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途径探究

2021-11-30 02:34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21期

刘 利

(河北省承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新的背景、新的改革需求要求各事业单位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对于资产内控制度的构建,并重视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预算管理不到位、资产流失及其作用弱化等现象,从而直接影响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推进。如何能够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科学的资产内控及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1.事业单位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1.1 资产控制方面

第一,能够有效维护我国资产的相对安全。事业单位资产主要用于保障相关单位的事业发展,用于维护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资产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维护其完整性。但长久以来,因为体制不健全、制度管理建设不完善等因素,资产控制及预算管理严重脱节,例如采购固定资产后未及时入账,领用程序缺乏规范性;逾期借款未能及时收回;对外投资缺乏合理管控,导致投资效益亏损严重;资产处置不合理,造成收入流失率较高等。因此,将资产管控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强资产入口的管理,在限额范围外的采购通知事项应预先通过审批才能纳入预算;单位内部申请利用公共资产对外投资等须事先进行可靠的可行性论证方可提出,并通过审核后才能报财政部审批进行投资;此种形式也能够增强资产运用及处置收益的管理,统一管理,统一预算,统一核算,充分解决了经济效益流失等问题。不仅如此,还应规定资产管控应严格遵守审批程序,资产处置收入依据非税收入规定进行收支两条线并行,此外也可以促使资产管控的范围更加宽泛,不仅能够增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能够增强对于流动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多措并举,更加高效地防止发生资产流失现象,维护公共资产的完整性。

第二,能够实现资产的科学配置。现阶段,各事业单位尤其是行政机构的资产配置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资产配置的标准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及资产配置时缺乏必要的参考依据,并未按照公平、合理、公正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直接影响了资产配置的效率。其次,资产管理与分配管理严重脱节,分配管理时不清楚现阶段的资产存量,资产管理也不明晰分配制度,这使得资产的出入库管理与实际脱节。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可以制定公平、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为相关部门编制预算和分配资产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根据具体职能、资产分配标准、现今资产库存状况及资产运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资产分配;相关部门也可以按照相关标准统一调整制度,对各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调整和分配。因此,资产配置也就更加合理,同时也为充分运用公共资产奠定基础。

1.2 预算管理方面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单位内部资产预算安排与当前资产存量之间的严重脱节问题。首先,通过增强资产管理力度,全方位、准确地汇总及掌握资产的实物存量、价值量及经营状态等信息,反复分析、推敲、计算并完善资产的使用及各项费用等,制定出适用性强、合理的资产分配方案标准及物资支出标准,按照具体部门的职能履行需求,为编制详细的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然后,也可以推动编制综合预算,增强公共资产的收益管理。通过增强资产预算管理力度,将各事业单位的公共资产收入、处置收入、单位外投资收入及资产租赁收入等经济效益全额纳入预算,以此有效提升其透明度。最后,也能够为执行企业绩效预算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组织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单位价值的内在因素。因为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各类事业单位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故而在设计重要指标时,应全面考虑影响因素。

2.事业单位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缺少编制依据

当前阶段,我国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工作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几年来,管理措施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资产内控及预算管理所运用的方式依旧相对落后。在资产管控工作中,并未创建良好的监督机制,在资产的增值和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失衡,有关部门和财务部门虽然已经发现了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也并未进行有效沟通,造成预算管理工作的安排并没有信息和数据作为支撑。此外,在公共机构的资产配置工作中,有相关标准限制资产配置。比如,相关单位对于每件办公设备的布置及各级人员的资产配置,均有与其对应的机构安排。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资产分配系统确是任意而为的。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也并未与单位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因此,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依据。

2.2 事业单位具有重资金、轻资产的理念

实际上,任何公共机构应首先为公共事务提供服务,并制定明确的人员和资产分配标准。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事业单位时常仅仅从自身需求及发展的角度争夺公共资产和资金,从而造成预算安排不合理。我国对于公共机构的宏观总体管控及分配有失统一性,且时常发生重复采购资产等现象。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是重视资金管理却疏于资产管控,最终造成单位的资产控制难以真正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2.3 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关联度偏低

在我国现阶段的资产管理系统中,事业单位的资产大多由其财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在以往的预算管理中,并未有合理的资产考核体制。相关管理部门在安排单位预算及资产增加额的过程中,不但应考虑单位职责履行情况及工作任务的需求,也要综合考虑单位资产管理的当前状态,比如资产管控是否标准、透明,资产运用效率是否达标等。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管控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预算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依旧十分匮乏。因而,大部分事业单位将项目资金当作重要来源,设法争取项目资金,统一采购,对管理制度缺乏关注,从而造成反复购置、资产闲置率较高、亏损严重等问题。此外,基于资产管控的预算管理形式的软件系统很难为资产控制提供充分的数据信息。两方面对接不够全面,不够科学,缺乏完善、合理的考核机制。

3.事业单位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3.1 遵守原则,规范标准

因为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管理的适用性极强,从采购、登记、运用、处置等各环节均有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三项资产”的合理配置,应遵守以下原则: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合理、科学地进行资产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厉行节俭;采购的资产应与单位的职能履行相适应;对于规定范围内的标准配置资产,应当依据相关标准领用,对于尚未编制标准的资产,应按照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科学配置;对于纳入采购范围的资产,须按照相关采购规定进行。在配备相关资产时,应严格依据《资产管理办法》《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办公用品配置标准》及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情况、实际工作情况等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核及申报。

3.2 全面认知资产内控及预算管理的合理结合

在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宣传水平,促使单位工作人员全面认知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熟悉掌握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转变固有思想观念,正视自身的工作态度,意识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在进行资产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工作中,工作人员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分析,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使资产内控及预算管理具有针对性,着力扭转单位内重资金、重购置的理念,有效融合资产内控与预算管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须创新管理方式,尤其是资产及预算的管理,以我国政策为依据,全面分析单位内部的情况,运用多元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资产管控与预算管理的效率。

3.3 标准化管理资产控制及预算

标准化资产内控及预算管理流程,使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确保流程的紧凑、高效;随着资产管控与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必要编制资产经营支出金额的规范化体系,特别是房屋、车辆及大型设备设施的运维标准,以便有效地促进资产管控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除此之外,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种类较多,在新的资产配置预算管理中,应突出重点,科学配置重点及大型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内控及预算管理是一项比较新的业务,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3.4 全过程监督资产内控与预算编制执行

为确保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不断增强对于单位内资产及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相关单位也不应执行超出预算项目和资产配置标准的相关规定,未通过审批采购的资产均属违法违纪行为,应由财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处理。并应依据单位内部资产管控相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结语

各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其履行职责、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物质保障。不断加大事业单位的资产管控及预算管理力度,有益于健全资产管控体制,有益于提升单位的资金运用效益。因此,各事业单位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组织领导,不断提升资产的管控水平以及预算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