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羽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中指向阅读的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向习作的是“尝试续编故事”,这是课标中“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要求的具体体现。本单元教学设计以此为依据,通过“学习”“练习”“运用”“创编”的整体设计,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达成课标相关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本課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预测策略单元中的定位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预测,感受预测带来的乐趣。作为教学预测策略的起始课,本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节推动预测。本课是一篇童话,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这一特点为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展开预测提供了可依据的线索。
2.旁批示范预测。本课首次使用旁批的形式,以真实的阅读心理所做的预测为范例,提示学生可以在什么地方、依据什么来预测。旁批的设计如同一个隐形的学习伙伴,起到示范引领、辅助提示、拓展思维的作用。
3.分页助力预测。为了引发学生预测本课进行了特别的设计,两次分页都在故事转折处。这样促成学生在阅读中停顿,停下来进行猜想。
4.课后小结预测。课后题和“泡泡语”围绕预测展开。第一题唤醒预测的意识,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第二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预测的依据,以及由一定的依据推导出相应预测的思维过程。下方的“泡泡语”则对本课预测学习的重点进行了小结,提示预测的线索有题目、插图、内容等,强调预测时要有依据。同时,也强调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不一样。
【学情分析】
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尤其题目、插图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对故事的猜测。但这种在阅读中悄然发生的好奇心并没有被学生觉知,也没有对阅读理解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一学段的学习积累、阅读经验使学生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学生阅读本文、理解内容并没有难度。但提前预习的阅读习惯、课上流畅的阅读也给预测学习带来弊端。学生习惯性地一口气把故事读完,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知道故事内容。这样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给预测带来麻烦,因为没有停下来思考就没有预测。
第二学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够具备比较明确的思维目的性,思维过程也开始有序、完整。这都为学生顺着故事情节预测,做有依据的预测提供了准备。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就词句进行点状预测,或就一个场景进行发散式的预测。让学生学会突破思维的“线段”和“点状”,学会连续性的线性思维和多元化的网状思维。
【教学目标】
1.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2.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中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预测。
3.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
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中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预测。
【教学难点】
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预测——读题目,猜故事
1.出示题目,进行猜测。
(1)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同学进行猜测。
(2)读过的同学进行回忆,说出当初的猜测。
2.小结:我们没读故事,只看了题目, (板书:题目)就猜到故事可能会这样,可能会那样。像你们这样,用自己知道的去猜故事里还没发生的,就叫预测。(板书:预测)
3.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故
事,一边用笔在做预测的地方画“Δ”。
【设计意图:通过读题目预测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预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有了预测体验之后,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叫预测,便于学生理解。对于初次学习预测的学生来说,应以鼓励为主,放手实践最为重要。教师给出一些辅助预测的小方法——边预测边做记号。“做预测记号”能帮助学生改变一读到底、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也便于学生回顾,为阅读后的交流分享提供经验。】
二、第二次预测——品插图,寻线索
1.读第3自然段,展示学生的预测位置。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在哪里做出了预测。
2.你们读到这里都猜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自己预测到什么,为什么这样预测。
预设:
①看图预测到那个声音是小猫发出的。(插图中有小猫)
②观察插图中老屋的神态,预测老屋会答应。
③联系上文,预测老屋孤独,现在有人来,他会高兴。
(2)小结:插图里有很多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以后阅读时要留心插图。(板书:插图)
3.关注插图预测。
(1)引导学生看课文旁批。书上有个阅读伙伴,他看到课文的插图预测到了什么?
(2)引导对比旁批中的预测。对照插图说一说观察到的内容。
小结:观察插图的关注点不同,所做出的预测也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初次尝试预测,自身的体验非常重要。在课堂中营造自由宽松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中分享自己的预测,展开思维碰撞,此后再展示“学习伙伴”的预测,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三、第三次预测——读情节,找依据
1.交流预测内容。
(1)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
(2)读到这里,你做出了哪些预测,你为什么这样预测?
