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娜,周文博
漳州市中医院脾胃科,福建漳州 363000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病机可从伏毒学说进行探讨[1]。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压力增加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大肠息肉源于结肠、直肠粘膜,突出于官腔,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2],引起临床广泛重视。因此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在临床上得到推广[3]。虽然安全有效,但通过内镜治疗切除大肠息肉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如肠道出血、穿孔、感染等[4]。其中最常见且影响患者生活的为肠道出血。同时术后出现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也困扰着患者,如腹痛、腹胀、便秘等。如何减少术中创面引起的并发症,成为临床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康复新液有迅速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改善愈合质量等优点,使其在胃肠道疾病中应用广泛[5]。该研究在2018 年7 月—2020 年6 月期间对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75例住院就诊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术中局部喷洒康复新液于创面上,可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出血时间,改善创面愈合的质量,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就诊患者75例,其中研究组38 例,对照组37 例。研究经漳州市中医院伦理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电子结肠镜下诊断标准严格依据 《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6]进行内镜下诊断。
纳入标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大肠息肉总个数≤4 个,最大直径≤1.0 cm,年龄18~65 周岁,性别不限;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该课题患者。研究项目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备案。
排除标准:①有凝血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亦或是一周内曾服用过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②患有遗传性或难以治愈的肠道息肉疾病患者。③无法完成肠镜检查患者。④已经癌变或者可能癌变者。⑤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者。⑥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⑦不听从医嘱,对治疗不配合者。
1.4.1 术前肠道准备 术前2 d 需进食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当日禁食。手术当日上午8:00 服用促排剂,促排剂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国药准字 H20030828)137.15 g 与2 000 mL 温开水溶合,嘱咐患者在2 h 内喝完促排剂。10:00 后禁止饮水。患者排便要求以清水样为准,以保证肠镜视野清晰。
1.4.2 肠镜下息肉电切电凝术 ①对照组手术方法:肠镜缓慢进镜,到达回盲部。一边退镜的同时寻找息肉的具体位置。判断息肉是否有蒂,使用混合电流,若为有蒂息肉则同圈套器套扎息肉底部,调整功率指数至3.5,通电数秒后将息肉切下。若为宽蒂亦或是无蒂、横径>5 mm 的息肉,先将1:10 000 肾上腺素液(国药准字H42021700)注射于息肉基底黏膜下,待息肉出现抬举征阳性时,再将圈套器套扎至底部行高频电切除,若创面较大或明显出血的患者可用金属钛夹夹闭创面以起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②研究组手术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创面喷洒50~100 mL 康复新液(国药准字Z15020805),观察创面无明显渗血10 s 后并退镜。
1.4.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给予补液等处理。嘱咐患者6 h 后方能进食,需卧床休息24 h,同时避免剧烈的运动。6 h 后可给予流质饮食,术后2 周应注意清淡饮食,食物应选择容易消化且渣少易排出的为主。
①观察患者术后首次及术后1 周大便隐血情况。
②对患者术后1 周自主症状进行评价,包括腹痛、腹胀、大便习性改变等多方面,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评分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00%。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痊愈:证候基本消失≥95%;显效:证候改善>75%;有效:证候改善≥50%;无效:证候改善<5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③术后1 月复查胃肠镜,判定结肠镜下息肉切除后肠道粘膜修复愈合情况,其分级标准:0 级:创面已完全恢复为正常肠道黏膜组织;Ⅰ级:肠道息肉手术创面可见黏膜充血,模糊的血管网纹;Ⅱ级:肠道创面见粘膜红肿和接触性出血;Ⅲ级:创面仍有肠道粘膜自发性出血;Ⅳ级:创面上可见溃疡形成,大小不等。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首次大便隐血比较,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研究组大便隐血阳性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大便隐血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两组结术后1 月肠道黏膜修复情况比较,研究组肠道黏膜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1 月肠道黏膜修复情况比较[n(%)]
祖国医学认为大肠息肉应归属于“肠蕈”“便秘”“息肉痔”等范畴。认为发病与气、虚、痰、瘀等有关,传统中医治疗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但在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创面的愈合等情况,却具有一定的优势。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穿孔等风险,其中出血最为常见,同时还可引起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大肠息肉电镜下切除术后,创面周围组织会出现出血、炎症及水肿,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从中医学角度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局部应加强通利血脉,促进创口愈合,同时应消肿解毒,减少创口感染。康复新液是目前肠胃科中应用广泛药物[9-10],采用纯天然昆虫药材美洲大蠊精制而成,是一种纯中药制剂。中医认为美洲大蠊性味咸寒,具有养阴生津、通利血脉功效,又可破瘀消积、消肿解毒。康复新液的作用与其药理相关[11-13]。康复新液可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进而缩短修复创面的时间,这可能与康复新液的主要有效成分WHF 有关;同时研究表明康复新液中的另一重要成分“粘糖氨酸”可调节免疫机能、抗氧化等作用。同时又有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局部抗损伤的能力,迅速消除黏膜炎症水肿的作用[14-16]。
该研究通过在肠镜切除息肉术中直接喷洒康复新液,结果发现,术后1 周,研究组大便隐血阳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康复新液迅速的修复创面进而减少结肠息肉术后出血。同等相关报道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与康复新液促进手术创面修复,缩短其修复时间,提高创面修复质量,以消除炎性水肿、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减少息肉切除创伤对大肠的影响有关。李恒[17]相关报道指出,康复新液对大肠息肉术后患者肠道黏膜修复愈合效果显著,0 级、Ⅰ级达到93.95%。该研究术后1 个月肠镜复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创面恢复结果:0 级、Ⅰ级达到94.74%,而对照组0 级、Ⅰ级只有64.86%,研究组创面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上述李恒等报道结果一致。汪雪琦等[18]研究显示,康复新液对胃肠息肉术后患者复查内镜结果,治愈132 例(88%),有效16 例(10.67%),总有效率为98.6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80.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治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7.37%,均高于对照组。该研究治愈率低于上述汪雪琦等报道,但总有效率具有一致性。结果提示,康复新液对大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在康复新液有效成分作用于息肉切除创口上,促进创口局部血流加快,提高肉芽生长速度,激活创面的免疫活性细胞,消除局部的炎症和水肿,减少创面修复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电子肠镜切除大肠息肉的过程中喷洒康复新液可显著减少术后出血,对于大肠息肉切除后的创面修复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