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洁
(鄄城县环境监测站,山东 菏泽 274600)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许多工厂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工厂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逐渐增加,导致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已经影响了民众的出行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对此,环境保护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减弱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但是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环境污染现象的治理。所以说环保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环境污染问题,这就需要环境监测部门落实环境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并制定环境保护制度,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提升。
环境监测就是指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收集环境中各项数据,从对环境的长期监测和分析中得出准确的数据,并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当前环境的实际状况。环境监测具体包含了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态系统等三个组成成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医学等先进的技术,实现对环境状态的有效监测[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设置了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等三项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含义就是通过监测工作查找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监测数据主要以实用性原则为中心,确保监测方法的可靠性、合理性;经济性原则的内容主要是开展经济与技术的验证工作,在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达到标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监测机构的投入;代表性原则就是环境监测机构通过空间分布的形式,加强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而且要实现数据收集的全方位和多角度,以达到数据采集的有效性。
我国主要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先进技术来实现监测技术的高水准、高质量。物理、化学技术主要有仪器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手段,而生物技术通过监测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来分析环境状态,从而得出监测结果。
目前,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极为关注,而且要致力于创造良好环境型、节能减排型社会。这表明环境治理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环保部门也变成政府的直管部门,具有改正、出台环保制度的责任和权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环境监测制度,并出台监测标准,与其他部门合作,构建监测体系,完善环境监测的管理体制。环境监测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是提升环境质量水平的关键方法,它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落实。环境监测管理的工作内容就是掌握当前的环境状态,同时要为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数据作为依据,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根据计量认证体制的规定,将首次评审、监督评审、复查评审作为主要流程,从而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水平,实现环境监测体制的合理化。科学地设置监测工作的流程,加强数据的准确性,构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有效利用。另外,应该通过各种考核以及对考核结果的有效研究,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将监测数据作为环保工作的执行标准,进一步提升环保工作的水准。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系已经变得越来越稳固,并且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质量的提升十分必要。从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以得出: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采取的制度是于1991年国家发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试行)》。然而因为产业体系的改变以及受到民众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与20多年前相比已经极大地降低,所以说环境管理制度并不适用当前的环境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2]。
基层监测能力较低是阻碍监测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严重不足、科技创新水平普遍较低、监测任务较重、相关的装置陈旧、应急监测装置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数量,这些情况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另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也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但是因为环境监测工作的特性,相关设备的购买、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要考虑机器的损耗率。政府部门短期内的资金投入并不能解决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这就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监测工作中各项管理制度无法全面落实。
目前,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涉及生态、生物等产业的发展,而一些较落后的监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的要求,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如数据对比密码样测试等控制模式。关于技术方面的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差异性。一些监测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第二,一些新的监测技术还没有研究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有机物监测技术缺少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同时也不具备对环境中新的领域实施监测工作的能力。第三,环境监测质量对前沿科学技术的引入不够深刻。比如:尽管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却还有一大部分的信息技术产品没有在监测质量管理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对现场监测技术的管理存在不足,监测环境不可预测性较大。比如:在采点、取样现场施工以及交接等过程中,需要应用许多类型的技术,技术的融合应用不够成熟。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且实践能力较差。面对环境条件较差的现场,无法高水准地完成监测工作,极大地降低了数据测量的精准度。其次,一些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除此以外,监测数据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会得到使用,若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就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造成影响。又因为环境监测结果关系到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这意味着环境监测结果直接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出台的合理性。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监测人员的工作起着较大的作用,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环境监测质量的效果。然而,我国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管理和培养并不重视,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要求不够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较差、管理意识不强,这些都是造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下降的原因。在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处理和仪器使用的工作。若工作人员的行为缺乏规范,或专业素养不强,就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精确性,从而无法满足对监测数据使用的基础要求,影响下一步工作的展开。
