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能锋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550001)
主旋律电影是在政府指导下以反映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影片,是我国发展红色电影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它是输出国家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具有导向性、观赏性、典型性等艺术特征。1987年3月,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滕进贤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主旋律电影要倡导“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题材,表现党和军队光荣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旋律影片“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一部部主旋律电影中塑造的经典英雄形象,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改革开放以前,电影被认为是我国政治和宣传的传声筒,列宁和斯大林曾经说过电影是“最重要”也是“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1958年8月17日,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出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将组织拍摄一批电影,作为主旋律影片为国而歌。主旋律电影是“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与大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弘扬社会美德、讴歌人性光辉的影片”[3],它“对传统伦理价值的肯定,对真、善、美的弘扬,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4]。主旋律电影与国家主体时代需求保持着密切联系,那么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我国初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拍摄主旋律影片是从1951年开始的。是年初,电影发行机构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举办国营厂新片展览月。这次放映了20部故事片,基本上都是以工农兵形象为主人公,其中影片《白毛女》(1950)便是典型代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一个十岁生日,第二次大规模的拍摄主旋律影片便由此开始,这一年我国共出品主旋律影片82部。之后每年都有相应的优秀影片出现。
“文革”期间整个国家电影艺术生产很艰难,这十年中影视行业基本上处于寒冬期,优秀的影视作品微乎其微。时至1979年,为了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党和国家重新拍摄主旋律电影,第四代导演在他们的作品中将影视题材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的触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内心,该年推出的《泪痕》《生活的颤音》深受观众喜爱,一个主要的原因是“1979年之后的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优秀作品大部分对当下个体情感的深刻关注”[5]。基于此发展起来的《牧马人》(1982)式的“人性拯救”模式,展示出当时电影的全新面貌。
为了向全国人民展现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1989年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又推动了一批优秀电影的诞生。除去主旋律影片史上的高峰《开国大典》外,还有《百色起义》(1989)、《焦裕禄》(1990)、《毛主席和他的儿子》(1991)、《决战之后》(1991)、《周恩来》(1992)等20多部故事片,大多都是以历史事件为主,此外还有一批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它们都是建国四十周年的主旋律影片。《开国大典》等革命历史题材的史诗巨片,是献礼建国40周年主旋律影片的最亮点,沿着这一思路创作出了《大决战》(1989)、《大转折》(1996)、《大进军》(1997)等系列影片,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主旋律电影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千禧年之际,从亲近观众角度来展开英雄人物形象,以《横空出世》《冲天飞豹》《国歌》《我的1919》《生死抉择》《集结号》等为代表的影片,把主旋律与人们心灵需要相结合,百年大国、强国之梦从设想逐渐变成现实。这些优秀的主旋律影片都是通过人民、历史、国家来歌颂执政党,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宣传的需要,也是执政为民、治国为民本意的具体体现。
为了让主旋律影片有更加新颖的未来,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新时代主旋律影片的概念,除了宏大历史叙事之外,更加关注宏观中的微观、历史中的个体,更加注重以小见大、深入人民群众。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2009年主旋律电影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有了很大变化,影片拍摄风格也在不断地尝试,如《梅兰芳》等主流商业大片表面上主旋律特征不是那么明显,然而在深层意识内涵构成上与主旋律电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的主旋律影片有《建国大业》《开天辟地》《天安门》《铁人》《高考1977》《邓稼先》《袁隆平》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网络系统的飞速发展,主旋律影片在“展示社会生活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既有对其原有作用的坚守,又有因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新作用和新特点”[6]。诚如此言,2019年上映的《花儿与歌声》《极度危机》《杨靖宇》《烈火英雄》《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决胜时刻》《为国而歌》等,这些都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正在不断实现其自身多样化的类型落地”[7],它们的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从1987年到现在,主旋律影片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不论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态还是叙事模式上都大不同于以往,展现出了新风貌、新面向、新境界和新景观”[8]。2019年国庆期间上映的《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等主旋律价值观,又以商业片运作模式收获票房认可的双结合模式,探索新的主旋律影片发展形式。在商业化、娱乐化、高票房的追求中,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寻求实现政治化、国家认同的可能性为目的,这三部电影以大中国的恢弘气度与英雄气概出场时,极大的适应了新时代个体审美新趋势。
