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角下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人物形象流变研究

2021-11-30 00:18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单身汉华裔华人

张 敏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华裔美国文学是迁居美国的华人或其后代所写的文学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它是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特质直接影响着华裔美国文学话语的表达。一般认为,20世纪初期到60年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生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向繁荣,随着黄玉雪、汤亭亭、雷霆超、任碧莲、赵健秀、谭恩美等华裔作家的作品大获成功,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族裔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华人地位空前提高的标志,大大激发了全世界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近年来,在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日益深入,无论是对华裔文学的整体发展趋势研究还是对单个文本的分析,都形成了一定成果[1-5]。美国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均密切相关,通过品读华裔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品的灵感大都来源于其自身的生活环境,且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会受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1]。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在这个视角下,深入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人物形象流变,有助于阐释华裔作家作品中文学话语的深层内涵,有助于建构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有助于掌握华裔文学从边缘迈向经典的影响因素,以促进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获得更大发展。

一、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反映

1.文化渴望

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比格斯以华人为主人公的作品《陈查理》(CharlieChan)一书面世。书中华人探长形象陈查理,是典型美国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有着小丑般的喜剧感,这代表了美国原住民的视角和审美,有着对于华人的偏执观点。整部作品仅仅是对华人抱有好奇的心理,并未在平等的层面上审视华人,当时华人遭遇了怎样的不公待遇,从中可见一斑。华人虽身离祖国,但民族的思想根脉从未断绝,心中渴望基于民族文化、审美和情感的文学,华裔作家创作的作品才是在美华人文化层面上的希望和依靠。

2.文化突围

黄玉雪这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当时美国没有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成功地成为了“文化边界的闯入者”,她的代表作《华女阿五》(FifthChineseDaughter)讲述了华人后代积极奋斗、自我独立、努力克服种种文化冲突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负面影响。汤亭亭作为第一位享誉美国和世界文坛的第二代中国移民作家,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她的处女作《女勇士》(TheWomanWarrior)面世之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汤亭亭在其小说《孙行者》(TripmasterMonkey)中对《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中国文学经典进行了大量引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风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最有影响的英美文化文学评论刊物上,频频出现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名字,这些作家大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中国移民,他们的创作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有意识地表现中国文化,作品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思辨性。从此,华裔美国文学作家和作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为东西方的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融合

华裔作家凭借原生家庭的传承和个人想象力来描绘其内心的中华文化,并在中美文化的交集中寻找自我。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Thejoyluckclub)是研究中美文化的标志性著作,这部作品站在家庭角度,折射出彼时民族以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品描绘了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的别离,勾勒了彼时中国饱经沧桑、风雨漂泊的情境。作品之中的母亲们为了摆脱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挣扎着来到了大洋彼岸,传统文化又经她们对女儿们形成影响,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并产生较大的困惑,但最后她们发现,母亲和中国早已深深嵌入她们的血脉之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永不会变。可见,中华文化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而东西方文化在交汇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亦是其相互融合的必经过程。

4.文化自信

赵健秀作为第五代美国华裔,一直是倡导和宣扬中国文化的急先锋,也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作家。他意识到民族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根基,一直努力在中国文化中寻找英雄来建构华裔美国人的男性气质,树立体现中华精神的英雄形象,以此与美国霸权进行抗争。他在《甘加丁之路》(GungaDinHighway)中融合了“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的故事,还借用了《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著名情节,认为所有美国华裔出身于荣耀伟大的民族,都应该像盘古、女娲、武圣关羽那样,在任何境地都顶天立地、勇敢无畏、自强不息。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故事和英雄形象,无疑是向美国社会展现自己独特文化特质的绝佳途径,而这样的民族自觉意识通过作品的广泛传播,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励了文化自信,对于提升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学人物形象与文化自觉状态变化

1.劳工形象

1848年,随着美国淘金热的出现,美国需要大量劳动工人,自那时起,移民北美的华人数量逐渐增加。之后,受美国横贯东西的铁路(太平洋铁路)建设影响,大批华人进入美国承担劳工角色,总人数超过1.2万人。华人主要负责的路段整体施工难度大、劳作时间长、薪资待遇差,但华人施工团队的整体效率很高,对美国西部的开发贡献很大。但是,在铁路竣工后,美国却并未对华人的贡献心存感激,甚至对华人修筑铁路这一事件未有提及。华人那些饱含血泪的奋斗与贡献,经汤亭亭和赵建秀等人的文学作品才得以传播[4]。20世纪80年代初期,汤亭亭的小说作品《中国佬》(ChinaMen)面世,充分展现出华人劳工在修建太平洋铁路时的丰功伟绩,这是一部描写华人奋斗的力作,尤其是陈述了华工付出惨重代价建成铁路的事实。汤亭亭叙述了阿公等华工在修建铁路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艰险,由于悬崖和沟壑的存在,使铁路的建设过程异常艰难,华工需依靠吊篮将炸药和导火线放入洞内,再进行爆破作业。这项作业的危险性极高,当时有人因爆炸而受伤,甚至死亡。在和爱尔兰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等进行工程竞赛时,华人往往能取得胜利。大家认为华人之所以可以获得胜利,主要是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具备许多高超的技能,但这些贡献却因一纸《排华法令》而被彻底剥夺。可见,华人为美国的西部开发付出了巨大牺牲,却并没有被主流社会认可,这在当时的多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单身汉”形象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法》,其中明确指出了严禁中国妇女入境,因此,在唐人街上出现了很多华人“单身汉”,很多人在国内有家庭,但却因这项残酷的法令而不得团圆。雷霆超在1961年出版的小说作品《吃碗茶》(EataBowlofTea),就是对因美国排华政策造成的非正常的华人“单身汉”社会的真实写照。《吃碗茶》是备受认可的具备时代性象征的作品,是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文中塑造的人物王华基,是有妻儿却无法尽到丈夫和父亲责任的“单身汉”。王华基是远离家乡20多年的老移民,只在娶妻时回过家乡,在妻子怀孕后,又重返美国,仅留妻子一人在家抚养儿子。他只是给予了妻子金钱补助,未真正做到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此外,也因长时间的分离,他与子女的感情极为淡薄,在子女不远万里前往美国时,他们之间也仅有陌生感,关系疏离,交流甚少。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单身汉”社会时期持续了60多年之久。在这个阶段,作者塑造的华人形象或是孤独悲苦的真单身汉,或是具备家庭却又无法正常生活的人,华人勤奋、聪慧、积极奋斗,但却并没有获得温暖而美满的生活。

