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洋,刘鑫瑶
(1.中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伊犁师范大学 法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网络科技迅猛进步推动了群众生活多方面的改善与发展,而这些发展不仅作用于价值衡量、思想方法、沟通渠道等领域,同时在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各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热点,对提升我国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分析,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规模已有10余亿人,同2018年底的82 851万网民相比,新增了18 249万人。同时,国内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接近72%,较2018年底提高了12个百分点。互联网深度嵌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网络直播、网络教育等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网络从业者规模愈发壮大,更多行业借助互联网风口也迎来全新发展,而网民在网络这一领域中起着核心力量的作用,在促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提供了极为强大的动力。在此背景之下,统战工作应主动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统战工作方式,增强统战工作影响力。
1.网络统战工作的发展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的重要法宝,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与党的统战工作相结合,也是加快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选择。从广义上讲,“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概而言之,统一战线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的社会政治力量的联盟。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就网络统战的涵义而言,尽管有多种解释,但较为权威的解释是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在《统一战线实用工作方法》中所作的定义,即:“网络统战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传统与现代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和立体交叉性等特点的统战工作”。通过中央统战部对网络统战的定义可以发现,网络统战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以网络技术为载体支撑;第二,将传统统战工作的经验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第三,充分发扬统战工作的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1]。网络统战并不是简单地将网络技术作为统战的工作方法,而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运用新技术开拓统战新领域的探索[2]。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统战工作主动拥抱网络技术洪流,推进网络技术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贯彻落实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统战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推陈出新的必经之路[3]。
2.网络统战工作的效能
(1)扩大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我国网络用户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网络人士往往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网络及社会中类型繁多的信息,对于现实中发生且在网络中造成极大影响的事件能够评判与获悉;能够在事件细节、主要内容的分析等方面也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还能够影响广大网民对于网络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事件的看法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所以,加强对广大网络人士的统战工作,在促进社会安定繁荣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青年群体在网络用户总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所以,青年群体通常接受过相对较高的教育,具有多元的价值观念、前卫的思维方式。同时,青年群体更习惯于运用网络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我国网络技术在大面积普及的同时,也对青年政治意识的表达习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统战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为青年政治意识的表达提供了更便利的途径,使统战部门更快捷地了解青年群体的意识发展变化,以及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意见、想法。网络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传统统战工作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束缚,通过交汇式、互动式、超时空式的工作方式,更加紧密了统战部门与青年群体的沟通与交流,使原本与统战部门缺少交流机会的青年群体也能对时政畅所欲言[4]。
(2)提升网络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国统战工作都是以社会各群体中的党外人士为主要团结的对象,这些党外人士通常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同时他们又热心公益、关注国计民生。通常能够将其在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的成功经验作用到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建策当中。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党外人士在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表达意见上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统战部门通过积极主动打造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党外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激发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对社会公众建议建言的归纳、整理以及反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公众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建议能够得到统战部门的尊重,进一步提升社会民众通过网络统战建言建策、参政议政的积极性[5]。
