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2021-11-30 03:18:23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营销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何 畏(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始终是经济建设的重点,能够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金融信息不充足、竞争不完善的问题,政府部门有必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贫困地区金融行业进行干预,使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为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最主要的目标是利用扶贫资金优化贫困地区信贷资金运作模式,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为贫困人口提供获取资金脱贫致富的渠道,从而带动贫困地区第一产业及特色产业的发展。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对本课题进行研究,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尽快成型。

■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问题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动态监测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明确的贫困人口标准,然而在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贫困人口经扶贫后是否脱贫、脱贫人口是否出现返贫,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控,一些已经脱贫的人口受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很容易返贫,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只有加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动态监测机制建设,才能杜绝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使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切实稳定的成效。

(二)金融扶贫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扶贫效果评价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虽然扶贫工作一直进行,但脱贫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就是因为未能对金融扶贫效果进行评价,很多金融扶贫资源被无端浪费,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付诸东流,同时上层管理人员无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金融精准扶贫的方法,最终的金融扶贫效果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还会使金融扶贫正向激励无从下手,扶贫单位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迟早会消磨殆尽,致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陷入困局。

(三)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

担保基金筹措难度大、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始终给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机构需要在有抵押物的情况下才能向群众提供贷款,而抵押物主要是房地产、土地等固定资产,贫困人口很难拥有这类可抵押的资产,自然就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信用担保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财政风险防控金的额度比较低,导致了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无抵押贷款,最终造成贫困人口无法自主脱贫的问题。

(四)贫困地区人口职业技能严重缺乏

贫困问题存在于各个地区,然而贫困人口的特点却如出一辙,比如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专业技能,外出务工找不到技术性工作、只能出卖体力获取微薄收入,在家务农学不会新技术、农作物产量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脱贫致富无异于天方夜谭。一些贫困人口在获得扶贫贷款以后,无法利用这笔资金进行投资并创造价值,贷款消耗完、贫困问题又重新出现。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定居,实现了脱贫致富,然而必须要认识到,这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往往接受过教育、具有优质劳动能力,而剩余的农村留守人口则难以找到脱贫方法,致使严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不利于金融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精准扶贫项目的政策环境

1.要明确精准扶贫项目责任

为保证金融精准扶贫效果,政府有关部门需提升自身组织领导水平,架构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扶贫联动体系,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扶贫对象都参与该体系中去,达到明确精准扶贫项目责任的目标。另外,需帮助体系中的各个主体角色明确自身职责、完成任务规划,保证扶贫体系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优化贫困地区金融基建设施

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金融信息不对称、扶贫信息传达不到基层。因此务必要重构金融服务网络、加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服务网点,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针对比较偏远的贫困山区,可安排金融服务流动车、无人银行等,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全覆盖,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金融到村服务,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质量。

3.完善精准扶贫法律制度

法律具有强制性,能够有效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提升金融监管水平、优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从根本上降低金融损失风险。另外,需根据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服务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标准,让金融精准扶贫目标成为现实。

4.要加强扶贫对象的识别与管理

想做到精准扶贫,就必须要对扶贫对象进行准确识别,否则扶贫工作将会陷入抓不住重点的困境。因此,在今后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工作人员需着力做好贫困情况调查,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水平、健康情况、居住条件、受教育程度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贫困户。为避免贫困人口识别误差,还可以与当地村干部联系了解情况、组织贫困人口自主申报、贫困人口推选,从而提升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同时,要加强贫困人口数据信息的跟踪式管理,利用信息化系统完成信息数据的自动更新,每年进行一次贫困人口情况调查,确定脱贫致富数量、因故返贫数量等,为下一年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二)构建金融长效机制

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有一定难度,想要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在不断协助贫困人口脱贫的前提下,避免脱贫人员因故返贫,帮助他们寻找获得收入的有效渠道,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目标。

1.要做好输血式扶贫

所谓的输血式扶贫,是在一定时间内为贫困户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帮助他们快速脱贫,这种扶贫方式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应用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想要保证输血式扶贫效果,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优化资金倾斜方向,设立专门的扶贫资金,每年通过财政拨款充实扶贫资金。利用这笔资金,扶贫工作人员就能够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机构扶贫信贷提供利息补贴,保证金融精准扶贫的效果。输血式扶贫方法一般适用于环境恶劣的集中贫困地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人口脱贫、保证基本生存需要的目标,在扶贫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2.要做好造血式扶贫

