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运载蛋白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1-11-30 00:16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性反应心肌细胞血浆

脂质运载蛋白2(LCN2)是由人脂质运载蛋白家族的 17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具有共同的反平行式β-折叠桶状三级结构[1]。LCN2在多种细胞类型表达,如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巨噬细胞等[2]。LCN2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但都处于低表达状态,仅当上皮细胞受到刺激如感染、炎性反应和缺血时表达显著升高,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脂代谢、铁转运、肾小管修复等[3-4]。有研究表明,LCN2在心血管重构及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中起关键作用[5],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细胞均高表达LCN2[2,6]。LCN2不仅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还可以通过炎性反应等机制促进动脉瘤的发生[1,7]。目前认为LCN2介导的氧化应激、慢性炎性反应、纤维化等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 LCN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它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潜在因素。慢性炎性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就是一种炎性疾病[8]。研究表明,LCN2可促进巨噬细胞、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6、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性因子的生成[9]。IL-6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分化、迁移和增殖,导致脂质蓄积和动脉粥样硬化[10]。IL-8与中性粒细胞上的IL-8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相互作用,通过酪氨酸激酶(Sr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促使中性粒细胞形成胞外陷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11]。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促进血中的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进而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2]。LCN2可以通过诱导炎性因子的生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是一种参与细胞外基质 (ECM)重构的蛋白。LCN2表达升高时,可与MMP-9形成MMP-9/LCN2复合物,使MMP持续激活[13]。研究表明醛固酮可以通过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和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途径上调人中性粒细胞MMP-9和MMP-9/LCN2的表达,且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MMP-9/LCN2复合物的释放[14]。LCN2活化的MMP-9可降解ECM,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迁移,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15]。持续活化的 MMP-9 能够增加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促使炎性反应级联放大[16]。

核因子κB(NF-κB)是心血管系统炎性反应、血栓形成的关键调节因子,LCN2基因的启动序列存在NF-κB的结合位点,两者结合后可导致LCN2的表达上调,而LCN2本身参与激活NF-κB通路,诱导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促炎性因子的表达[17]。Toll样受体4(TLR4)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上调LCN2的表达,促进炎性反应和纤维化,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8]。Eilenberg等[9]发现,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有斑块内出血或腔内血栓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LCN2表达的比例较高,但如果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90%或>90%,则两组间LCN2表达无显著差异。

2 LCN2与高血压

LCN2是心血管系统醛固酮/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主要靶点,在盐皮质激素受体依赖性高血压中起关键作用,MR 的活化可以促进血压升高、炎性反应和心肌纤维化[1]。

Tarjus等[19]对LCN2基因敲除小鼠进行4周的肾切除/醛固酮/盐刺激,发现LCN2参与T细胞向促炎性表型的激活和极化,进而促进炎性反应、纤维化和心肌肥大,引起小鼠血压升高,心脏及肾脏质量增加。免疫系统激活继而引起MR活化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敲除LCN2可以降低MR的表达,延缓高血压的进程[20]。

研究表明,血浆LCN2水平与血压呈正相关。Park等[21]对6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高血压组血浆LCN2水平高于血压正常组[(85.0±37.6)ng/mL对(43.8±13.1)ng/mL,P<0.05]。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LCN2水平高于血压正常者[64.21~118.29 μg/L(中位数81.71 μg/L)对56.01~94.44 μg/L(中位数75.41 μg/L),P<0.05][22]。Gharishvandi等[23]对 42 例高血压患者和 30 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发现前者LCN2水平明显高于后者,血浆 LCN2预测高血压所致慢性肾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和100%。Yuksel等[24]发现先兆子痫的孕妇血清 LCN2 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照组188 ng/mL,轻度338 ng/mL,重度398 ng/mL)。综上所述,LCN2参与高血压及其靶器官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临床上可作为判断高血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3 LCN2与心力衰竭

心肌细胞的变化与左心室重构导致的心力衰竭密切相关。心肌细胞肥大可导致小鼠体内LCN2水平明显升高,进一步导致心肌重构,引起心力衰竭[25]。Marques等[25]研究发现,LCN2基因敲除的心肌缺血小鼠心功能损伤较轻,受心肌缺血影响较小。心脏的自噬作用在心肌缺血期发挥保护作用,再灌注期自噬过度激活则有损伤作用。LCN2可以通过抑制缺血期心脏自噬的保护作用,促使缺血诱导的细胞死亡,导致心功能损伤[26]。

LCN2可以通过上调细胞内铁含量、增加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直接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引起心功能下降,诱发心力衰竭[27-28]。在心肌梗死大鼠中,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内LCN2表达上调,非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随梗死时间的延长,LCN2表达增加,提示LCN2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29-30]。因此,在心肌细胞凋亡、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和心脏功能障碍中,LCN2发挥了重要作用。

LCN2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同时与脑钠肽(BNP)等经典心力衰竭指标独立相关。血浆LCN2联合BNP 可作为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患者不良预后的早期标志物[3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LCN2、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显著升高,且LCN2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呈正相关[6]。Lábr等[32]对54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LCN2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显著升高,且当同时存在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心律失常)时,LCN2水平可能更高。综上所述,LCN2可考虑作为早期诊断心力衰竭和评估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4 LCN2与动脉瘤

动脉瘤是由血管壁退化引起的主动脉扩张,可分为中央动脉瘤(如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瘤等[33]。腹主动脉瘤较为常见,其最大的风险是动脉瘤破裂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据文献报道,腹主动脉瘤破裂发病率为(1~21)/10 万,总体死亡率高达81%,在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中,入院前死亡率为32%左右,在医院内尚未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达40%[34]。炎性反应、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外源性血管损伤等均可能导致动脉瘤的发生,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来证实。

弹性蛋白酶降解、外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动脉管壁损伤的重要特征,可促进腹主动脉瘤的形成[2]。MMP参与ECM的合成与降解、新生血管形成,LCN2参与MMP-9活性调节并阻止其失活,促使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7]。另外,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参与细胞应激反应,LCN2作为JNK的靶点,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表达上调,参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35]。LCN2表面存在NF-κB的结合位点,而NF-κB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及VSMC,当LCN2与NF-κB结合后可激活其下游信号,如TGF-β、MMP及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因子等,促进腹主动脉瘤的发生[34]。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在腹主动脉瘤发病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Tarín等[2]发现LCN2基因敲除小鼠发生主动脉瘤的机率低,其主动脉中PMN浸润数量减少,推测敲除LCN2基因或给予LCN2抗体可以通过减少主动脉PMN浸润,减缓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

研究发现,从腹主动脉瘤患者中分离出的中性粒细胞分泌的LCN2明显高于对照组(115 ng/mL对 94 ng/mL,P<0.05),且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浆LCN2水平也与其他血栓活性指标(如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相关[36]。Ramos-Mozo等[37]也观察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血浆LCN2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腹主动脉瘤直径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LCN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破裂的腹主动脉瘤升高更为明显(46 μg/mL对26 μg/mL,P<0.05)[38]。因此,LCN2有望作为动脉瘤的生物标志物。

猜你喜欢
性反应心肌细胞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肺功能与气道炎性反应特征
circPRKCI靶向miR-217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布托啡诺通过调控miR-665表达对脂多糖致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男人像灯泡 女人像熨斗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人造鳐鱼
女性的性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