3.“战时新娘”形象

二战爆发之后,美国出台了《战时新娘法》,开始允许“战时新娘”入境。据统计,1960年,在美华裔女性人数超过10万人,非正常的华人“单身汉”社会就此得到转变。《吃碗茶》中清楚地叙述了“战时新娘”的到来,给美华人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唐人街中因这项法令出现了许多温馨的家庭。在小说中,炳来初到美国时由于孤独无助,成为一名“单身汉”并自我沦落,直到他的妻子美爱到来才有了改观。美爱是一位才貌兼备的女子,炳来逐渐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由此可见,在非正常的“单身汉”社会里,女性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单身汉”社会的处处坚冰,为华人带来正常的家庭生活,并给予新的希望。从此,华人社会结构趋于稳固,生活境况有了很大改观,社会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在美华人身份意识的觉醒,尝试克服种种歧视,冲破社会文化的枷锁,积极融入主流文化中。华人的就业范围和生活圈逐渐扩大,很多人开始在科技、艺术、教育、文学等领域就业,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赢得尊重。而这一切改变,都源于“战时新娘”时期那次重要的破冰,华裔女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4.“奋斗者”形象

20世纪90年代初,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Typical American)展现了现代华人的生活状态,叙述了几位中国移民在纽约艰辛的打拼过程,以及主人公们在寻梦时饱受的爱恨纠缠。在这个时期,华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和早期移民已截然不同,受到较高教育的华人正在凭借其自身的才能进入到相关的职业领域,在科技产业、工程建设等多个行业之中均有他们的身影,而并非仅仅是屈身于餐厅打工。由于华人的勤勉与优秀,他们逐渐被带上了“模范少数民族”和“超级少数民族”的头衔。在这部作品中,拉尔夫·张、特雷萨、海伦等主人公们在异国生存,面对现代激烈的竞争而奋斗拼搏,但在努力融入的过程中,还是作出了妥协,这反映了华人被排斥和压迫的境况并未因“模范”的头衔而消除。不难发现,中美之间始终存在着文化差异,如何建构身份、破解文化困惑是在美华人遇到的普遍问题,他们不仅要在事业上努力奋斗,还要在文化自觉上作出更大的拼搏。

5.独立人格形象

在努力寻求文化自觉的进程中,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一转华裔文学中注重塑造女性形象的柔弱文风,塑造了许多华裔男性形象,他们具有刚强的性格特征,开辟了一种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新文风。这些作品侧重表现父子关系和英雄主义传统,帮助华人寻找到文化归属感,摆脱女性化的柔弱,成长为刚健的男子汉。在他的《唐老亚》(Donald)一书中,主人公一出场就深处美国文化和华裔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受学习环境影响,起初,在他的心目中对于华裔对美国的贡献一无所知,对于中国文化既没有正确认识也并不认同,同时又胆小自卑。后来,主人公的父亲在春节期间为他讲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故事,他开始萌生出民族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还梦到了早期华人开发美国西部、用血汗修筑铁路的壮举,完成了思想的蜕变,成为认同中华文化、不受偏见左右、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今,中国早已不是任列强欺凌的弱国,华人也不再是劳工和“单身汉”,而是在不断自我拼搏和文化自觉中,形成了独立人格,成为怀有民族情感、民族自信的社会中坚,华人形象正逐渐高大、不容小视。

结语

综上所述,华裔美国文学是文坛上的浓重一笔,华人不同时期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是作品主题,描绘人物的奋斗经历和坚强精神是绵延不绝的写作线索,而民族文化自觉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实质。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描绘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华人形象,反映了华人在美国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宣传华人作出的巨大贡献,呼吁华人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华人形象完成了由劳工、单身汉、战时新娘、奋斗者、独立人格的跃迁,这集中反映了华人地位的逐步提高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因传播者身份、知识修养和接触对象的差异性而各不相同,这对于华裔作家也是如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也各有差异。不过,无论如何,华裔作家都怀着发出华人声音、争取身份认同的初衷,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作出了各自的努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猜你喜欢
单身汉华裔华人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幻想和希望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