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绿色交通发展路径探究

2021-11-30 02:34:47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21期

尹 阳

(天水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甘肃 天水 741000)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脚步,带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接连出现。在此基础上,必须结合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1.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保护环境、低碳环保的工作做到首位,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本地地域特征,以及资源优势,把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到建设实践,建设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让城市成为科技化和环保相结合的完美典范。绿色交通理念涉及多交通污染、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多领域的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全面推动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提高出行效率,降低交通污染,节约能源,这些都是保证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交通的容量不充足。建筑物相对密集,城市的道路狭窄,直接影响了机动车的通过率,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其次,就是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大大增加了交通压力,同时也会造成停车泊位不足,汽车乱停乱放,加剧马路的拥堵状况。再次,人们的出行方式比较单一,基本就是结合公交车以及地铁,地铁线路相对不足,公交车线路设置不够合理,没有实现无死角覆盖,都会对城市居民出行造成干扰。另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碳排放量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碳排放量包括工厂、建筑以及交通的排放,交通的排放量最直接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量。目前,城市交通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这就需要认真解决相关问题。首先要进行新能源开发,电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的技术要逐步引入;同时,也要倡导绿色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有效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总而言之,要让绿色、慢行的出行方式成为城市居民出行首选,形成交通出行新趋势。

2.低碳视角下绿色交通发展的策略

2.1 发展地铁、轻轨等动态的交通网络

城市的人口密度大,所以面临的出行压力也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之上,发展地铁、轻轨等交通方式,不仅仅可以解决交通拥堵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私家车出行的尾气排放问题。这种健康的出行方式,一定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流,成为城市居民出行首选的骨干系统。但是单一的地铁和轻轨的建设是不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通的压力的,它必须形成一条动态的、方便换乘的,覆盖面广的交叉交通体系,才能对于绿色出行起到最有效的支撑作用。在地铁兴建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要线路的直线的建设,也有相对应的环线的建设。对于城区和相关城镇的通行,以及重要的汽车站、火车站和机场的衔接,重要旅游景区的通行都要精准的设计,有效的衔接,地铁、轻轨、公交等多种交通工具也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居民便捷出行,形成有效衔接的动态交通网络[1]。在与公共交通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城市交通换乘的无缝衔接。例如在去往某商业街的实际路途中,计划出行的A乘客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可以首先通过城际交通,乘坐相应的公交出行线路到达城区,之后可以选择城市交通中的公共汽车,或者转乘地铁到达商业街。在实际的交通工具选择过程中,在上下班晚高峰的时候,可以选择地铁、轻轨等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延误;在交通流不算大的时候,可以选择公交车出行的方式,同样可以快速地到达相应位置。城市交通网络的完整的构建,确保了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2.2 发展有轨和无轨电车,节能减排

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是建国初期的历史产物,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们为人民的出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他们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相对于私家车的保有量不断提升,以及公共交通的发展,由于有轨电车以及无轨电车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慢慢地降低了使用率。目前,为了实现低碳出行以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可以再次把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投入使用,这也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同时满足老年城市居民的怀旧情怀[2]。比如,天水市有轨电车是对天水市进行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在2020年5月1日,第一期有轨电车已经正式运营,运营里程约12.94公里,沿途有11座车站,设计速度为70km/h,项目总投资在24.46亿元。一期工程西起五里铺车站,东至天水火车站。同时,本项目的二期工程于2020年11月24日开工,这对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确保区域性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有效提升。天水有轨电车采用的是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身可以承载360人,以超级电容对其供电,行驶速度最高可达70 km/h。由于电车的运行原理是其电力驱动,因而,不存在废气排放的情况,所以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交通工具,能够做到节能减排。

