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荣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任城区分局档案室,山东 济宁 272000)
通过污染源普查可以对环境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为污染监管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高效整理污染源普查档案既有助于工作人员明确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还为有关部门出台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应逐渐优化污染源档案内容,并可以快速应用于实践当中,保证各类档案法律法规能够得以落实,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对污染源普查档案整理工作来看,主要包括普查范围广和档案量大两个特点,普查工作并非一项简单容易的工作,各部门与人员均需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由于质保内容复杂、专业度高,因此,对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更高的标准,普查实施工作涉及初期准备、全面普及和整理发布等几个部分。各部门在工作中会产生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料。其中文件类型的污染源最为复杂,因此,增加了这部分档案整理工作难度。
在普查污染源阶段,因为普查员的数量较多,造成管理困难,严重影响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普查团队太过庞大,每个成员的个体差异较大,个人素质与能力有所区别,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在实际工作中任意更改并涂画表格,在整理档案过程中,经常出现表格残缺、缺少盖章等情况,难以保证普查档案的完整性。
因为档案意识与档案法制观念较为薄弱,部分领导干部未深刻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因为一些单位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由于一些单位的档案工作制规章制度没有获得严格落实并没有真正实施,从而变成了形同虚设的制度,从而忽视了对文件材料的管理,导致丢失、泄密等情况出现。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文件资料,需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的真实性与可信性,是污染源普查的核心,档案中要记录真实数据,并保证准确性。要认真履行各项法律法规,是保证档案完整与安全的基本保障[1]。
各级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普查工作无法及时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包括工商、卫生、电力、农业等,各部门分工协作不畅,一些部门工作流于表面,无法保证提供资料的实效性,或出现拖延时间情况,多地呈现出“分工有余、协作不足”的特点。
普查表内容繁杂,尤其对于平衡关系与逻辑关系方面,对技术性有较高的要求,非专业人士难以完成。相关数据软件跟不上时代,不具有自动逻辑检验,当输入低级错误时,无法及时给予提示,数据汇总错失了校核的最佳时间,在设计上,汇总软件未同编写目标相结合,但数据仍在不断更新,导致新的错误出现,增加了数据审核的难度,审核工作陷入被动。
受基层条件约束,一般情况下,通常一线普查员多不具备专业环保知识,对普查表缺乏清晰认识,一些区域的普查员甚至聘用大学实习生,因为缺少工作经验,导致实际工作效果差,现还存在原有工作与普查工作相冲突的情况。即使各级普查机构越来越注重对普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但部分普查人员缺少实践历练,不能够灵活运用档案知识,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干扰实践效果。
污染源普查表种类繁多,专业性强,在填写表格时,普查人员经常出现错误,对于大量的专业性填表代码感到陌生,在入户普查过程中,出现指标不明、界限混乱、部门配合不到位等问题。私营企业与个体鉴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不能更好的配合,国家出台的产排污系数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实际产排污状况。其次,人工计算工作量较大,单位换算容易出错[2]。
构建各种类型污染源普查档案系统,最大程度提升档案利用率,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照。普查工作人员需具备长远的眼光,具备全局意识,落实好档案整理工作,以整体思维促进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实践成效。要保存好整个普查过程相关的资料,同时,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这样有利于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普查人员应深刻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
普查工作和档案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工作人员要兼顾档案工作与普查工作,两者同步验收,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并不断加以完善。按照普查档案工作内容与目标,详细划分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范畴,创建相关责任制,明确重难点环节,通过专事专人的方法,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证落实到位。要加强检查与验收,保证当问题出现时可以及时发现,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在同步验收结束后,再将全部档案上传至环保部门。在提交阶段,做好各种移交手续,确保档案内容的完整性与真实性[3]。
普查档案是普查工作的核心,第一手真实材料可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数据元素,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做好管理与验收相关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组建质量控制组、信息处理组、业务联系组,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组织保证,优化档案管理细则。
文本格式要严格遵照国家统一的文本格式,并且保证填写齐全、不缺项、不漏页。要对字迹材料进行规范,填写材料时要使用蓝黑耐久字迹。普查表格需要严格遵照规定程序,对各项指标进行确认,再移交给档案管理组,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不予接收。在普查阶段中的各种形式的档案,均根据相关规定设立归档范围与保管时间。归档范围包括文件类、资料类、表册类等。保管期限按照重要程度划分成永久、30年、10年几类,整理过程中以件为单位,并盖上归档章,准确标注档章内容,在排列过程中,综合性材料置于前,一般性材料放后,文字在前,表格在后,根据顺序进行编号[4]。
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突出普查属于政府行为,有助于部门协调、经费落实等工作的推进,能够全面掌握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真实状况。
由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普查小组办公室和工商、统计、民政等部门加强合作,做好日常工作,监管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共同审核数据,了解工作的具体完成情况。
污染源普查工作质量与方针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各地通过积极宣传,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面对不同的对象运用针对性的宣传形式,借助新闻、报纸、简报的方式,使各级党政领导充分理解污染源普查的意义,获得其支持,普查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保证宣传内容的统一性。
