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画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2021-11-30 07:29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国画核心专业

黄 瑞

(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20世纪以来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构成了近百年文化艺术的最大背景与动力。中国画能否生存发展,与它自身的状况、条件分不开。这就不免要探究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即核心问题,数十年来,理论家、画家围绕这一问题以不同的角度与方法来探讨中国画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直接影响着中国画的教学,逐渐形成写生、临摹、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各院校在组织中国画教学时各有侧重和特色,但总体上多在这个框架下展开。师范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在课时相对缩小,课程因强调师范性而趋向广度的改革方向上,如何能保证学生的认知深度和艺术表达能力不削弱,给专业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根据高师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五个维度,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画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几十年来的中国画教学探讨,提出了中国画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概念:造型、笔墨支持下的表达。这三个要素有机互动,可以串联起中国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而艺术表达是教学指向的核心能力。

一、课时问题与课程设置

高师的中国画教学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要掌握中国画专业核心能力,一方面要适应当下时代的师资培养、考研升学、专业创作等个性化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对教学目标的再思考,从而采取应对策略,调整课程设置。

本科院校中国画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几个系列专业课,辅以造型基础、色彩基础、书法、篆刻等课程。与专业院校相比,高师专业课时量相对较少,如果课程设置面面俱到,每一门课就会因课时少而浅尝辄止,停留在技法表面而缺少深入体悟和研习。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还是回到初衷——围绕能力教学,那么就需要把课程归类合并,突出解决问题的重点。专业课教师要把握住核心能力培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课程中都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给学生多些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此外,要更加注重课程间的关联性,围绕师范生专业核心能力,持续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弥补课程间的“断裂”。同时关注当代,延展课堂教学的效果,保持一个开放的眼界以通向未见。

二、优化课程结构

造型基础、笔墨基础、创作,这三类专业课构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贯穿在各门课程中,为了集中解决问题,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造型基础课与写生、创作紧密相连,贯通始终。造型基础可以分为“物理”表现和“心理”表现两个维度。主客观相遇,不同的主体面对客观对象,将感受到的个性和特别之处转化为造型,自然也会因人而异,这种“异”后面有着艺术探索的可能性,在教学中要珍视、保护和引导。

在中国画教学中,笔墨基础的学习一般从传统的经典作品临摹入手,并将书法和篆刻纳入教学作为重要支持,交相辉映。传统留下的笔墨体系,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基因,通过临摹,以技近“道”。因此,透过技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师古人之“心”。中国画的笔墨所要表现的,不是表面的视觉,而是内在的画理,这种表现的过程是理解和感受的体现。中国画的写生,并非被动地描摹自然,而是通过写生联通“造化”与“心源”。从这个角度讲,写生可以通向感受与表达的协调,心像与视觉的协调,学习与创造的协调。传统中国画创作的心理过程与西洋画有所不同。在中国画体系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是意象造型,这也是中国画造型的规律。中国画重视的“理”,不是物理的“理”,而是画面的关系,即“画理”。画面不是止于眼睛所见的事物,观看“方式”的差异是艺术表达的开始。因之,有望在绘画中找到一条连接传统、当下、自然、自我的艺术路径。

中国画核心能力是教学总体的检阅,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课题。结合实际,着力优化教学结构和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在临摹、写生、创作、三类课程中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水墨构成课与艺术表达

