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食管癌为全球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死亡22万例患者。我国食管癌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多于女性,并以40岁以上群体居多[1]。根治术为临床常用方案,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已逐渐被临床淘汰。随着胸腹腔镜技术不断进步,其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为临床新型术式,目前学者研究较少,且对患者应激反应、肺功能变化的分析鲜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82例食管癌患者,以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我院食管癌患者8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女16例,男25例;年龄53~80(67.53±6.01)岁;肿瘤距门齿距离25~35(31.06±1.79) cm;肿瘤直径3~8(5.66±1.04) cm;病理类型:鳞癌38例、腺癌3例。观察组女20例,男21例;年龄55~80(68.41±5.73)岁;肿瘤距门齿距离26~38(32.11±2.46) cm,肿瘤直径3~8(5.80±0.83) cm;病理类型:鳞癌39例、腺癌2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均符合食管癌诊断标准[2],并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预计生存期>3个月;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拟行手术治疗;无肝肺、颈部淋巴结转移;无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正常;TNM分期Ⅰ~Ⅲa期。
1.2.2 排除标准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心肺功能障碍;合并穿孔、出血等急诊手术指征;胸科手术史;不能配合研究;复发性食管癌;合并其他部位肿瘤;手术禁忌证。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接受开胸手术治疗。左侧卧位,经右胸、左颈、上腹切口游离食管肿瘤,清扫纵膈淋巴结,关闭切口,于上腹部正中处作切口,剥离胃结肠韧带、胃周血管,清扫淋巴结。于左颈处作切口,吻合左颈部,置入胃肠管,减压。清扫喉返神经周围、隆突下、后纵膈淋巴结,关闭切口。
1.3.2 观察组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左侧卧位,于右侧第8肋间腋中线处作切口,为观察孔,置入胸腔镜。于第4肋间腋前线、右侧第7肋间线、腋中线处分别作切口,为操作孔。游离奇静脉,于血管近端、远端处夹断。分离纵膈胸膜,游离食管,清扫胸腔野淋巴结。取平卧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处作切口,切断左侧胸骨甲状肌,游离颈段食管,清扫颈部淋巴结。于脐下皮褶处作切口,置入Trocar,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分别位于腹直肌外缘、腋前线肋弓下,为操作孔。于对称处置入2个Trocar,为助手操作孔。游离胃大弯、胃下弯,切断脾胃、肝胃韧带,夹闭胃左动脉,保留胃、胃网膜右动脉。清扫腹腔淋巴结,主要是胃小弯、贲门附件等处,打开食管裂孔,游离食管下段,拖入腹腔,缝合膈肌食管裂孔。于剑突下作切口,切断胃—食管连接处,取出标本,间断缝合浆肌层并包埋。于剑突下作切口,游离胃,拉出,切除胃小弯,至贲门处,丝线连接食管远端、胃底,标记大小弯,将胃放回腹腔。于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端作切口,游离颈段食管,离断,吻合器连接胃底、颈部食管,缝合。
1.4 观察指标①手术及恢复情况: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失血量、切口大小、住院时间。②应激反应:术前和术后1 d、3 d的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采集患者5 mL静脉血,3 000 r·min-1离心,时间10 min,取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上海酶联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③肺功能:术前、术后7 d的用力呼吸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末用力呼气容积(1 second forced breathing volume,FEVl)。使用全自动肺功能检测仪(CHEST-H1701型)测定。④并发症。
2.1 手术及恢复情况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较对照组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及恢复情况对比
2.2 应激反应术后1 d、3 d,两组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反应对比
2.3 肺功能术后7 d,两组肺功能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FVC、FEVl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对比 L
2.4 并发症观察组胸胃综合征、反流、胃瘫、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对比(n=41) 例(%)
传统开腹根治术为常规术式,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但术中需经过患者左后外侧进行开胸,会破坏侧膈肌完整性,损伤呼吸功能、循环功能,且创伤较大。随着微创技术发展,电视胸腔镜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多项研究显示,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可减小创伤,减少并发症[3-5]。但全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也有一定缺陷,如术中将胃经食管床上提至胸腔并与食管残端进行吻合,可造成胸肺压迫,影响呼吸功能,且胸腔胃也影响术后放疗。研究指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具有创伤小,无需切断胸壁肌肉、撑开肋骨,对胸部和呼吸功能相关肌肉损伤小等优势[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比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切口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与上述研究结果类似。提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效果确切,能有效优化围术期指标,且安全性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式具有以下优势[7-8]:对胸廓、腹部创伤小,能减小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切口小,能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采用管状胃,能延长残留胃,降低吻合口张力,且无需选择最高点,有助于减少吻合口瘘;术中部分切除胃小弯,可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少胸胃食管反流等。
本研究还发现,术后7 d,观察组FVC、FEVl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可减小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为:管状胃上窄下宽,与原有食管解剖状态类似,扩张程度小,从而能减少对肺部的压迫;吻合口瘘、管状胃容积相对小,能有效控制无张力性胃扩张,减少吻合口张力,从而改善肺功能;同时,全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对胸部损伤较轻,术中无需切断背神经、肌肉,从而能保留膈肌、胸壁肌群完整性,减少对胸式呼吸的影响[9-11]。
分析本研究数据还发现,术后1 d、3 d,观察组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均低于对照组,其均为机体基本的应激激素,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但高表达水平可对预后造成不利影响[12]。可见,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能减小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此外,在进行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术过程中,注意纵行一次切割吻合时,尽量减少后壁吻合张力,进而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综上,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效果确切,能有效优化围术期指标,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及对肺功能的影响,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