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红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全球信息化的到来。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们接触得越来越频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多元文化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完全均等的多文化现象很难存在。“一主多元”的多文化模式将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主体民族文化的优势,做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对外汉语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对母语非汉语的人进行汉语教学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语言、文化教育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在对外汉语实践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教育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外交流的纽带,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进行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地承担起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扎实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必不可缺的。传统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毕业后感觉没有学到什么,用人单位感觉大学生不好用。实际上,不是学校没有教也不是学生没有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教学环节跟不上,或是有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未开设课内实践,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实训课形同虚设。近年来,实践教学逐渐被重视,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各个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开设情况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专业的指标。[1]
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体系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进行了相关规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应用的需要。随着人类交往过程中对第二语言的需要,国际社会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能力之外,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的目标符合国际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它是针对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实际问题进行设计的。这些实际能力的获得和对外汉语学科的跨学科性,决定了本专业的学习涉及了多个领域和学科,像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因此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把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突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才有可能让学生获得综合的业务能力。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获得,完全的理论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具体的实践环境和实践过程。所以对外汉语的实践教学必须将发展“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中的学习”联系起来。所以,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沿用传统大学的培养框架。必须进行重新设计。根据国际社会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探索改革。把对外汉语的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课内实训、实践周、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清晰化这三个层次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
不论是国家外派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还是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的考取,面试都占据相当高的比重。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业务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课内实训是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形式。课内实践教学突出:基础性、知识性和应用性。长春科技学院对外汉语教学较早地开始了“课内实训”的教学模式探索。这是一种配合具体理论知识技能实际需要的能力训练,课内实训课的设立,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再互相脱离,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课内实践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是不论是哪一种都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具有较高参与度的课内实践形式才能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任务型教学法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法流派,是能较好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是课内实践课中,任务型教学法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任务性教学是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任务,让学生以参议、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感知、认识、应用专业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2]”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内实践主要采用了这种教学法。课内实践任务的设计主要包括:前任务阶段,任务环阶段,评价研究阶段三个阶段。在任务阶段初期,教师向学生介绍任务的话题和任务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做必要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在任务环阶段也就是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事前提出的要求分步完成任务。老师巡视、监控学生情况。各组根据老师的要求准备向全班报告,老师给予适当帮助、指导。然后各组代表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展示任务结果,大家评论,老师做评价,指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问题或错误。在评价研究阶段中,学生分析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突出的知识点或知识技能,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重要的项目组织全体同学进行操练。如《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课程中,从语法点的抽选,到说课再到试讲。学生真正实践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过程。在总结评价后,对重要语法点进行强化训练。改革后,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高。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完善,以对外汉语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实践环节为标志,真正将实训纳入课程教学中[3]。通过边讲边做、边学边练,将“课内实训”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这一层面的教学中落到了实处。
加强专业实训是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业务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同认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条对外汉语学科专业实训教学的确实可用的方式——实践周教学。就是在原定教学期内安排一周的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实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业务要求和专业技能比赛的要求,融入外语、中华才艺等岗位能力培训要求,按年级分项目进行实训,实训项目的涉及对外汉语教师的全部业务技能。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周共安排了5个学期,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到第六个学期结束,按照“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分层分年级进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外语能力和中华才艺的要求,除了安排了必要的业务知识实训内容外,每个学期的实践周中都会安排针对外语语言能力和才艺学习的实训项目。根据学生的人数,每个项目安排一到两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参与该实训项目的全过程,最后根据学生参与度、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训结果,依据实训大纲中的项目量化考核标准,对实训项目进行评价[3]。
实践周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针对学前阶段所学的各门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技能展开,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外汉语的实践周实训依托学院多年来倾心打造已建成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各类语言实训室加以实现,这种与业务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的实训教学,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实训教学由系里统一协调、安排;由各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整个实训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有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在实训中,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实训情况做动态的记录,实训结束时进行总结和自评。实训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这种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若干相关联的实训模块的教学安排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在工作中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对外汉语的实习由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组成。本着增强毕业生的业务综合素质,逐步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投入的目的。在认识实习这一阶段,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参观学习,了解各个岗位主要工作流程,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内部关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理论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认识实习主要安排在前两个学期,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接触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兴趣,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两周的教学实习以顶岗工作为指导思想。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真正接触留学生,了解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真正体会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在两周的教学实习中使实习生获得与专业有关知识技能,了解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工作。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实践证明经过两周的教学实习,返校后的学生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言谈举止明显流露出经过社会历练的成熟。毕业实习以顶岗工作为指导思想。在这一阶段的实习中,毕业生在实习中探索个人业务目标和定位。在实习中考察实习单位,熟悉职场“生态环境”,积极融入实习单位,感受实习单位文化,然后结合这种亲身经历去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这一层面上,本着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重视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整合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教学环节,规范与加强实习管理。明确提出了将学生的实习教学与岗位任务相结合的要求,并针对学生实习工作的各个实施环节,制定了细致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明确的作业要求。实践表明这一改革与实践不仅能有力地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而且也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着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致力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向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对外汉语人才?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实践教育思想,用当代新型本科教育的理念加以提炼升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质,通过创新真正建立一套高质量、有自己培养特色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