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
(贵州开放大学 贵阳 550004)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及西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大行其道,毁约断供制裁不断发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与日俱增,科技创新正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因此,科技创新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2]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既是高校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更是高校展现对社会贡献的重要平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从当时至2050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的具体实践。
1.高校科技创新是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路径
“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3]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对高校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寄予厚望。科技创新有赖于相关的研发创新团队与平台运行,高校具有基础研究与科技开发的人才与信息优势,与行业、企业协同进行科技攻关,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产品与技术升级换代,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落到实处,体现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办学价值。
2.高校科技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在于人才培养。高校拥有积极从事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的团队与平台,以科技创新技术成果深化并持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团队成员亲授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形成浓厚的、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3.高校科技创新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为核心目标,以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显然,双一流的产出,以及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高校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在高校,有效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势必会促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已形成共识,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意识日愈增强。然而高校科技创新的成效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探究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的难点、堵点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加切实有效、针对性更强的破解措施,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人才匮乏与持续投入不够
高校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产出科技创新成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高校长期从事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科研,不少教师具有科技创新的潜力与素养。然而科技创新的潜力、素养转化为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时间、平台、资金、设施与场地等的持续投入。目前,除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众多科技创新人才外,其他高校因历史渊源与诸多现实条件影响,缺乏能够进行科技创新并且取得实质性成果转化成效的人才。尤其是急需各类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其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更为匮乏。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因平衡教学任务、教学资源需要的原因,对科技创新人才在时间、平台、资金、设施与场地等方面持续投入不够,使得科技创新成果与转化成效不明显。
2.制度支撑不足与体系相互约束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创新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成果绩效评价与使用制度、创新成果转化制度等系列配套激励制度,是保障成果产出的重要支撑。在高校,科技创新的配套激励制度更是推动高校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观,激励教职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而科研的催化剂。 目前,很多高校的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因企业对研发获利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考虑,来源于企业的投资一般比较少,因此保障科技创新的经费因为来源渠道有限而无法持续支撑。在“四唯”现象逐步遏制的环境下,将科技创新成果绩效评价纳入高校绩效评价制度与职称评聘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制度的时滞也影响科技创新进程。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度涉及对高校在创新成果研究过程中人、财、物耗费补偿以及成果定价、归属、转化相关奖励与约束条件种种,特别是由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研究成果作为国有资产进行成果转化,其相关制度规定急待进一步明确与规范。
3.创新协同无力与资源共享困难
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主体有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不同主体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过程的作用与目标不尽相同。由于缺乏发挥重要链接作用的媒介,因此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力不强。科技创新的需求源自市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把握市场科技创新需求缺乏系统的沟通平台、资源共享渠道,影响了科技创新的针对性与转化的目标性,进而影响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此外,即使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但由于相关税收、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及其匹配不到位,同样影响科技创新项目的进一步深化。
4.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与成效不佳
高校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人员中,不少人对纵向课题进行研究攻关取得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形成研究报告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较少人将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技术服务、产品升级改造,更多的研究成果止步于结题验收。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教师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瞄准市场开展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二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及交易平台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及其协同实施力度还待加强;三是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的衔接不到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中对横向课题的关注度不够高;四是企业主动与高校联合进行科技创新攻关的前瞻性不强,投入项目与金额不多。由此,高校创新成果的效能不佳,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4]。因此,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水平科技创新,知难而上,攻坚克难,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要求。
1.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并加大持续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成果与转化的关键,在于依托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水平,首先应从组建具有强烈的服务国家、地方经济战略意识和能力的市场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入手。为此,高校一是要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潜力;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不拘一格引进科技创新需要的核心人才,努力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二是要以学校优势学科为基础,开展以瞄准市场发展需求的联盟型组织建构。联盟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不仅要有高校优势学科带头人与从事科技创新的多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要有政府主管部门人员、科研院所及行业组织的领军人物与研究人员,更要有企业高管、研发与市场销售人员加入。三是要以联盟型团队组织内部的多元化、多层级、开放性、流动性,实现科技创新研究的跨学科、市场信息、项目研发遴选与决策的资源共享[5],保障科技创新项目对接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先天“优生率”。
其次,高校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薄弱的高校,要有长远发展眼光,厚植科技创新文化土壤,找准自身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位置,结合自身特色,注重特色科技研究项目的培育和研究团队的培养,在时间、平台、资金、设施与场地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产出效率最优化。
2.完善创新保障体制机制并提高适配度
科技创新的产出,需要包括政府、高校等多方对科技创新研究的持续政策支持与制度支撑。
对于政府科技管理机构、财政与税收管理机构而言,主要是积极推出包括契合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立项、持续有力的经费支持、项目成功转化的税收优惠等一揽子协同配套制度,保证校行企协同的科技创新得到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与精准支持,驱动科技创新引擎高效运转。
对于政府绩效管理、绩效考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而言,不断完善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绩效考评标准、奖励绩效发放标准与方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持股认定、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认定等等系列配套激励制度,是支撑成果持续产出的重要保障[6]。
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政府所推出的各项优惠、激励政策,将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有效融入到高校的科技创新管理中,并制定出适配度更高的管理机制。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合理设计并运行科技创新项目决策与支持机制、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团队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等。对捕捉到契合产业升级换代方向的、符合市场需求趋势的高科技创新项目,要给予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保障科技创新项目开发有效性;对已报批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要着眼于科技创新成果进度量化,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水平与质量;对已有的团队科技创新成果,要注重激励团队持续产出科技创新成果并应用于企业生产,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3.推动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资源共享体系的协同运行
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要有效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精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具有信息发布及时、指导沟通流畅、合作意愿强烈的,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参与的科技协同创新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上,政府部门发布国家与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的相关政策、资讯以及需要攻克的科技创新项目信息,企业发布需要攻克的创新技术难题信息,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信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布团队创新技术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相关信息,中介机构发布可提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的信息。在这个科技协同创新信息平台,集成了科技创新相关要素的供求信息,通过各主体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实现科技创新供求的全方位对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与转化率。
科技协同创新信息共享平台的纵深建设,需要从共享平台延伸服务机制的打造入手。一是由行业组织、企业、中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运用共享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技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的“主题直播”互动交流活动,向企业与中介机构展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让企业与中介机构深入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团队所擅长的研究领域与成果;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组织、企业、中介机构的直接接触,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准确了解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为企业研发与攻克技术难题提供针对性服务,有效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与价值,实现各主体科技协同创新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二是完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资金支持机制。通过政府设置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推动金融企业实施资金融通扶持、担保机制,完善鼓励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政策,使高校科技创新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保障高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成效叠加
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体现于运用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成果研究报告、专利技术以及不断产出的科技创新成果需要有保护到位、流动有序、定价合理、服务便捷的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市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顺畅转化实现应有的市场价值,避免被束之高阁。
政府要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市场建设与完善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各创新活动主体开展成果流通与交换,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协调多方利益,加强交易监管,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专业化的交易空间与完善的权益保障。
要激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市场最活跃主体的功能,通过交易市场的各主体交流与中介机构的卓有成效的牵线搭桥,使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成功买入,升级为搭建产学研深度协同的持续科技创新项目联盟运作的开始。与此同时,对科技创新研发项目风险所产生的保险服务创新体系拓展,使其成为与融资体系同样重要的市场服务模块,为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与高校主体提供风险防范的有力保障。
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中,积极吸纳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团队和青年教师,通过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与市场主体的交流,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学生的创新思维,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成效叠加。
加大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是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与资源优势的重要渠道。尽管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存在不少的难点问题,但是随着科技创新环境要素的完善与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高校教师服务科技创新意识的日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高校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作用将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