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夏娜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课堂。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主动阅读,成为“悦读”活动。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探究
结合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和小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特点,我认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真正有兴趣去阅读的时候,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最合适的培养时期。带着兴趣去阅读就可以变枯燥无味的强迫性阅读为“悦读”。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心情开朗,记忆力较强,思维清晰,开展阅读活动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我们认为鼓励学生去阅读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有很多未知,学生对未知世界有很强的探索欲,求知若渴,教师和家长就要有意识的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地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贯彻课程标准“探究性阅读”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索未知,在探索中体会到阅读的趣味性。
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认知辨别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模仿长辈的社会行为。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不仅注重言传,还要身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模范作用,产生强大的行为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校和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社会的環境也能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应该开放阅览室,在教室外走廊上悬挂名言名句。为了把教室内外都布置成书的世界,在教室内为每一个学生开设小书柜,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里,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资源。
二、利用课堂教学提高阅读方法与技巧
我们知道不同的阅读文体,作者在行文过程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目的不同,阅读主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的阅读策略也必然不同,会随着作者的行文采取合适的策略。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据这一目标,教材的文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说明性文体,阅读这类文体的策略是要抓住说明的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分析说明事物的特点,进而掌握作者在文本中需要说明的事物。二是叙事性文体,阅读这类文体的策略是要了解事件的梗概,及其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活动的场景和主要人物的关键性行为,从而读懂作者所叙述的故事,体会文本表达思想情感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节。三是诗歌散文等抒情性文本,阅读这类文体的策略是要注意通过对文本核心词汇的理解,在想象中再现作者描述的情境,以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理解,达到阅读的目的。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既要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还要学习语言的形式。文本表达顺序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维活动的外在流露,弄清了外在的表达顺序,才能进一步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维活动和思想情感。对文中标点符号能否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对句子、段落直至整个篇章的理解;在行文中需要特别注意特殊的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等的用法,体会作者使用这些标点符号时透漏出的感情色彩。节奏是语言的表达上所显示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种种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正确、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出诗文的声调、节奏是把握整个诗歌内容和感情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的采用阅读方式
课程标准中有“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学生需要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具体包括一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精读,就是精致深入的阅读,需要精读的文本当然都是经典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二是泛读,就是一般性的阅读,只要知道作者的所表达的文字以及简单的表达方式等等。泛读没有精读那样的精细,也没有略读那样有较强的目的性,是提升阅读量对的最关键的环节。三是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在需要快速寻找阅读材料中有用信息时是很有效的。此外,还有默读、朗读、背诵的阅读方法,朗读和背诵是在精读的基础上选取文本进行的,默读主要是泛读和略读时所采取的阅读方式。教师需要根须不同阅读材料的性质结合精读、泛读、略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强制,也不需要意志控制,就能自觉地去进行阅读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完成阅读内容,达成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1.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表现在阅读时能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文本上,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2.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熟读精思”、“学起于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我国传统读书法的精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
3.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没有讲授课文之前,首先学习课文。一篇课文,如果学生一遍也没有读过,立即进入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学生肯定是学不好的。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学生经验与文本内容进行碰撞才能产生理解的思想火花。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对于及时转变成新型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多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荣光.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探析[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李金焕.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1):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