就业等思想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重视,导致网络平台教育多侧重知识学习拓展、就业资讯发布,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动态的栏目设置较少或者经常处于“僵尸”状态,对学生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的教育相对缺乏。同时,部分教师也只是片面、机械地将挖掘到的与人文教育相关的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缺乏互动式地交流和后续资料的更新。此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般都是以教师兼任或聘请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这一教育群体年纪多数偏大,或者所学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互联网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新媒体平台后期所学知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产生障碍,容易出现与学生脱节的尴尬现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网络平台教育片面功利,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略显不足,人文关怀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清晰目标,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担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宣泄,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悲剧。
3.现代技术挖掘不充分,对人文关怀教育重视不足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和传播路径带来全新的时代特征。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工具和重要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现代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对现代技术的挖掘不充分,侧重于辅导员引导、班会宣讲等传统模式,停留在课堂强调、网络通知等简单方式。或者仅仅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数据登记、表格填报,通过“签订责任书”“违约状”等逃避责任的办法,脱离当前现实、忽视学生需求、漠视大学生人文关怀。这一教育现实不仅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习惯麻木、佛系应对,产生逃避、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面对这一现实状况,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便捷、及时、交互式的优点,以思想引导、价值追求为重点,在突显人文关怀、关注身心发展上下功夫,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观察和跟踪,关心和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变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温度、知人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显人文关怀,重视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法。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充分融合必要且可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文关怀,通过科学合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健全大学生新媒体教育方法、加强网络管理和队伍建设,在平台建设、方式方法和制度保障上为增强人文关怀保驾护航,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和情感,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1.科学合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彰显人文关怀
近年来,虽然高校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但部分高校网络平台形同虚设、活力不足,参差不齐、发展不均,各自为政、共享性不够等问题凸显。出现同一高校甚至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不尽相同的尴尬境况,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站建设滞后、更新缓慢,机械化、模块化栏目布局等问题集中且突出。紧跟时政热点、文化精神内容相对不足,有温度、有灵魂的栏目相对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应有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注重实用性,彰显人文关怀,増强其吸引性。通过开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丰富网站思想文化内涵,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搭建生动有趣的师生交流平台。开展实时在线咨询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互动,唤起师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寓乐于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时,也要加强资源共享和网站协作,构建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总之,要科学合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以实用性为指导,更要彰显人文关怀,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健全大学生新媒体教育方法,丰富人文关怀形式
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丰富人文关怀形式,健全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导向功能,以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8]。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利用新媒体、借助新技术,准确、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科学、有效反馈并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结合互联网、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的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QQ、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及时与大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时政热点、娱乐头条、争议话题等认真进行分析交流或转发评析,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搭建生动有趣的交流平台。通过新媒体交流方式增进师生情感,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丰富人文关怀,让大学生真正自觉、主动接受教育,从传统的“要我学”“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我想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加强网络管理和队伍建设,为大学生人文关怀保驾护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成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能文能武”的队伍,培养既精通网络技术又熟练掌握网络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是龙头,加强网络队伍人才建设,充实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后备力量,吸引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爱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参与网络建设。通过师生协同、共享共建方式,让师生一起参与网站设计、板块分区、色彩搭配、论坛建设,真正实现与大学生平等、自由、顺畅沟通交流。机制建设是保障,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高校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根据国家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完善本校网络安全相关管理细则,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人文关怀保驾护航。正面引导是关键,高校要主动过滤非法、暴力、情色等不良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在校园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总之,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保障建设和积极正面引导,学校各职能部门、教职员工同心同力,形成合力,对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大学生人文关怀提供后续保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合理发展。
信息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技术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被重估,内涵被重新界定”[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承认和肯定人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立成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10],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显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重视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树立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当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将人文关怀和互联网科技充分融合,利用新科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和增强人文关怀,科学合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健全大学生新媒体教育方法,加强网络管理和队伍建设,丰富人文关怀形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更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