有关部门需要从优化基础设施与培训人员两个层面作为切入点,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为普查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人才基础。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各类人员采取统一管理,档案整理工作包括分类、整理、保管、盖章、扫描等几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有专门人员负责,提高档案整理工作的标准化,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完备,按照实际开展需要,有目的性的建设资料室,并不低于15平方米,搭配档案架与档案盒,遵循“易查找”的原则,根据相应的污染源与普查小区,制作档案盒标签,保证档案的有序性与规范性,在后续工作中工作人员快速查找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对普查人员的技能培训,丰富档案管理知识,不断提升管理技术与专业素养[5]。
挑选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任职档案员,鼓励档案管理专项培训,真正落实上级相关管理要求,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定期组织工作较好的地区进行参观沟通,聘请档案局专业人员指导现场工作,认真审定指导性材料,尽可能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合理划分档案类别,科学界定保存时间,编订档案号码,最大限度提高档案人员工作效率。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农业普查和各类小型普查一般每两年一次,每次普查均需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效率偏低。从普查内容分析,污染源普查与其他类型普查可能存在交叉现象。因为县市未设立相应的普查机构,普查工作的任务便需要有统计部门或有关主管部门承担,导致普查工作连贯性差,极大地干扰了普查结果的真实性。国家开展基本国情调查离不开普查,各县市要设置相应的普查机构,明确人员职责,详细划分具体工作。在国家层面上看,需要合理分配各类普查工作,尽可能地降低普查频率,从根本上避免普查对象出现厌烦心理,提高普查数据的真实性。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成熟,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污染源普查涵盖众多领域,调查种类复杂,技术指标高,增加了数据获取难度,制定科学的普查方案非常关键。设计普查方案需要遵循宏观、实用、易填报的原则。围绕具体目标,要同时兼顾组织实施人员和普查对象的具体状况。设立普查试点,特别应根据个体私营企业的生产模式,明确普查对象与内容,详细划分步骤,做好普查分工。尽可能制定出清晰的普查指标,让调查对象能够一目了然,有利于配合后续的工作,这样能够获取更为真实的普查信息。科学的方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升普查质量,符合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6]。
普查档案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工作进度,掌握各阶段的工作要点,细化工作程序,要熟悉各时期各种档案资料的内容,确保资料采集的完整性。按照普查重难点,优化工作方法。工作重心要放在重点企业上,运用集中与定向两种收集方式,明确档案收集范围,借助会议的方式收集有关表册资料,审核通过后,再进行立卷。应按照普查过程特点,明确资料收集标准,与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在指定期限内,上传有关归档材料[7]。
档案管理工作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档案法规中明确指出,国家档案局要按照各类行业的具体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办法,可针对不同类型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在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相关法规中规定,要逐步完善档案管理机制,确保档案的安全与合理利用,根据档案分类法与环保分类表,污染源普查档案属于环境保护档案的主要部分,意味着国家对这方面工作有着足够重视。
在调查数据上报之前,普查员要采取内部交叉审核的方式,这样能够达到优势互补、高效监督的效果,可以及时发现普查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数据准确性。
在设计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先进软件技术,减低人工工作量,在输入原始信息后,便可将数据汇总出来,避免反复填写数据,简化普查表,严格监督数据录入,避免无效劳动。健全产排污系数法,目前的产排污系数是根据产品、行业的整个过程进行计算,企业在实际生产阶段难以准确对号,大部分为阶段性工序,最好根据主要产污工序测算出排污系数,能够按照具体情况组合选用。将适用条件引入到软件当中,输入对应条件后,便可自动选用。普查对象填写好企业内容之后,由普查员负责核实,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要由普查员负责填写,要按照具体情况对表格数量进行自由排列。
排查污染源要运用全新的技术,相比于以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升了普查工作效率。比如,检查大范围的农田污染情况,可利用无人机或卫星遥感技术得以完成,大多数检测设备的体积减小,工作人员可以随身携带,增加了作用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借助大数据技术,在网络上展现多领域全环节的信息,满足后期的数据处理的要求,在普查中,新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几年来,官方技术与环保意识的上升,各种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一些第三方企业从外国购入了新型技术设备,提供助力。
普查人员要充分汲取以往的工作经验,通过总结之后,在工作效果上获得了改善,比较以往各类数据,有利于提升整理效果,虽然我国在环保监测技术层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相比于国际成熟技术依然有很大差距,要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比如,部分设备的测算速度达不到标准,检测结论准确性差,所以,提高技术可靠性也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在设置普查数据程序过程中往往片面的只考虑了国家决策的需要,而忽视了县市对普查数据的利用,造成普查仅能够为国家提供基础依据。同时,创建临时普查机构,当普查任务基本结束后,便投入其他工作,致使工作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要同时关注宏观与微观层面,重视基层的适用性,有助于普查结果的开发利用。
通过考核监督提升普查数据的真实性,需要优化审核机制,注重提高普查人员的常规技术措施,创建数据防线,使其熟练掌握物料衡算法、类比反推法等逻辑审核方式。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管理者检查具体排污数据,通报检查结果,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所以,在普查准备中,要创建递进式的监督控制标准,控制普查登记内容真实性,完善层层审核标准,监督工作是始终存在于普查工作全过程的。通过阶段性的抽样检查,创建激励机制,让普查员获得工作的动力,确保目标的达成。
普查员直接接触普查对象,作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实际承担者,需要深刻理解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负责将政府对于普查工作的决策向普查对象进行讲述,提升认识,消除顾虑。普查员连接了政府与普查对象,采集的数据是普查工作落实的核心,若原始数据错误,会严重影响到后续政策的制定,间接导致人民利益受损。
生态文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而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的前提是细致掌握环境信息。污染源普查档案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帮助。另外,普查档案细致地记录了污染源普查的全过程,全面收集原始数据,普查人员应树立工作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积极学习,掌握新技术,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提高档案实效性,为更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