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工作。所以需要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去完善法律制度,借此规范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展。对环境监测质量有关法律的完善,主要有以下三类情况:第一,扩展大众的反映方式。环保问题和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侧重点一定要更加明确,有关部门可以借助现代网络信息科技来拓展民众的反映方式,从而使得民众能够更为广泛地参与到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中,确保法律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第二,重视客观事实。因为我们国家的地域面积非常广阔,资源相对来说分布更为广泛,所以,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这也就使得各个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存在差异。所以,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就应该依据各个地域之间的实际情况落实法律建设,从而保证法律法规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合理使用传统的制度。根据我国的整体化环境监测管理情况来看,由于法律法规所使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有关工作人员更适应传统化制度的使用。因此,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以前制度的适度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和创新,保证法律法规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3]。
4.2.1 提升相关人员的参与感
不管是对于从事环境监测的管理人员,还是监测人员,都要强化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树立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管理理念。在环境监测过程当中,需要去完善的工作十分繁琐。所以更需要去提升相关人员的参与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每一个监测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
4.2.2 提升质量管理观念
这个层面主要针对有关监测人员的工作,监测人员是进行监测工作时的实践操作者,其质量管理意识的高低对监测工作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处理好监测工作、质量管理思想以及质量管控工作三者间的联系,以此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2.3 提升相关人员的基本素养
21世纪的竞争,最主要在于专业人才的竞争,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在于有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关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数据的精确性。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也是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切实保障,对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水平有着一定的作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监测手段的变化,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工作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培养有关领域的人才,从根本上提高监测质量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比如,定时定期展开专业知识技能讲座,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观念,做好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工作,进而提高新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提升实践操作水平[4]。
4.3.1 增加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也逐渐广泛地落实,监测所需要的设备规格也需要提升,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监测设备的检定和校准费标准也越来越高,还包括昂贵的样品购买费用以及设备运输费用,这些费用导致监测机构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从调查结果得出:监测部门有设备却无法灵活调配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监测部门往往会降低质量控制的次数,延长设备检定或校准的时间,缩减标准样品的花费,这也就造成了监测工作的质量有所降低。所以,增加资金的投入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
4.3.2 加强对环境标准物质的研究程度
环境标准样品具有传递量值的功能,为质量管理提供足够的物资支持。例如:在标准监测、各种考核、仪器校准和监测方法检验等环节中,标准物质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环境标准物质的类型不足,浓度的调整无法灵活进行,且标准物质的使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导致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无法被应用,尤其是在海洋、生态、有机物污染等方面的标准物质难以收集完整,这就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所以,应重视环境标准物质的研究,设法增加标准物质的类型和数目,以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4.3.3 做好对员工监测技术的培训工作
丰富新的监测领域、监测标准以及技术要求等内容,制定环境监测仪器使用步骤和规则。确保监测装置的质量达到工作的要求,借助前沿的信息科技,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体系,从而促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上升到新的层次。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实现对地区环境状态以及污染来源的研究。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环境监测内容的合理性,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合理增加环境监测内容,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视,做好对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评价,再落实相应的治理措施。第二,提高对污染严重地区监测的力度,准确查找污染源头,分析污染原因,并严格治理污染现象,促使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第三,查找污染数据,根据监测资料,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推动环境治理、预测环境状况等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第四,设计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将这一内容纳入环境监测体系中,能够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并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展开提供制度化的支持。
环境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工作中,为构建智能、高效的监测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有价值的数据。目前,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改善监测系统的功能,增强监测系统的敏感度,提高监测的效率和质量,加强监测仪器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而对于监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此类前沿的科学技术,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精确度。环境监测系统将会进一步构建高效率、高水准的监测体系,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环境监测系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又受到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也正在持续进行中,而环境监测工作也将高水准、高效率地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前沿的技术将会被应用到环境监测系统中,实现各项技术的融合运用。在未来,数据规模会越来越大,数据更新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环境监测系统应该具备更加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构建一个完善的、可靠的环境监测体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优势,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技术的应用深度。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关键地位,对各个监测部门开展监测工作十分重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个流程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的工作,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严格落实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查找并解决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环境状况,实施相应的监测方法或技术,创造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促进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