(3)增强爱国统战的向心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交流方式的巨大改变,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但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信息丰富多元的网络世界中,统战部门应当积极改变网络宣传方式,引导正确舆论、弘扬正能量,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息应坚决予以回击。网络世界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宣传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平台,统战部门应积极引导公众对参政议政的认识,增强统战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国统战的向心力[6]。
1.网络统战平台建设不完善
网络使得群众日常交往活动的途径发生改变,此外,社会风向、思想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新领域同样产生新纠纷与新矛盾,矛盾的类型、介质也逐渐改变。如何处理出现的这些新矛盾以及新困难,成为现有工作队伍及工作机制的一大难题。统战工作是我党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尽管我党对统战工作有着长期的历史和实践的积累,但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统战工作向网络统战转变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网络统战平台建设不完善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部分地方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研究,工作方法简单粗糙,致使工作裹足不前,就网络统战平台建设而言,目前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网络统战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7]。就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而言,不同级别的统战部门对其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国家级、省级统战部门通常注重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将网络信息平台作为网络参政议政的重要阵地,通常会及时更新网络平台信息并设置“统战工作态”“理论政策”“多党合作”等诸多专栏,为社会公众积极参加网络参政议政提供便利。而在基层网络信息平台上,虽然“星罗棋布”,数量众多,但通常管理信息更新缓慢、专栏设置单一,具有明显的消极懈怠迹象[8]。信息平台的浏览量及点击率极低,基层统战部门设置网络参政平台只为完成上级任务,而不注重真正发挥网络统战联系群众参政议政、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积极作用。
另外,“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声,不仅大大降低了消息发布的门槛,同时也使得执法部门在实践中难以监管,从而造成合理看法与误导性言论同时存在的现象,并且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都极为惊人,尤其是一部分“自媒体”,对于网络舆论起到了引导或者诱导的作用,在网络大事件中起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宣传”作用。无论是在省级统战部门管理的网络统战平台,还是在各基层统战部门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都存在着统战部门重视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统战工作深入基层、效用体现于基层,而由于对统战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扶持力度有限,导致网络统战因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缺乏,使得网络统战部门在应对一些社会热点、舆论引导等问题时,明显存在有心无力的现象,以致反应滞后,不能正确引导舆论发展,成为制约工作发展的“瓶颈”。网络统战工作中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都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负责,而在现实中,大部分负责网络统战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工作背景,或多为兼职人员,其人员素质、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信息网络处理能力、互联网及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极为缺乏,难以应对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难以充分适应网络统战工作的实际要求[9]。
2.网络统战相关法律规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网络参政议政相关的法律规制相对较少,一般而言,网络参政议政的意见表达也属于言论表达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范畴。另外,在《网络安全法》当中也有部分条款对网络言论进行了相应规制,第12条第二款、第46条和第48条明确将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等言论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的网络言论,排除在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范畴之外[10]。网络参政议政工作所涉及的问题通常是社会民生、国家经济发展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网络安全法》尽管可以对网络参政议政工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是,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内容又不属于《网络安全法》的调整范围,因此,仅凭《网络安全法》难以对网络统战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范调整。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社会公众作为感情宣泄的垃圾场。为营造理性、平和、友善、友好的网络参政议政交流氛围,对于无法用法律进行规范调整的网络参政议政礼仪规范,可以通过制定网络参政行为准则的方式,制定非正式法律规范引导公众和谐、有序地参与网络参政议政[11]。
3.网络统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
如前文所述,我们党长期以来进行统战工作都是采取传统的线下手段,面对面的交流,而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参政议政的统战工作时间较短,未积累较为成熟的经验。因此,亟需完善网络统战工作中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促进网络信息平台发展,健全对网络舆论监管制度。就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与发展而言,通常由宣传部门负责网络空间的舆论监管,工信部门负责网络信息产业管理,通信部门负责网络信息平台的注册登记管理[1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领域进行的重大探索,但无论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管理,还是多部门对网络信息的协同治理,仍是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居多,各单位、多机构间仍然存在交流共享不及时、协调渠道不充足等问题,单位之间职责冲突重叠、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仍未建立起可以从宏观视角对各方面进行掌控的单位或部门,仍未在多部门间构建起一个完备的沟通机制,以致难以实现信息沟通,信息壁垒无法破除,单纯依靠传统科层政治“命令-控制”的方式难以实现对网络信息平台的有效管理[13]。我党长期以来坚持统战工作采取坦诚相待、亲密友善等柔性方式,我们在过去多年的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却没能充分应用于现有网络舆论管理,在当前网络舆情倾向的引导领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等方面没能充分利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14]。
