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探索

2021-11-30 02:34:47裴廷福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21期

裴廷福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交通强国实施纲要》发布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协会随后提出“交通强国,城轨担当”等轨道交通行业智慧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交通强国”建设期间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智慧化发展方向,同时,行业发展也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通过分析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现状,院校专业建设存在问题提出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措施,为“智慧交通”背景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行业需求快速变化与院校人才培养传统方式间的矛盾形成供不应求等问题,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激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就业困难,深入分析行业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问题,才能解决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1.1 行业需求现状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数量逐年递增。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近几年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岗位涵盖较广。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生产岗位主要包含运营、维护及相应管理人员。其中运营包含车站运营管理、列车驾驶及列车调度人员,车站运营人员包含站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站长,负责列车驾驶的乘务人员,列车调度人员包含行车调度员、维修调度、电力调度及环境控制调度;维护包括票务设备维护、机电设备维护、车辆设备维护、信号系统维护、轨道基础设施维护等;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具体需求及构架进行相应配置,具体岗位需求如图1。

根据近几年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情况分析,各高职院校轨道人才培养输送岗位比较稳定。各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匹配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操作岗位,如车站运营岗位如站务员、乘务员及少量的维护人员。这几类岗位位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一线,具有用量需求大,流动性高等特点,同时这几类岗位随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设备开通筹备需求也会激增。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质量亟待提高。《交通强国实施纲要》发布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协会随后提出“交通强国,城轨担当”,智慧城轨将通过2020-2035年十五年建设期分步实现智慧乘客服务、智能运输组织、智能能源系统、智能列车运行、智能技术装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安全、智慧网络管理、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搭建、中国智慧城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十项工程建设,智能运输组织将成为网络化运营的必然趋势。放眼中长期行业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开展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加强行车组织、车辆驾驶、应急处置、设备维护等多方面技能培养,打造复合技能人才,从而提升学生在行业就业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从行业角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岗位依旧存在巨大空缺,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形式等也有巨大可拓展空间,且与行业领域的相关企业形成深入产教融合模式后,容易获得良好效益形成示范效果。

1.2 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2.1 人才培养供给不足。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以订单培养为主,根据企业需求还包含有社招及其他形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成本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高、就业出口窄、流动性强等问题,造成传统人才培养依旧以订单培养为主。以2020年订单培养为例,青岛地铁2020年与山东职业学院、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等5所合作学院计划委培920人;武汉地铁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铁路运输职业学院等7所院校合作订单培养830人。社招作为订单培养补充形式,每年岗位流动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就近几年来看,订单及社招数量仍有不断增加趋势。随新线建设不断批复,人才需求将继续增加。

1.2.2 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随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对校内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但轨道专业建设起步基本晚于轨道交通运营,各高校培养较注重礼仪、票务、设备等知识技能培养,对于应急、行车、信号、车辆等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较弱,就业后进行知识提升困难,应对网络化运营的能力较差,需企业投入较大的培训成本。但随着行业规模扩大,交通部、人社部逐渐开始注重轨道类技能竞赛发展,技能人才鉴定等工作,旨在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工作岗位工作标准化,提升轨道运输安全水平,同时在高职院校在人才质量提升中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利用比赛契机,在技能鉴定、竞赛平台搭建、竞赛成果转换、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加强校企融合,调整人才培养,则能逐渐弥补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2.院校轨道交通人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于行业需求及人才培养分析,不难发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2.1 专业设置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不利于专业间形成系统性

由于起步晚等客观原因,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改进不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就业领域、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达不到协调统一。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为,以“宽基础、精技能”的模式,培养学生轨道运营技能及安全意识,学生具备基本的站务技能同时,也在驾驶、信号维修等多方面有特色技能,通过技能大赛等成果导向培养,培养学生应急处置能力、行车组织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学生交通运输意识,掌握扎实的技能水平与专业素养,获得企业及社会认可。

2.2 产教融合发展较差,未形成明显成效

产教融合发展,人才密切交流接触,相互提升,企业共编教材,共同申报课题、实训基地共建等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途径。但依旧以传统订单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将岗位意识培养、职工素养培养等前移,但由于合作培育形式单一、教学条件限制等问题,造成订单培养流失率高,效果差等问题,人才供给依然达不到要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需要与当地企业形成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特色、形成教学成果、开展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方能持续性开展。

2.3 人才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低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轨道交通企业需要运营、机电设备维修、车辆检修、信号检修、工程维修等多方面人才,我院在专业开设方面缺乏车辆工程与信号控制专业,人才链出现关键环节断裂,无法有效促进专业群建设发展;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发展及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自主研发车辆大规模投入使用,车辆运维及信号运维技术将成为轨道交通重要技能需求,因此车辆工程与信号控制专业开设亟待解决。

综上,轨道交通作为交通领域特色产业,办学专业性强,特色优势明显,我院在前期办学过程中已有一定的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形成区内领先的硬件资源条件。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专业整合、结构调整、措施保证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不断发展软实力建设,轨道专业将成为我院特色专业,引领区内相关专业发展,提升办学特色及办学实力。

3.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建议

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的建设目标,合理的建设保障机制,准确的建设计划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根据行业基本需求、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的现状,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主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3.1 以运营管理为专业群建设基础是行业的必然要求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在近几年对于运营(包含站务及乘务)数量及质量有更高要求,运营管理专业的规模化发展是行业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大批量的运营类毕业生在满足企业用人整体需求方面具备优势。

运营管理专业是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当中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专业,运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发展的良好通道。在培养过程中与行业密切相通,形成适应本地特色、符合行业发展、匹配职教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并推广至专业群建设,能够形成扎实的专业群人才培养基础。在运营专业建设过程中,避免盲目扩大招生数量,需严格提升招生质量,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就业质量及行业影响力的目的。

3.2 以车辆工程、信号通信等专业为特色是专业群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智慧交通大背景下,轨道交通专业逐渐需要技术技能融合性人才,适应智慧化改革的扁平化管理,包括能够掌握简单信号通信维修技能、车辆故障处理的人才。以车辆检修技术专业为例,作为轨道运载设备保障技术,在自主研发车辆不断投入轨道运营、高铁运营及对外输出的大背景下,车辆检修技术成为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首批双高计划197所院校及专业中,共17所交通特色院校获批,轨道车辆及动车组检修专业共有7个,占比41%。信号通信、供配电技术等也有同样的需求特征。此类特色鲜明、培养难度大的专业,应作为专业群的特色专业。以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人才为目标,提升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提升专业师资条件,与其他专业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以产教融合为发展途径是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保障

产教融合作为轨道相关专业就业重要保障,是专业群发展的保障手段。对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领域主要在人才培养、职业鉴定及技能竞赛平台等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有较大优势。这几方面在提升就业比例及就业质量方面有巨大潜力。产教融合形式不应局限在某一个企业或某一区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针对不同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产教融合,充分考虑轨道运输的运营、维修、保障等多方面领域;扩大产教融合的地域范围,区内外促进发展,打造多企业多地区协同促进模式。

综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将逐渐发生结构性改革,深度掌握行业发展方向,感知行业需求。在灵活合理的建设机制基础上,开展智慧化教学条件、智慧化教学资源建设,才能适应“智慧交通”交通背景。智慧化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也是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