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明,马旺生,李元林,董甜甜
食管气管瘘是一种食管与气管通过瘘口相连的病理性改变,可分为先天性食管气管瘘和后天性食管气管瘘,新生儿以先天性食管气管瘘为主。新生儿食管闭锁的发生是由于胚胎时期消化道发育畸形所致,病死率较高。临床上,食管闭锁伴食管气管瘘发生罕见,其症状与肺炎相似,极易发生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新生儿食管闭锁伴食管气管瘘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经积极治疗后患儿存活率较高。
患儿,男,出生2 h,系孕1产1孕37+2周,剖宫产,脐带、胎盘未见异常,羊水清亮、量多,出生体质量2.4 kg,Apgar评分9分,未开奶,患儿母亲有甲减、高血压及子宫肌瘤病史。患儿出生后出现气促、呻吟、吐沫,伴鼻塞,面无明显青紫,无吸气三凹征,无呕吐,无寒战、抽搐,无发热、咳嗽,无脑性尖叫,无手足徐动等。以新生儿肺炎收入我院新生儿科进一步诊治。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5.6 ℃,脉搏120次·min-1,呼吸61次·min-1,血压73/30 mmHg(1 mmH2O=0.009 81 kPa),血氧饱和度96%,精神反应可,前囟平软,头颅无畸形,头部左侧颞部皮肤可见一约6 cm长红色瘢痕,皮肤无破溃,哭声一般,颈软,面色红润,口唇未见青紫发绀,全身皮肤未见黄染,呼吸稍促,三凹征(-),鼻塞明显,无鼻翼扇动,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脐轮无红肿,脐窝无分泌物,四肢肌张力尚可,原始反射可引出,肛门及外生殖器无畸形。
诊治经过:入院后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58×109·L-1,淋巴细胞比例16.40%,中性细胞比例76.90 %,血红蛋白135.00 g·L-1,血小板299.00×109·L-1;超敏C反应蛋白0.3 g·L-1;血生化(儿科):葡萄糖3.28 mmol·L-1,钾6.14 mmol·L-1,总胆红素39.20 μmol·L-1,直接胆红素7.83 μmol·L-1,间接胆红素31.37 μmol·L-1,总蛋白50.8 g·L-1,白蛋白34.6 g·L-1,磷酸激酶531 U·L-1,磷酸激酶同工酶98.7 U·L-1。初步诊断为:新生儿肺炎、轻度贫血、心肌损害、高钾血症、足月小样低体质量儿、高危儿。患儿入院后给予禁食水、抗生素静滴抗感染及葡萄糖液体维持。患儿入院5 h后出现呕吐白沫、呼吸急促、面色青紫、血氧饱和度下降症状,当即给予吸痰及鼻导管低流量吸氧,随后症状明显缓解。患儿生后24 h仍无求食欲,试喂糖水过程中出现呕吐,持续禁食中。入院36 h患儿再次出现频吐白沫,偶见咖啡渣样物,非喷射性,腹部胀气明显,予洗胃抢救处理。操作中胃管不能顺利插下,插到8~10 cm时因受阻而折回,更换体位及更换操作者均不能插到胃内,插管过程无呛咳及面色青紫,脉搏氧监测正常范围。综合以上,考虑患儿有食管闭锁伴有食管气管瘘,与家属沟通后,转至上级医院进行外科治疗。 患儿于省级医院儿外科住院,全麻下实施胸腔镜离断食管气管瘘及食管端端吻合术。1个月后随访患儿家属,告知患儿已成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恢复健康。
食管闭锁伴食管气管瘘是新生儿时期较少见的疾病,主要为胚胎时期食管气管发育畸形所致[1],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炎症、血管发育不良或遗传因素有关。本病例患儿生后不久就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6 h内,频繁出现口吐白沫、呼吸急促、面色青紫,考虑为食管气管瘘所致的吸入性肺炎,且在给患儿洗胃的过程中胃管不能顺利进入胃部,可初步判断患儿有食管闭锁。
本病例提示,在临床上食管闭锁伴食管气管瘘的患儿症状可与新生儿肺炎症状相似,均可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二者可出现混淆,因此容易出现误诊。为防止此类误诊的发生,一方面母亲在孕期需定期进行产前B超检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异常的食管;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在发现患儿有呕吐、气促、发绀等症状时即应高度警惕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的发生,需进一步行X线片或CT检查,尽早确诊。新生儿肺炎常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食管闭锁伴食管气管瘘为外科疾病,且病情危重,应及时进行鉴别及诊断,避免误诊,尽早外科治疗[2-5],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