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期特色小镇面临的困境与化解分析

2021-11-30 00:18孔丹丹石东领王塘塘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镇区域特色

孔丹丹,石东领,王塘塘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到:“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后扶贫时代的重心是乡村振兴,其关键点是要由原来的解决生存问题向实现精神富裕、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多维度提升的转变。特色小镇是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社会资本积累持续增多的态势下,为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需要,实施产业创新、产业聚集、产业升级的一项重大决策[1]。建设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更是乡村振兴、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自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各类小镇发展如火如荼,在各自区域各放异彩,也有部分小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遭遇各种瓶颈问题。因此,挖掘此类小镇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此类小镇的发展瓶颈问题,提出符合小镇本土特色的发展措施,最终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推进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二、后扶贫时期我国特色小镇面临的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理性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发现特色小镇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特色小镇的鲜明特色要求与特色小镇普遍泛化相矛盾,导致特色缺乏

我国特色小镇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形成庞大的规模。但有些小镇在创建发展中正逐步“退色”,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有些小镇定位不明确,特色小镇的点睛之笔在于“特”,这样才能培育出各具区域“特色”、蒸蒸日上发展的优秀小镇。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品牌本身已经具备英雄般的形象,成为现代消费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到一个城市,一座小镇,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个人都能成为品牌[3]。而在现实生活中,小镇设置趋同,品牌风格缺失。因为不同层次的小镇经费支持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脱颖而出”,获得尽可能多的经费补贴、政策支持,部分小镇抢着博眼球、升规格,忽视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要求,形成主体不明确、不持久,逐步泛化。如部分红色小镇越办越像文旅小镇,它们强调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精心增设旅游景点,积极进行广告宣传等,这样短时间内能吸引大批游客,带动当地门票、餐饮、住宿等系列产业链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而部分文旅小镇重视发展区域产业,越办越像产业小镇,长此以往,客观上造成新“特色”品牌运营乏力,影响力不强;主观上造成经济“一时兴旺”,导致小镇不能聚焦于发展其独有的特色,最终陷入了小镇的鲜明特色要求与特色小镇普遍泛化相矛盾,导致特色缺乏的困境。

2.特色小镇的综合配套要求与特色小镇功能单一相矛盾,导致后劲不足

后扶贫时期,乡村振兴发展逐步完善。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文化的互动对统筹小镇区域各个功能板块的综合评价要求越来越高。只注重小镇单一主体功能而忽视了镇区综合功能的培育和发展,这是特色小城镇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4]。小镇中心发展布局与周边区域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优势,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核心小镇,一边是功能不全的周边区域。认真调研考察部分小镇的现状,我们发现部分区域为争先进创业绩,聚焦力量发展小镇中心,小镇中心发展一片繁荣景象,小镇周边区域却一片荒芜,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导致小镇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如小镇周边居住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网络通信差、水电资源匮乏等问题频出。因此,周边辅助功能不到位给小镇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最终导致小镇无法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注重小镇核心区“主色”性的发展,忽略了其周边“配色”性功能,导致整体功能不协调,后劲不足。

3.特色小镇培育方式的传统型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相矛盾,影响持久发展

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时代下的特色产物,应当具备先进的培养理念,引进先进地区的“创新”思维。特色小镇的出现创新了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5]。“双创”成为近年来新时代发展最有效的举措,在“双创”时代,部分特色小镇的发展步履维艰。客观审视特色小镇发展的现实,可以发现由于偏僻的地域、落后的交通、传统的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部分小镇创新力度缺失,如地方政府缺乏对小镇合理的创新规划,市场不能及时发挥创新作用,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引领的缺失,高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等。以国内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例,相对于东部区域小镇,中西部区域特色小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环境、培育方式、创新力度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更有部分小镇的“创新”停留下于口头,流于形式,仅仅表现为小镇设计、街道布局的创新,缺乏产业结构的创新、产品功能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缺乏实质性“创新”效果,传统的培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

4.特色小镇的扶贫带动要求与特色小镇自身艰难相矛盾,导致偏离初衷

后扶贫时期,特色小镇任重道远,既要肩负着扶贫带动的艰巨任务,又要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讲,特色小镇应当打造自身的产业特色,构建适应本地的产业链,引领所在地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地方群众创业,并走上经济富裕的良性循环。但贫困地区的特色小镇普遍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潜力不足、资金支持不足、宣传不到位、政策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因此,以上原因导致这些小镇“特色”深度挖掘不足,运营乏力,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这就产生了特色小镇的扶贫带动要求与特色小镇自身艰难相矛盾,导致偏离初衷。