《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不一样的片段、不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视听觉,把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事件和人们的记忆巧妙的结合到一起,把每个时代伟大成就和精神面貌记录下来,回味历史引发人们的思考。这部影片抛开了以往宏大的方式来叙述,而是以小见大。这种专注于写人的角度,显得更加的可贵。影片中的工人林志远见证了1949年开国大典;工程师高远见证了1964年9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胡同里的小男孩冬冬见证了1984年8月8日郎平带领中国女排战胜了美国队赢得了冠军;交接战士和调表师傅见证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出租车师傅和一个来自四川的男孩见证了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退休的扶贫办主任及两个流浪少年见证了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员见证了2015年9月3日的天安门阅兵和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就是这一个个小人物的英雄形象,激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部电影中有关于爱情的、爱国的、幽默的、现实的题材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观看,人们在观影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共鸣点,提升了我们对国家形象的认同感,同时也展示出人性光芒。《我和我的祖国》重视观众的内心情绪,一个个画面与历史都能打动观影群众,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能够在国庆档夺得票房冠军的原因。而且据《欧洲时报》报道,这部电影于同期在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多个国家上映,一致获得好评。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班U8633航班在飞往拉萨的途中遇险,挡风玻璃破碎在中国航空史上史无前例。在危难时刻机长刘传健沉着冷静,保住一百二十八个人的宝贵生命,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此次事件能够化险为夷当然也离不开机组的同事们,还有航天爱好者、医护人员、消防、航空部等等。他们坚守自己的职责,都是新时代伟大的英雄。刘伟强执导的《中国机长》便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影片中当飞机准备降落的时候,镜头给了消防车、航空事业爱好者、医护人员、公安等,展示出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也就是这样争分夺秒,救出了一百二十八条人命。根据真实报道,飞机驾驶舱右座挡风玻璃破碎脱落,真实机长刘传健果断做了处理,返航备降成都双流机场。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拍摄组在电影中进行了精心的戏剧化处理,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珠穆朗玛峰,这座屹立在亚欧大陆的地球之巅,“世界最高峰”这个殊荣应该是人类认识以来无可撼动的标识。它是无数攀登者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神圣之地。电影《攀登者》取材于作家阿来的同名小说,核心便是这圣地。影片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很有震撼力,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激荡着中国人永不言输的精神。电影讲述了1960年到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历史,15年里承载的是方五洲、曲松林、杰布老一代登山者坚持不懈的心境,是李国梁、黑牡丹等年轻一代登山者前仆后继的用心传承,是徐缨等科考人员如磐石一般的信念与决心,是一心报国、不求名利、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精神支柱,让中国人在攀登过程中,一路上披荆斩棘,风雪兼程。《攀登者》第一个镜头突发雪崩,队长在临终前说了一句:“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攀登的不仅仅是珠穆朗玛峰,更是中国人的高度。
以国庆档三部影片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深刻的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电影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这些优秀电影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建国大业》旨在突出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的历史转折。以此为拍摄范本、社会影响逐渐高涨的主旋律影片,基本上都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人物、重大历史决策。近年来韩三平等导演精心制作的“建国三部曲”,取材于观众耳熟能详的三次重大事件,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启蒙与救亡的多重变奏下,如何探索适合中国的前进之路。全国人民、包括广大的海内外观影者再一次通过电影这种文化产业,了解了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巨大牺牲、艰苦探索。但是,由于大家对此类电影已经有了一定的视听基础,在长期的观影体验中,部分观众便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如何突破这种拍摄模式,2019年国庆档三部影片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它们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通过屏幕再现历史,并且表现得更加鲜活。历史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而艺术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发展。这三部电影正是如此,它们借助过去发生的事件,通过电影的方式再现出来,展开了对历史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艺术塑造。电影中可能会有部分虚设的片段,但主要是以历史故事为圆心,根据多条故事线索,使得艺术处理更加栩栩如生,可以电影在说人物塑造、题材、主创、阵容、演员等方面都充满亮点、充满新意。