一般说来,画面关系主要包括“结构”和“节奏”两大因素。所谓“结构”是指平面的经营布置,重推敲,偏理性,在画面中起支撑作用。节奏是在此基础上,创造画面诸要素的对立统一,重生发,偏感性,体现为画面的韵律美。教学中,基础课程包括以素描为主的造型训练和以经典临摹为主的笔墨训练。而对形式法则的研究和创造画面的抽象思考训练,则长时间处于边缘的状态。传统绘画理论在这个问题上多是靠体悟,少有细致深入的分析,西方现代艺术重视构成,画面可以科学分析。尽管东西方造型观念和艺术主张各不相同,都十分注意画面的构成美,从这一点上是相通的,而西方现代艺术和理论在画面构成上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卢沉先生早在1987年开的水墨构成课,就是要打破单一定向模拟自然的造型意识,加强创造意识。用形式分析这把解剖刀,重新认识我们的艺术传统,融合中西,丰富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如果我们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研究自然,训练具象造型能力,一方面研究形式法则,训练抽象的造型能力,两条腿同样健壮,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竞走速度。”自此开启了中国画教学的又一扇门,虽一度遭到困难和非议,但其理念所引起的讨论和反响影响至今,并被很多院校引入专业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延展,产生新的成果。水墨构成课的设置,是把技术层面的门槛降到最低限度,而突出艺术创造思维的迸发,并从多种角度训练达到深入认识。这门课把隐藏在古代画论中的玄妙画理变得朴素亲切,把需要漫长的笔墨修养或高深的悟性才能达到的认识,在有限的教学实间内即可通过训练来理解,这给学习者带来了可操作的路径,找回了信心。把借鉴水墨构成课的内涵运用于高师中国画核心能力培养的各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艺术认知和表达的完整体验。通过水墨构成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探索形式规律的过程中找到个性品位,在训练中提高学生记忆、默写、组织画面的能力。学生可以创作出一幅或一组较完整的作品来“破译心灵的密码”,降低技术的门槛,使感受和想法更直接的体现。经历了水墨构成的体验之后,学生再回到画面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会将获得的认知融入临摹、写生、创作等课程,创造思维贯穿绘画活动的始终,以支持高质量的表达。让学生在基础训练课上有感悟、有认识、有选择的空间、这对中国画课程核心能力——艺术表达的培养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绘画语言表达,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核心要求,应该把表达意识贯穿到其他课程之中。启发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基础,发挥想象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推进艺术语言的演进,帮助学生实现用现有的技法进行表达,并在绘画中以表达带动技法演进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把基础扩展化,提高学生对临摹、写生的认知,避免片面地理解技法。从表达的角度更深入地解读传统,切入当代,使每个学生的艺术认知和艺术表达能力都得到发展。

立足于深入研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写生与临摹、中与西之间的体悟,才有可能将看似矛盾的东西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艺术实践上拓展。深入中西绘画两大系统、体悟、扬弃,应是中国画“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在现时代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策略。使笔墨语言在具体的作品中实现价值,这是真实表达主体感受和思想的目标。

四、师生角色定位

目标清晰才能有的放矢,优化教学。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是组织教学的两大理论基础。授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和对课程内涵的深刻领悟,还要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其教育背景和学习诉求,善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获得精神和知识的双重提升。发挥教学的平台和资源作用,拓宽学生视野、知识结构,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协调发展。

与可量化的显性成果相比,我们更加看中隐性成果。艺术的品质有标准,但艺术的表达没有标准答案。教学所能提供的内容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一个学生未来要面对无限的动态变化的局面。作为中国画教学,不应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包括:拓展已有知识结构吸纳新资源的能力;资料的搜集检索和组织梳理能力;将体悟纳入整体表达的能力;在美术史和艺术现象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到艺术实践的行动能力等等。兴趣与信念是支持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创造的冲动才能突破认知的边界,这是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替代不了的。这些通过专业学习而得到锻炼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自主学习和工作中受益终生,而这些是不可量化的,也是检验教学得失的长期指标。故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使隐性成果与显性成果形成互动生长,这是教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根本所在。

五、结语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画教学需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理念建构学习的共同体。授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课程内涵的深刻领悟,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诉求。以学生为中心,善于激发其学习兴趣,由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入对中国画创作的探究中,进而获得精神和知识的双重提升。发挥教学的平台和资源作用,拓宽学生视野、知识结构。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画核心专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远方》中国画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