三、后扶贫时期我国特色小镇化解困境的对策

后扶贫时期,探析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困境,基于特色小镇资源禀赋的特点,提出有效化解小镇困境的对策,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1.把握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不同区域应根据自己的政策优势、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等,准确把握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主题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围绕优势产业,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6]。根据定位名副其实地做好该做的工作。一是要注重“主题特色化”发展。依据特色小镇自身的资源禀赋,引导小镇发挥出自身独具的“主题特色”。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和铜陵市大通镇作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旅游”名镇,要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转型升级。通过数字乡村引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推行“旅游+”发展模式,发挥当地的“品牌效应”,带动域内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保护好老街老巷、原始遗址、自然民居、特色山水、人文地域等,让当地居民宜居宜业,让游客感受“乡愁”记住“乡愁”。而产业特色小镇主要聚焦的是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目的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7]。如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安庆市岳西县温泉镇和亳州市古井白酒文化小镇,这类基础较好的地区小镇要聚焦本地最具特色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精准规划产业发展定位,突破成为行业内“单项冠军”。引导它们聚焦高端产业,引进先进要素,逐步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领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的小镇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鼓励小镇逐渐淘汰落后产业产能,推进小镇经济可持续发展[8]。二是要动态性+理性创建“主题新特色”;特色小镇的“特色”发展是动态的,应理性指导其“主题新特色”发展。新特色的打造应与“原有特色”相关联,是“原有特色”的延伸与拓展。如安徽省亳州市义门中药养生小镇和十河芍花养生小镇作为中药产业小镇可在中药材“产业”古镇的发展过程中开拓“养生”产业,引导居民、游客如何利用中药材为自己服务,形成“药材+养生”主题新特色;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作为红色小镇可以推进多元功能聚合,注重提炼特色小镇内的红色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深入挖掘红色衍生文化,加强特色小镇内的遗产遗迹保护,打造彰显地域特征的特色建筑,促进红色教育持续优化。

2.强化功能完善,突出吸引能力

保持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必须着力提高小镇建设的质量,注重“主色”与“配色”关系调配的和谐性,把特色小镇的“特色”融入到当地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小镇“核心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真正的、细致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的建设需着眼于乡村整体发展,加强与乡村空间发展、产业格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等方面紧密的协调联动[9]。首先,保持小镇有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硬件等生活条件的协调发展;其实,提升小镇与周边区域居民精神文化软件生活条件;最后,提升改善周边区域绿色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经济与人文协调发展,助力小镇可持续发展。

3.推进创新创业,提升发展活力

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打造“双创”氛围。通过创新和探索,挖掘资源优势,以此带动小镇相关产业的创新驱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新引擎。引领特色小镇对现代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规划和推行,引入与特色小镇相关的创新产业、研发机构,并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加大创新创业服务供给,助力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形成高端技术产业集群化,进而提升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小镇创新体系要常态化、本土化。小镇保持常新常特,并推行本土化的创新体系,活跃居民思维模式,引领部门时时有创新,并培育本土化的创新人才[10]。

4.聚焦乡村振兴,突出带动能力

特色小镇的培育是面向乡村振兴的。因此,它既肩负着后扶贫时期的扶贫带动要求,又面临着自身艰难发展的矛盾。而近年来呈现的特色小镇发展困难既有国家经济发展、市场机制的原因,也有居民素养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颁布相关政策,投入合理的资金支持,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指导,严格执行监督体制,完善健全体制机制。鼓励具有创新特色的企业牵头投资特色小镇,并鼓励联合投资,拓展盈利链条。最后,提高小镇周边居民的文化素质。居民文化素质是关乎小镇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借助于报纸、网络、媒体等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相关部门需夯实基础教育,继续推进监督小镇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增加教育经费,培训师资,改善小镇办学条件;推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鼓励小镇居民通过自考、在职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居民自身的文化层次。特色小镇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均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协作,各方利益存在显著差异,只有通过一个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构建恰当的权、责、利制度安排,才能促进特色小镇项目利益最大化[11]。最终营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小镇。

猜你喜欢
小镇区域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区域发展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