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视听艺术,电影可以调用观众各种感官完成虚拟场景,让大家体验到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它不仅仅要有好的剧本,还要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剪辑、好的拍摄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视觉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影像信息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9],影视作品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热点和焦点。三部电影“无论是在题材选择、类型细分、主题诠释、叙事视角和手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突破和创新”[10],因此占据了国庆档百分之九十五的票房。从10月1日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到10月8日国庆票房突破了50亿元,并且口碑极佳,受到一致好评,奏响了爱国主旋律。上映到12月,《我和我的祖国》一天中最高票房记录是38751.4万,票房占比47.68%,场次占比35.83%;《中国机长》一天中最高票房记录是28626.0万,票房占比36.68%,场次占比32.05%;《攀登者》一天中最高的票房记录是16869.6万,票房占比25.13%,场次占比34.34%。
在国庆期间,不管是旅游景区还是自家住宅,随处可见的是人们脸贴国旗,路边插满国旗,走着走着仿佛就能听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三部电影的票房在国庆档播放的几部影片中遥遥领先,它们“进一步拓宽了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宽度和广度,以厚重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浓烈的情感直抵人心,从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成功的激发和回应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11]。近几年的主旋律影片受到了观众们一致认可,不管是口碑还是票房都不断飙升。比如《湄公河行动》以11.68亿的票房位居2016年国庆档冠军,《红海行动》以36.5亿票房夺得了2018年春节档冠军。此次,除去上映首日外,以平均每天超过1.56亿票房增长速度的《我和我的祖国》,夺得2019年国庆档票房冠军。
主旋律电影“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发挥过相当程度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积极的进步,以及民族的稳定扮演了一定的‘催化剂’和‘稳定剂’的角色”[12]。主旋律影片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教科书,还应该担负起记载往事艺术的使命。现在的主旋律影片,不管是主题还是质量都明显提高,电影的好评带动了消费者买单,而消费者的买单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现在的主旋律电影已经从市场的冲突走向了融合。今后的主旋律电影,“既是出于政治目的与意识形态宣传需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要一环”[13]。随着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我国主旋律电影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每个人的生存都和国家息息相关。家国情怀“是个人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家庭幸福感、加强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14]从1921年到201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奋斗征程。从百废待兴到复兴之路,从女排夺冠到香港回归,从攀登珠峰到神舟飞天,从北斗导航到嫦娥奔月等,这些片段刻画出一幅幅雄伟壮丽的画卷,背后隐藏着无数英雄,也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文艺生活真正是为人民大众的”[15],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吸引观众,也是一种与民同乐的大众产品,还是一种反思与积极进取。这三部电影的每一个画面、情节、故事、内容都有其亮点。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爱国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高尚,更多的是人生价值和社会贡献。正如国庆档播放的电影中的人物,他们奉献自己、服务人民,无悔付出、不畏艰险,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随着国家繁荣强大,民族自信心高涨,观众审美方向的转变,主旋律影片为了适应市场风向标的转变,作出了艺术创新和变革。这种创新和变革,又引导了观众审美趣味的提高,进而成就了今天主旋律电影的繁荣景象。2019年国庆期间的三部主旋律电影社会反响高、呼声热烈,既在票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又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以此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书写革命先烈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英雄主义形象等主流价值观为主,展现了中国精神,颂扬了正能量。主旋律电影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汲取力量,积极回应观众的心理需求,推进美学升级,加上政策支持,可以预见,主旋律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