预设:
①老屋很慈祥,很善良,他答应母鸡的请求。
②老屋很高兴又有人来求助。
③老屋不耐烦了。
2.引入旁批,联系生活预测。
指名读旁批内容,说一说他为什么会这样预测。
(预设:他猜到老屋可能不耐烦了。因为别人一次一次地来,总被打扰就会不耐烦。)
3.小结预测方法。
我们做预测时可以联系生活经验,也可以联系题目、内容、插图等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采用“聊预测”的方式展开。在交流分享中学生要说清“为什么这样预测,怎么想的”,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彼此之间不但能够比较出预测的异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交流预测时产生的思考。学生交流预测的依据,改变了学生以往的点状思维,推动了学生联系起来看问题。题、文、图、生活经验不再是独立出现,而是联系起来融入学生新的思考。因此,学生交流的是预测,发展的是思维。】
四、第四次预测——编故事,拓思路
1.做出预测,说明依据。
(1)你在这里预测到什么了?(预设:又有动物来)
(2)集体交流,说出依据。
(预设:每次说这句话都有动物来;题目说老屋总也不倒,就一定会有动物来;老屋还会继续帮助遇到困难的人;等等。)
2.品读语言,预测情节。
(1)预测谁会来,它又会遇到什么困难,求老屋什么呢?小组合作说一说。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①说清楚遇到什么困难。
②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预测?说依据。
③如果你是这个小动物,你怎么跟老屋说呢?
(仿照前几次小动物求老屋的语言“等等,老屋……” 预测故事的具体细节。)
(3)你觉得谁的预测有道理?围绕预测是否有依据进行互相评价。
3.对比原文,发现线索。
(1)出示原文,学生自读。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外面有凶恶的猎人,想拿我的皮围在他的脖子上,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冬眠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屋顶的灰哗啦啦往下掉:“哦,哦,是熊宝宝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
墙角的小草发芽时,熊宝宝摇摇晃晃爬出来:“谢谢老屋!”
老屋说:“再见!好了,这下我该倒了!”
(2)讨论:喜欢作者的故事还是同学的預测?说一说为什么。
①指名交流,说出理由。
②回顾课文发现规律,小动物来求助的时间越来越长:小猫一夜,母鸡二十几天,熊宝宝一个冬天。
4.小结,理解预测。
预测的内容与原文是否一样不重要,关键要看预测的依据是否合情合理。预测一定要关注故事的内容和作者在故事中埋藏的线索。
【设计意图:预测课文中没有出现的部分情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进一步体验预测的乐趣与智慧。这样的创编不但帮助学生练习预测,而且通过预测还能推动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既激活了已有的知识背景,联系生活经验,调动知识储备,又对课文主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通过交流预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课文的积极探究,与原作相符的情节、人物语言的特点、求助时间的线索等都内化为学生思考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做出预测的依据。】
五、第五次预测——议结尾,悟情感
1.了解文中结尾。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老屋总也没倒是因为——
(指名朗读结尾)
2.交流预测结尾。
(1)你猜过老屋总也倒不了的结尾吗,怎么想的?(集体交流)
预设:
①一直有小动物来求助。
② 动物们不让它倒,把它加固了。
③老屋不再孤独,一直高兴地站着。
……
(2)交流感受:帮助别人是快乐的,被人需要是幸福的。
老屋与小动物互相关爱创造了这个美妙的故事。
【设计意图:预测故事结尾,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故事传递的主旨。预测结尾有多种可能,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升华了情感。通过预测引导学生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谈收获,明预测
1.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想在哪里让他们猜一猜?为什么?
预设:
①题目、插图处停一停,让爸爸妈妈预测。
②在反复出现的句子处猜测。
同学们不但会自己猜,还会让别人猜。
2.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①会预测,预测可以增加阅读的乐趣。
②预测要有依据。(依据生活经验、题目、插图、内容、线索……)
③读懂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懂得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
3.课文拓展,形成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了“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就可以边读边预测,让阅读更快乐。
【设计意图:在小结方法的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方法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了学生迁移运用的乐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梳理本课所得,把学到的预测方法运用到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中。由课内到课外,促使预测成为一种习惯,走进学生的阅读生活,真正作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