相比于直接给予生产物资或资金的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更加偏重于开发,政府部门可对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进行研究,利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致富,以此为基础实现贫困地区的扶贫目标。造血式扶贫显然具有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热情的作用。一般来说,造血式扶贫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初见成效,一旦成功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扶贫效果非常可观,在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政府部门必须要提升贴息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信贷支持,从而让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能够转化成贫困人口的致富基础,实现贫困人口的根本性脱贫,避免因故返贫现象的发生。

3.要做好活血式扶贫

金融支持扶贫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精准扶贫项目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机制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响应,然而部分金融机构考虑金融风险无法提供信贷资金,这与日益紧迫的金融精准扶贫需求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冲突,给本就困难重重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活血式扶贫在这种情况下更显重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都需要充分考虑精准扶贫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主动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为贫困人口提供一定的支持,降低金融精准扶贫的难度。同时,要尽快建立金融风险担保机制、优化精准扶贫激励方式,让金融机构更加主动参与金融精准扶贫中去,解决金融机构自主承担风险的问题。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对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进行调查,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金融产品,保证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有效性。

(三)优化财政引导与金融支持的互动

1.财政引导带动金融资源的倾斜

财政能够协调、引导、补偿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应尽快架构市级、县级财政扶贫资金,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精准扶贫项目中来,实现以财政带动金融介入的目标,这样一来贫困人口就能有更多样化的渠道获取资金、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可以积极建设财政扶贫资金竞争制度,引导风控能力突出的金融机构参与精准扶贫,让精准扶贫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到位。金融机构是政府部门和贫困人口之间的联系机构,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给贫困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同时,还需要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加强产品开发、对服务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优化金融资源利用效果,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促进贫困地区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2.要完善精准扶贫期间的职能定位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政府部门应着力提升贴现力度,让金融机构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参与精准扶贫,而金融机构方面也需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与政府部门一道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比如,人民银行可示范带头作用,从全局角度出发考虑精准扶贫资金缺口,从根本上推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农业发展银行则可以对农业金融服务进行强化,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住房贷款、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等,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设施水平;邮政储蓄、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政策和要求,加大力度为贫困地区提供信贷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产业发展、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只有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切实关注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我国的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才能快速成型,贫困人口才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脱离贫困、迎来新生活。

(四)金融精准扶贫策略优化

1.构建金融扶贫机构

政府部门不能无限制地提供财政支持,面对比较广泛的贫困问题,现有的扶贫资金显然略有不足,使得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无法进行生产,因故返贫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我国扶贫工作质量,应通过建立专门的金融扶贫机构等方式,将扶贫工作与市场化运营模式结合起来,实现抵押品的商业化处理,为贫困人口、扶贫机构带来更加充沛的资金。这样一来,金融精准扶贫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金融机构和扶贫单位将拥有更充足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保证贫困人口都能得到妥善的帮助和引导。

2.要增加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精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不言而喻,通常需要多个领域协调配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领域划分,并对重点领域提供大力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要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实现贫困地区硬件设施更新换代目标、为精准扶贫提供环境支持,让扶贫工作人员能够有的放矢,不断优化具体扶贫措施。②要充分认识教育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助学贷款相关措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就业后还款的服务,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新的人生。③要加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贴合实际的金融服务,协助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彻底解决因故返贫等一系列问题。

3.要加强扶贫信贷监管工作

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因此在初期探索阶段出现过扶贫贷款浪费、资金违规使用等问题,导致扶贫资金整体欠缺的问题,真正能够用于有效扶贫的资金数额会随之下降,不利于我国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因此,务必要加强扶贫信贷监管,从全局出发,对长期闲置不用的扶贫资金进行调查,明确责任人并查明资金闲置原因,对确无用处的部分扶贫资金进行回收再利用,使之在重点贫困地区发挥作用。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从源头入手控制扶贫资金,在发放扶贫资金的时候进行信用管理,实现跟踪式资金监管,确定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降低扶贫资金浪费概率。还可以将普惠金融推广到精准扶贫中去,为贫困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改变过去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质量低、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员工参加涉农信贷业务培训,提升他们处理贫困地区金融业务的能力,改变过去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与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需求脱钩的问题,保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效果。

■ 总结

贫困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贫困人口生存发展,而在党和政府的着力推动下,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初步取得成果,精准扶贫策略的提出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扶贫不到位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构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势在必行,有关部门应通过财政引导带动金融资源的倾斜、完善精准扶贫期间的职能定位、增加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扶贫信贷监管等策略,解决现存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动态监测机制不完善问题,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来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16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