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秀
皮肤在人体的表面,许多人对自己的皮肤都非常注意,力求它保持美丽和健康。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皮肤上既有隆起的部分,也有凹陷的部分。隆起的部分叫作“皮丘”,凹陷的部分叫作“皮沟”。皮丘与皮沟状态的不同决定着皮肤是细腻还是粗糙。
一般来说,皮丘小的皮肤要比皮丘大的皮肤细腻。如果你看一下自己的手心与手背,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另外,皮沟浅的要比皮沟深的皮肤细腻。上述两点,用放大镜观察,就会一清二楚。如果皮丘高,而且皮沟深,那么皮肤看上去就显得粗糙。上了年纪的人,皮肤上的皮丘和皮沟要比年轻人高而深,如果再受到强烈的、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进一步加速皮丘和皮沟的变化。
不过,人的皮肤粗细与否,还往往取决于表皮角质层的水分和类脂物是否丰富。如果你仔细观察皮肤表面的角质层部分,就会发现十分精巧,上面有许多毛孔和汗孔,皮脂与水分从这些小孔中不断分泌出来。在底面细胞变成角质细胞后,细胞间的类脂物会将角质细胞整齐地粘接在一起。当细胞间的类脂物很整齐,并且水分和脂肪成分基本上平衡时,皮肤便娇嫩,而且有光泽。
一旦破坏这种平衡,尤其是皮肤上的水分减少时,皮肤就会失去娇嫩,甚至生疮。此外,当脂肪、水分及细胞间类脂物都减少后,皮肤的光泽性就会荡然无存,而变得粗糙起来。与此相反,如果上述各种成分分泌过多,又会变成“油性”皮肤。
细嫩而有光泽,是皮肤好看的条件。决定皮肤颜色的要素有四,即氧化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黑色素和叶红素,人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氧化状态的血红蛋白为红色,还原状态的血红蛋白为带有青色的红色。叶红素也混在血液中,是呈黄色的色素。上述三种色素是人们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的。但是,位于皮肤中的黑色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
黑色素根据其数量、形状和存在场合的不同,可以呈黄色、褐色、黑色和蓝色等各种颜色。制造黑色素的类黑素细胞,位于皮肤的底面细胞中,可将制造的不同色素送到表皮细胞中。
由于黑种人皮肤中的类黑素的颗粒大,数量略多一些,因此,他们的肤色为黑色。而白种人的类黑素颗粒小,数量也略少一些,因此肤色为白色。黄种人正好介于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
类黑素借助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部分,可大量产生黑色素。因此,夏季太阳光线强烈时,让太阳光直射皮肤,会产生许多黑色素,致使皮肤变黑。
皮肤细胞分裂后,上升到角质层约需20 天,而角质层剥落、变成污垢也需要约20 天。因此,如果皮肤白嫩的人因强烈的日光照射而使皮肤变黑,要经40 多天,皮肤颜色才能恢复原状。靠太阳光紫外线而异常活跃的类黑素,使黑痣和雀斑都变得明显。
皮肤看起来是否水润,取决于细胞间类脂物、皮表类脂物。
表皮在底面层分离,不断改变自身状态和形状,最终变成角质细胞,并形成很强的细胞膜。在这一过程中,细胞会排出类脂物,使细胞相互连接。这些类脂物由鞘脂类、胆固醇酯、胆固醇和脂肪酸等构成,形成一种具有液晶结构的功能性类脂物膜,起到保持角质细胞水分的作用。
另外,由皮脂腺流出的类脂物,其成分与细胞间类脂物不同,含有鱼鲨烯、蜡和甘油酯。这些类脂物与汗的成分混在一起,形成皮表类脂物膜,覆盖于表皮的表面,起着控制水分蒸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