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珊
(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作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手段,水资源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我国的水质监测工作程序相较以往获得了重要的机遇。由于我国水域辽阔且部分区域工业较为发达,致使水污染较为严重。从实际情况来看,地表水与深层水监测环节的缺失,使得多数的水污染治理部门在无法获得准确的实时水质数据的情况下,想要保证治理效果极为困难。因此,准确定位现阶段水质监测环节的技术问题,并制定与之对应的技术改进方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采样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采样点的具体布设情况、不同的盛装样品的合适装置的选取与洗涤等,在对样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若选择的技术类型与环节把控不到位,将增大问题问技术应用问题的发生风险,给测量结果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
在样品采集完毕后,应确保将其送入到实验室进行分析的及时性。而若实验室内的温湿度条件控制不当,或出现了特殊因素,就将会极大地影响最终测验结果的准确性,继而增大误差的发生风险。
若选择应用的试验药剂与预定要求不相符,将会导致出现较大的浓度数据误差。而若检测仪器自身测量范围过小,其测量准确度相较以往也将会有测量准确度降低的问题出现。
选择合适的水质监测方法的关键为水域条件与仪器类型,但由于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过多,应用缺陷同样较为明显,无论是其准确度还是实效性均与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影响水质测试效果的关键问题在于工作人员的工作熟练度与操作的规范性,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无论是其熟练度、异常值处理效果还是具体的操作水平,均将会导致最终结果出现偏差。
最终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数据分析以及处理效果有着紧密联系,数据取舍过程中必须以数据修约的具体原则为基准,而造成最终测量结果出现误差也是一类典型的技术问题。
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工作方便,擅自对记录进行更改[1]。再加上部分实验室的数据审核人员分工不明确,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保证数据失误问题解决的及时性,继而对结果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
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是达到预期监测目的重要基础,想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就应选择应用合适的水质监测技术,做好水质站网的布局工作并应用合适的水质监测仪器,以此为基础构建包含各类对应设备的监测实验室,以满足对于水质监测的具体需求,且预留出了足够的技术应用与发展空间。
2.1.1 实验室准备
采样容器的选取必须以待测物质的实际性质为基础,同时为避免出现数据混淆,应避免出现不同水样容器的混用现象[2]。此外,必须做好不同装置容器的清洗工作,以准确把控试剂的纯净度。
2.1.2 样品采集
以河流为例,在对其监测面进行采样时应尽量采取垂线布设的方法执行采样任务,且需要确保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以样品采集量与具体方式为前提,落实采集方案[3]。另外,应以预先设定的时间顺序为基准对试剂进行保存,且试剂样品与工作曲线应确保获取的同时性,以避免由于拖延时间过长而导致萃取效率不同而导致出现较大的数据误差。误差处理过程中,所选择的主要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差式脉冲极谱法以及离子色谱法等。经常影响最终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则主要包括干燥效果、载气流量以及温度等[4]。若使用的干燥罐管中干燥剂失效,将导致水汽与汞蒸气大量涌入至吸收池中,导致最终所获取到的测量结果偏高;载气量的恒定是维持样品采集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供暖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室内温度,确保其不会低于10 ℃。
2.1.3 样品分析
预处理是样品应用的前提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选择应用已经预处理完毕的样品,作为加标回收率分析的物质类型,且应避免出现质量控制不当的情况出现;溶液温度一般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必须对温度予以严控;仪器读取数据时应避免操作偏差,并应将具体的监测误差进一步缩减;若发现有分布不均的情况,应避免直接对其中的部分数据直接进行读取与分析;准确判断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消除误差的方案极为重要;试剂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各种有机物,均会造成最终测量结果偏高的现象,建议对样品中所包含的物质做预先消除处理[5]。实际分析环节所应用的试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获取到预期的准确结果;分析过程中所应用的蒸馏水或高锰酸钾,若其纯度不足将必然会造成较大的数据误差。
2.1.4 数据处理与结构综合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应提高对数据取舍环节与小数位部分确定过程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多数样品属于稀释完毕后再进行测定,因此为保证所获取到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将小数点的后三位保留,以最低的检出上限作为结果报告基础。而若是发现有二分之一的最低检出限出现,则应与实验室预先给出的数据相比对,统计时必须重新对数据进行计算[6]。过程中所产生的责任应将其落实到个人身上,且过程中必须对审核过程予以明确,若发现有过程数据错误的现象出现,则应由分析人员对数据做更改处理,签字确认后才能够生效。
2.1.5 监测报告的审核
获得监测结果后,应立即制作完整的监测报告。在对报告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部分审核人员为了方便,擅自修改计算结果。但由于监测报告具有权威性与法律性,其中包含了来自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成果,因此应避免出现此种情况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实效性。无论是哪一个分析环节,均应对其中所囊括的具体内容予以完善,且应避免遗漏参数。其中无论是哪一类监测数据,均应进行全面审核,以避免出现错填、漏填情况,确保所获得分析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2.1 实验室解决方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这也使得各地监测实验室的规模差异较大。因此,想要达到监测数据可比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强化的目的,就要求国家制定与之对应的标准,并制定技术方案的具体落实流程,为其配备标准实验室条件,增设各类与地方特点对应的仪器设备,继而提升水质的分析效果。
2.2.2 移动监测应急方案
污染与水质异常事件的频频出现,使得水域污染灾害的预防成为重中之重。为此,我国构建了科学的移动监测系统,其包含了图像采集与分析仪器、通信设备以及水质分析仪器等,能够对现场水质进行快速检测,并在通信设备的帮助下保证了数据回传的及时性。其样品的自动采集功能,为后续实验室展开分析工作提供了完备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水质监测体系的日益完善,使得我国在水质监测方面获得了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因此,监测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现代化管理制度,采取立体化监测模式,为我国水资源保护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