1.加强网络统战平台建设与人才配置
持续推动统战工作智能化建设,推动统战工作专用网站和平台的构建与发展。乘“智能政府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之机,不断加强统战系统内部网络搭建,促进统战部门与高等院校、政协等单位及机构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建设[15]。统战专网与网络统战部门的门户网站应及时和中央及直属领导单位的网站联系、结合,坚持以严要求、高标准实现对门户网站的优化。统战部门门户网站的信息发布除了要传达上级统战部门发布的信息外,还要积极突出地方特色,将地方统战信息及时发布,满足社会公众对本地区统战信息了解的需求,同时,还要对网站进行专栏个性化、专业化调整,通过设置在线办事、统战论坛、留言板等专栏,开展在线互动交流。此外,应充分运用OA系统、微博、主流社交媒体相关群组、移动端等新应用、新系统,稳步达成智能化的目标,从而促进办事效率的提升,使协调沟通更为畅通。不断推动大数据开发、统战数据收集,逐步完善网络统战工作,突出工作者联系机制,持续推动网络舆情实时反应机制以及智能化决策应用等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此外,大数据是互联网的本质,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是“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能否有效运用大数据开展网络工作,成为当前时代统战部门的一大考验。大数据是指群众在日常网络生活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其具有数据海量、数据真实、种类繁多等鲜明特点。大数据为群众汲取崭新知识、产生全新认知、创新制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统战部门可通过数据分析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数据进行抽取、概括,实时了解个体诉求,及时听取意见建议,并做好言论跟踪和分析研判,及时预防应对社会热点及舆情,例如,与网信办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机制,做好线上舆情监测与管控,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及时监督与管控,提高舆情预判能力,增强网络舆情风险预防的前瞻性及准确性。
此外,还需转换思想、打破原有传统工作方式的桎梏与瓶颈,深刻理解网络统战的革命性变革,通过进一步提高网络统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积极组织开展业务理论知识培训,夯实网络统战工作理论。网络统战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网络信息分析、处理以及舆论监督等多项能力,能够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沟通,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风向,对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舆论能够及时识别、处理,确保网络参政平台的有序运行[16]。
2.多元规范推进网络统战工作的法治化
网络参政议政平台除需要《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正式法律规范的调整外,在营造理性、平和、友善的网络参政议政氛围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运行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软性”规范。统战专网和网络统战部门门户网站可以探索制定相应的网络统战行为规范,以非正式法律渊源的形式对网络空间中的参政议政行为进行调整。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作为我国较有影响力的视频网站,其在规范用户发布视频、评论等方面有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该网站通过制定“社区规则”的方式对视频内容、评论发布等活动进行规范,禁止发布涉及暴力、有危害性、危险性等因素的评论以及视频。还制定“小黑屋处罚条例”,对违反“社区规则”发布涉及暴力、有危害性、危险性等因素的评论、视频用户进行账号封禁。针对用户违反规则的程度不同,分别采取7日、15日或永久封禁的处理。被封禁账户在封禁期结束后,需要通过与该网站行为规范有关的答题才能解除封禁。哔哩哔哩网站通过制定“小黑屋处罚条例”“社区规则”等软性行为规范的方式,有效引导了网络用户发布视频、评论的行为,利于营造绿色有序的网络空间。同样在网络统战工作的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可以采用正式法律渊源和非正式法律渊源相结合的形式,软性规范与硬性规范相协调的方式,共同推进网络统战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
3.健全网络统战组织协调机制
把拓展网络统战工作方式、机制作为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要素,建设并完善一个党政部门宏观统筹、统战部门起到核心枢纽作用、各职能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的统一工作体制。
构建协调有序的网络统战工作机制应当从畅通交流机制、组织协调机制、信息管理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群体实际上是现实群众在虚拟社会开展沟通交流等活动而形成的组织或群体,开展对该类群体的统战工作是目前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17]。由统战部门负责协调联系宣传、公安、工信等部门,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交流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传统工作方法和全新技术深度融合,利用科技工具促进工作方法持续优化、工作效率持续提升。例如,可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统筹分析当前工作热点和支撑点、精准定位工作重点。多年来统战部门在工作中总结的友好协商、沟通交流等工作方法同样需要重视。其次,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在网络统战中的主导作用,构建由统战部门居中协调,沟通宣传、公安、工信、网络协会等单位及机构协同负责的网络统战工作体制,厘清明确各部门在统战工作中的定位与职责,突破原有各自为政、沟通不强的网络监管弊端[18]。构建常态化、多样化的协同工作机制,采取联席会议、沟通交流会议等方式,实现网络统战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协同治理,与部门工作职责充分结合,构建合理完善的考核体系,将各要点逐步分解落实到个人及相关部门,推动统战工作实践化。最后,健全信息管理机制,需要统战部门利用科技方式,实时了解到网民在网络热点或相关热搜中的观点及偏向,即时知晓其相关请求,能够在合法合规范围内对其请求予以阐述和引导,帮助及倡导其逐步提高议题质量和完善发声水平,引导其形成积极的舆论影响力[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在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高、“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习总书记也极其关注网络统战工作,并做出重要指示。网络统战其本质没有改变,其根本目的仍是统筹人心,在“联网+”时代下对思想及方式进行创新,采取云数据分析、移动终端等方式,构建不同类型的智能工作系统或平台,不断创新网络统战工作开展的形式与类型,促进现实、网络一体发展。此外,还需更新统战理念,以多元规范推荐网络统战工作法治化发展,加强对网络统战的监管,在法律框架内合理引导并弘扬主旋律,整体促进“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统战工作,不断开拓统战工作的开展范围,延伸统战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提高统战工作的作用力和效能,促进统战工作能够有效、迅速开展,在网上网下形成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