2.3 完善公交车线路,确保城市出行

公交车出行方式是极其便捷的,也渐渐地成为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首选。现阶段,我市公交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公交覆盖面比较广,线路设计也比较合理,基本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公交建设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让公交建设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满足城市人口日益增多的现状,也促进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的行为习惯不断养成。首先要完善公交线路的设计,实现对于城市的全部覆盖。城市交通要兼顾多个方面,首先是城市交通的保障作用,要做到城市通行的便捷化,各个城区之间要有效地衔接起来,城市和郊区的通行也要得到保障,城区重要的客车站、火车站、飞机场要有针对性的出行线路,重要的旅游景点也要设置公交专线,在重大节庆日还要针对具体的出行需要设置公交专线,例如清明节的祭扫专线,春节的庙会专线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城市交通的布局要开动脑筋,不仅仅是出行的需求,还要结合大众的心理需求,情感需要,做到人性化的设计。其次,要做好智能化交通的服务。相对于私家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公交车需要等时,寻找站点等,这些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如何让城市居民避免耗费时间以及漫无目的的等待,就要做好公交车的智能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公交的出行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若人们需要乘坐公交车,只要输入自己出行的起点,以及想要到达的终点,就会推荐出相应的公交线路,显示所要经过的站点,需要花费的时间,目前可以选择的车辆,以及车辆的运行图,完全可以让出行变得一目了然,公交车出行也具有了信息的透明化。同时,现阶段的天水市合法的网约车使用平台软件也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包括享约车、斑马快跑、益民出行这三家天水市运管局颁发营运证的网约车使用平台,上述网约车平台,均秉承科技出行、共享出现、智慧出现的原则,为本地及外地市民的出游、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车内装有24小时监控系统,可以清楚监测到车内的情况,进而为网约车乘客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在支付方面,提供支付宝、微信、二维码在线扫一扫等多元化的支付方式,确保费用透明、也使得支付更方便,这种优质、便利的惠民服务措施,让人们放心乘坐网约车。再次,要设置交通专用道,在早晚高峰的交通拥堵时段,公交车具有优先通行的权利,可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出行时间保障,也让城市居民在交通流比较密集的阶段,乐于选择公交出行,减少私家车的驶入率,也避免交通拥堵状况的加剧。同时,也要加强公交车候车环境的改善,避免恶劣天气,候车人员受到的气候影响。还要加强公交车的票务体系,采用公交卡政策,预存优惠政策等措施,让城市居民感受到公交服务的贴心和便捷,提升居民的心理幸福指数。

2.4 设置交通枢纽,实现便捷化换乘

城市居民的出行具有多种多样的要求,单一的出行方式未必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出行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进行有效的换乘点的设置,实现交通换乘的无缝式的衔接,这样才能做到整个交通的有序进行,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要。交通枢纽的设置要关注到多种因素,人流密集的大型商圈,相关学校建设的所在地,以及大型的集市等人流的聚集区,都是要作出重点的规划的,这也是交通枢纽存在的重要价值,具有实际的意义。例如,在城市机场就要设计好相关的机场专线,实现机场到城区的有序到达,进入市区以后,机场专线也要设计好相应的停靠站,结合好公交车,地铁,轻轨的始发站、途经站,让旅客能够顺利换乘其他交通方式,到达所要到达的相应地点。如果做到了详细的设计,就会做到城市交通的实际保障效果,实现对于市民的贴心服务,在居民确保出行要求的基础上,又节省了时间和不必要的经济投入,这都是城市交通的价值所在[3]。

2.5 提倡自行车、步行出行方式

首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机动车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但是相对于距离较近、或者拥堵路段过多的情况来说,自行车出行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自行车出行比较便捷,而且机动灵活,存放方便,是比较实用的出行方式。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规划出自行车的专用行驶路线,对于机动车和自行车混合出行的路段,要设置路栏等措施做到有效保护,保证城市居民的出行安全。在十字路口,要设置相应的自行车通行信号灯。目前,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共享单车这一新兴事物,它的借用和还车都比较方便,大大的方便了城市居民出行。但是也要加强人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进行交通法则的宣讲,避免自行车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让这一交通方式扬长避短,实现它作用的最大化[4]。对于步行的出行方式也要大力提倡,它不仅仅可以节省交通的公共资源,而且对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进行人行道的合理规划,在重要的多车道的路口,建立起过街天桥等交通辅助设置,确保行人的安全。

3.结语

建立起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模式,既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要切实地做好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的设置,多种交通网络的搭建,以此来保障城市居民出行的多元化,构建出文明城市的新局面,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