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清,宋晓晴,郑密云,林峰,许晓媛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眼科,福建莆田 351100
超声乳化摘除术中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是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一线方法,仅需微小切口即可快速高效地完成乳化晶状体核,具有愈合快、切口小、手术源性散光小、前房稳定并能减少术后眼内炎发生率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超声乳化摘除术用于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但是硬核白内障手术仍然非常具有技术挑战性。白内障是老年常见致盲眼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根据Emery 分级法,硬核白内障通常指的是核硬度为Ⅳ~Ⅴ级的老年白内障[1]。如今对于白内障患者及主刀医生来说,手术的目标不仅仅复明,而是早期安全有效地提升视觉质量。而手术中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及组织的损伤是术后维持角膜透明的关键点之一[2],术中保护后囊膜完整对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超声乳化已成为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对于术式选择观点不一,如何降低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是眼科医生考虑的重点问题。该研究分析人工晶体垫板技术在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情况,即对角膜内皮及后囊膜的保护作用,以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该院收治的100 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治疗硬核白内障提供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100 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开展研究,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 例)与研究组(50 例)。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纳入标准:符合硬核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核硬度为Ⅳ~Ⅴ级(包括Ⅳ级)的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资料完整,能够正常语言交流及填写问卷,便于长期追踪随访;年龄>60 岁;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病变者;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凝血指标异常者;配合度差,中途退出研究者。
手术前完成全身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功能、凝血全套、心电图、胸部CT 等,以排除全身手术禁忌,还需进行眼部检查如:眼部A/B 超、IOL-master、角膜内皮计数、视力、眼压、黄斑区OCT 等,剔除有眼部手术的患者。所有手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使用Infiniti 超声乳化仪和OPMI Lumera T 显微镜,具体操作:应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批准文号H20 160133;规格15 mL:75 mg,1~2 滴/min,2~3 次)行表面麻醉,在角巩缘11:00、2:00 作主、侧切口,必要时前囊膜台盼兰染色,将黏弹剂注入前房,环形连续撕囊,囊膜与皮质水分离,在前房中置入超声乳化头,向核中央深入超乳头足够深,固定晶状体核,实施拦截劈核。
研究组:在超声乳化吸除一半核之后,在剩下一半核下注入黏弹剂,扩大囊袋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再将剩余晶体核块超声乳化去除;对照组:超声乳化全部核块后,往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体。
最后,吸净残留皮质、囊袋和前房中的黏弹剂,水密透明角膜切口。术毕给予典必殊眼膏包眼,术后第1天予典必殊滴眼液和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
对比术后1 d、7 d、1 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值(CCTc)、角膜内皮计数变化值(ECCc)等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术中后囊膜破裂、虹膜损伤等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水肿、色素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中AECP、CDE、UST 能量应用情况。其中,角膜内皮细胞数由角膜内皮细胞计(SW-7000型)测量,角膜厚度的测量采用前段光学相关断层扫描(Cirrus HD-OCT 4000 型)。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1 d,研究组患者BCVA、CCT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 个月,两组的CCTc、BCVA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两组的ECC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临床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相对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AECP、CDE、UST 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中能量应用情况对比()
表4 两组患者术中能量应用情况对比()
目前硬核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公认的有两大类,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技术相对简单,学习曲线短,但手术损伤可能造成血-房水屏障紊乱,血管通透性增加,术后易出现纤维膜性渗出和虹膜粘连[3],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医生的要求较高,学习曲线较长,因切口较ECCE 缩小,所以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术后视力恢复快。随着时代变迁,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日益成熟,手术设备及人工晶体工艺不断更新换代,超声乳化手术成为治疗白内障主流手段[4]。而在硬核白内障手术中,安全有效的超声乳化技术疗效不佳,主要原因有患者本身的原因,如晶状体核硬且大,这类患者囊膜弹性相对差,悬韧带韧度欠佳,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普遍较少,后囊膜下皮质较少,囊袋极易塌陷[5]。再加上术中眼内操作多,如机械性损伤、湍流冲击、晶状体碎核快碰撞等,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后囊膜容易受损,致使术中后囊膜发生破裂、悬韧带撕裂、玻璃体脱出、虹膜损伤甚至核坠入玻璃体腔等严重并发症,还可造成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6-7]。
此次研究是在传统的超声乳化手术中进行步骤的调整和创新,它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观念上的“循序渐进”不同,并非将全部晶体核块超声乳化干净再植入人工晶体,而是在残留核的时候先行植入人工晶体,再超声乳化剩余晶体核块直至完全清除[8]。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超声乳化治疗相比,联合人工晶状体垫板技术的患者术后1 d,患者CCTc(74.26±23.56)μm 降低明显,BCVA(0.15±0.05)提高明显,术后7 d,患者ECCc(221.23±72.03)mm2降低明显,术后1 个月,ECCc 降低明显。另外,该研究显示联合人工晶体垫板技术时,超声乳化所需能量降低明显。赵学章等[9]及梁坤等[10]有过类似的研究,其中梁坤等研究中超声乳化过程中应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对硬核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术后1 d,CCTc 为(74.5±23.6)μm,BCVA(0.10±0.05),术后7 d,ECCc(211.5±72.9)mm2,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的结论是超声乳化过程中应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对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有明显优势,术中手术操作简单,能减少超声乳化时的超声能量和时间,这与该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分析原因:超声乳化术超声能量、时间能改变眼表形态、角膜形态,得到合理控制后可降低对黏蛋白黏附、泪膜稳定的影响[11-13]。此外应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可增加前房深度进行囊袋内超乳,从而远离角膜,大大减少了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机会,人工晶体先植入后更可靠地保护了后囊,为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早期安全有效的恢复视觉功能。Xia Hua 等[14]对12 例硬核白内障采用此技术,观察到在剩余部分核块和全部核块时先行植入人工晶体,在随后的超核中均能起到保护后囊膜的作用,特别是在某些病例中,如不能确定厚度的硬核,基于这个前提,研究接下来将进行大样本的此类研究。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比组少(P<0.05),提示在硬核白内障中,超声乳化时应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安全性尚可,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宋绪华等[15]与唐垚等[16]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认为超声乳化时应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17-18]。
综上所述,在硬核白内障中,超声乳化时应用人工晶体垫板技术,与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相比,手术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