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洁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 昆明 650000)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2008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卒中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征,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1]。颅脑CT平扫及常规核磁共振是诊断脑梗死的主要检查手段,但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 h)的诊断仍有缺陷,发病6h内是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重要时间窗[2],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于发病4~6 h的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尽早定位脑梗死,快速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及时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挽救缺血坏死的脑细胞,尤其是对于发病时间不明确的患者,确定是否进行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以往脑血管疾病主要依靠CTA和DSA等检查,但需对比剂,且为有创操作,磁共振颅脑MRA成像作为一种无辐射,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可重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应用及认可,MRA能快速发现供血动脉闭塞的部位或狭窄程度,对早期诊断及时溶栓或神经介入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对病因分型,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从而制定正确的二级预防方案,减少复发率。本次研究通过回顾1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常规MRI(包括T2WI、T1WI、T2FLAIR)联合DWI,MRA的检查结果,探讨常规MRI联合DWI,MRA扫描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及指导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病因分型和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导价值。
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男性62例,女性50例,年龄在45~85岁,平均年龄58.5岁,按照发病时间分类,分为超急性期(<6 h)28例,急性期(3~6 d)66例,亚急性期(6~10 d)18例,前循环梗死80例,后循环梗死32例,临床表现为失语,言语含糊,偏侧肢体活动不灵,头晕,头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同时有相应的定位体征,其中昏迷病人10例,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颈动脉斑块等病史,其中有部分患者有吸烟、饮酒史,全部患者均完成颅脑CT检查,排除颅脑出血和脑肿瘤。
均接受螺旋CT(西门子128排螺旋 CT)平扫筛查,排除脑出血者和脑肿瘤,再采用MRI(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 HDXT磁共振成像系统)快速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T2FLAIR、DWI及MRA。
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值下降,而此时常规扫描序列T2WI、T1WI信号正常,可出现脑沟消失,脑回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急性期,在DWI高信号,梗死区呈等T1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随着病程延长,DWI信号开始降低,大约1~2周T2WI信号强于DWI信号,所以DWI可以用于诊断超早期脑梗死,也可以区别新旧梗死病灶。MRA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评估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对比剂,容易推广等优势,可以发现颅内外大血管及其分支的病变,也可以发现脑血管异常,利用流空效应可发现动静脉畸形,可以发现中等大小以上的动脉瘤,MRA联合MRI常规扫描序列可以准确诊断动脉夹层。MRA可显示脑动脉硬化,表现为血管走行僵直、粗细不均,分支减少,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伴有血管闭塞,闭塞的血管及其远端分支不显影,可见近端血管残端。而且3D-TOFMRA操作简便,不使用对比剂,可作为脑动脉狭窄筛选诊断的重要手段[3]。
112例患者中,其中前循环梗死80例,后循环梗死32例,病灶大小及范围不等,2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DWI上均可显示梗死相应血管供血区脑实质呈高信号,ADC值下降,常规核磁上T2WI、T1WI、T2FLAIR表现阴性,未显示病灶,伴有脑沟消失,脑回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66例急性期脑梗死,DWI上均显示梗死相应血管供血区脑实质呈高信号,ADC值下降,T1WI低信号,T2WI及T2FLAIR呈高信号。1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D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病灶范围差别不大。在MRA中,28例正常,68例为脑血管主干及分支狭窄、闭塞和硬化,5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5例为动脉瘤,4例为脑动脉夹层,2例为动静脉畸形。结合患者病史,常规扫描序列和DWI,MRA成像,按照TOST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9例,心源性栓塞12例,小动脉闭塞型45例,其他原因型16例:5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5例为动脉瘤,4例为脑动脉夹层,2例为动静脉畸形。根据病因分型为患者提供早期溶栓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且准确制定个性化二级预防方案。
常规核磁检查在脑梗死诊断中较CT有更高的敏感性,但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6 h)无法显示病灶大小及程度,联合DWI成像技术,可根据DWI高信号的分布、大小和形态,可以推测部分梗死的责任血管和病因,能够及时发现常规扫描序列无法显示的梗死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脑缺血早期血管闭塞,机体大脑细胞缺氧,脑细胞中酶活性降低导致K+,NA+,CL+及ATP酶等离子泵衰竭,细胞外液中的钠、钙和水流入细胞内,形成细胞毒性水肿,弥散功能下降[4],DWI是观察微观水分子流动扩散现象的MRI成像方法,其界定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是患者脑组织血流储备、代谢储备及缺血耐受等的综合体现,DWI成像高信号区域是缺血的脑组织处于细胞毒性水肿阶段,T2WI上显示高信号是脑组织出现明显血管源性水肿和血脑屏障的破坏[5]。故DWI呈略高信号,而T2WI无明显高信号改变,提示存在可以挽救的缺血半暗带,对于发病时间窗不明确的患者,更客观地从组织窗界定是否存在可以挽救的缺血半暗带,是否可以静脉溶栓治疗,从而个体化静脉溶栓。在本次研究中发现2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DWI上均可显示高信号,ADC呈低信号,T2WI上均未显示异常,与上述结论吻合,故常规核磁成像联合DWI成像,可以及时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并根据DWI与T2WI成像的不匹配,从组织窗界定是否可以进行静脉溶栓,同时根据DWI高信号的分布,大小,推测部分梗死的责任血管和病因,以及预后判断,对是否血管内治疗发挥关键作用,从而减少卒中致死率及致残率。
MRA是基于流动血液与周围相对静止组织的MR信号之间存在差异而获得图像对比的一种技术,目前有时间飞跃法和相位对比法两种成像方法[6]。3D-TOFMRA操作简便,不使用对比剂,可作为脑动脉狭窄筛选诊断的重要手段,及时发现颅内及颅外大血管及分支的状态,可以显示Willis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有无狭窄及闭塞,以及缺血区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可发现动静脉畸形,可以发现中等大小以上的动脉瘤,MRA联合MRI可以准确诊断动脉夹层,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血管评估的方法,及时快速,不需要对比剂。从而对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提高病因分型的准确性,进行正确的卒中二级预防治疗。
总之,DWI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MRA显示颅内外大血管及分支的病变,判断供血动脉的硬化、狭窄或闭塞,及时发现有无血管畸形,动脉瘤,动脉夹层等病变。常规核磁成像联合DWI,MRA成像为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静脉溶栓,神经介入,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同时提高病因分型的准确性,从而进行正确的卒中二级预防治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