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 季玉花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方面占了很大比重,有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技术大爆炸的当今时代,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的书本阅读没有浓厚的兴趣,觉得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阅读学习任务。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阅读技能的传授中,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比如,教师在教学议论文的时候,过于侧重教学生如何找中心论点,辨析论据类型、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很少有学生真正能够深入文本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文章的论证的思路、主旨、情感表达等。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往往比较简单,没有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故在学生看来真的就仅仅是“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轻视阅读学习,阅读能力不断地下降。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传授学生固定的答题套路,如“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模式”“小说的结尾的作用答题模式”“散文标题的作用答题模式”,如此等等。教师传授的这些解题套路,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能起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但是,站在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循环往复的学习和练习中失去了阅读的积极性,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教师在强调答题模式的同时,就是采取题海战术,期望通过大量刷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学习《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时,教师带领学生细致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接着就通过大量的叙事写人的文言文进行训练,反复练习相同的题型,没有对这类题型解答方法的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技巧,学生在碰到其他题目时仍然会无所适从。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明确且详细的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预习中,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不会出现阅读障碍,整体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围绕本堂课设计几个主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在文中圈画、批注、思考,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再结合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清晰、更明确。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前,在预习作业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②“我”对阿长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的性格?想一想作者要写这样一个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或是在文中圈画,或是根据文章概括,或是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自信心和主动性都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
在一节阅读课堂中,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阅读体会,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精彩的学习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这些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
如在学习《河中石兽》时,学生对石兽“遂反溯流逆上”的原因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通过播放互联网上关于《河中石兽》的一段动漫视频,使学生对这个本来一知半解的问题获得了直观、清晰的认识,真正做到了“知其所以然”,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阅读活动,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些文章片段排练情景短剧,设计人物对话,写一段内心独白,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拨动学生的心弦,和作者笔下的人物能够共情,也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教授《驿路梨花》一课时,我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契机,排练了课本剧《驿路梨花》。学生通过情景想象、设计台词、角色扮演等对文章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写作技巧都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切实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可以采用群文阅读形式,如部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课文,从各个角度描写了亲人之间最真挚动人的感情。在“亲情”的群文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开展《秋天的怀念》的阅读,找出文章的细节体会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感人力量。接着引入《散步》《散文诗二首》,引导学生说出三篇文章的主题,促使学生对“亲情”这一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类文章的内容、方法、主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的。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记叙的是20 世纪50 年代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那么如何让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初中学生更深切地去体会志愿军战士的那种家国情怀呢?我在最后播放了短视频《70后到00 后的戍边战士群像》,介绍了中印边境冲突中祁发宝团长等五位戍边英雄的英雄事迹,通过我们当代的英雄事迹,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把切身的体会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更深切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勇和顽强,触摸到他们伟大的灵魂和爱国的深情。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使用“填鸭式”,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去关注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否定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迷信参考书与所谓的“标准答案”,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一来就会使学生的阅读没有目标,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不想表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人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个性表达,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率。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教学,在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时,学生普遍认为菲利普夫妇的灵魂是丑陋的,令人厌恶。但也有学生指出他们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比如,他们的生活拮据是习勒的恶习导致的,克拉丽斯也是一个善于持家、不溺爱孩子的母亲,文中的父亲工作也很勤恳艰辛,他看到了19 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和卑微,觉得菲利普夫妇可鄙又可怜。再如在分析文章主旨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这篇文章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和社会的冷漠。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文章也有温暖美好的东西打动了他,我就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根据,通过深入探究,发现文章中于勒的转变、对亲情的渴望以及“我”对于勒的态度都让大家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明白了要多角度地审视人物性格的形成,不要给人物简单地贴标签,要对人物进行多元的分析。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或者在与同学进行讨论时,会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综上所述,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