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临沂市兰山区妇幼保健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腮腺恶性肿瘤一般发生于腮腺管上皮细胞、腮腺腺体,通常可分为腺样囊性癌、腮腺腺癌、黏液表皮样癌等。在患者患病后,主要表现为腮腺处肿块增大,同时存在疼痛、麻木、面部瘫痪、吞咽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生活产生不良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腮腺恶性肿瘤进行诊断时,普遍选择常规超声诊断,但其在对肿块性质确定时存在局限性,而在应用超声造影后能够对肿瘤血流状况进行更全面的观察,效果显著[2]。本文就二种诊断方式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20年10月接诊的6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确诊为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包括男性、女性各31例、29例,年龄介于30~77岁,平均(53.54±1.45)岁。肿块垂直径1.11~5.03 cm,平均(3.07±0.45)cm;最大径1.10~5.20 cm,平均(3.21±0.48)cm。
给予所有患者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选择迈瑞公司超声诊断仪,型号为Resona 7,选择探头型号为L11-3,设置探头频率为4 Hz~15 Hz;选择SonoVue超声造影剂。协助患者行平卧位后,将脖子后仰,将其脸颊部进行暴露,首先采用常规超声对其脸颊部进行检查,检查肿块大小、数量,同时选择体积最大肿块,对其所处位置、形态、回声等图像信息进行记录。选择正常腮腺切面,该切面需完全展示肿块特征及四周组织;随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将探头固定后,指导患者均匀呼吸,于患者手肘中间静脉处,注射2.4 mL造影剂、5 mL氯化钠溶液,在输注同时打开计时器进行图像储存,观察图像约2 min,将造影图像进行保存。
由专业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肿块边界、回声、血流分级、淋巴结是否重大。血流分级判断标准:0级:肿瘤中不存在血流信号;I级:存在少量血流信号,2个以下点状肿瘤血管;Ⅱ级:存在中量血流信号,可见4个以下点状血管;Ⅲ级:血流丰富,点状血管超过5个。
超声造影图像主要可从5个方面进行判断:增强程度(均匀、完全、不均匀增强)、增强方式(向心性、非向心性)、增强强度(高增强、低增强)、增强环(有、无)、增强肿块边界(清晰、不清晰)、增强后肿块状态(增大、未增大)。
常规超声图像显示,存在15例淋巴瘤表现为双侧多发,其余为单发病灶;所有患者肿瘤形态均呈现出毛刺、分叶等不规则形态;其中包括边界清晰为13例(21.67%),边界不清晰为47例(78.33%);60例患者内部回声均呈现不均匀,包括内部存在强回声斑块18例(30.00%),囊实性42例(70.00%);后方回声增强13例(21.67%),衰退5例(8.33%),无变化42例(70.00);血流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4例(6.67%)、14例(23.33%)、42例(70.00%);周围淋巴结肿大、未肿大分别为22例(36.67%)、38例(63.33%)。
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其中肿块表现低增强、高增强各5例(8.33%)、55例(91.67%);其中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分别为16例(26.67%)、44例(73.33%);向心性增强、非向心性增强分别为31例(51.67%)、29例(48.33%);60例患者在增强后肿块边界不清晰,不存在增强环;肿块出现增大为36例(60.00%),不存在增大为9例(15.00%),不清楚15例(25.00%)。
在临床上对腮腺恶性肿瘤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临床表现:黏液表皮样癌属于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之一,主要源自腮腺导管上皮,黏液细胞、基底样细胞、表皮样细胞共同构成黏液表皮样癌[3]。按照对组织学特性主要可将其分为低度恶性、高度恶性,前者主要以分化成熟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为主,后者则以表皮样细胞为主,由于肿瘤不存在包膜,因此缺少明显的界限。恶性混合瘤中主要包括良性混合瘤、腺癌、鳞癌等,能够明显地观察到良性转化为恶性肿瘤,且这种肿瘤生长速度较慢,生长周期有数十年[4]。腺癌主要在组织学中有不同长度的腺性分化,主要产生于腮腺,表现为无包膜的硬性肿块,与四周组织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并且其形态较为复杂,属于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此外还包括鳞状细胞癌、腺泡细胞癌等[5]。
目前对腮腺恶性肿瘤进行检查时,主要包括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方式,其主要具有操作简单、检查速度快,且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害较小的优势,能够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不但能够区分肿瘤的良性与恶性,同时还能对其病理类型进行确定,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异较小[6]。但是其缺点在于取出细胞组织较小,因此可能会出现诊断判断错误等情况。第二为活体组织检查方式,该方式主要针对恶性肿瘤细胞已蔓延至皮肤,病程已发展为晚期的患者,或者需掌握组织病理诊断者,通常情况下一般患者不选择活体检查方式,减少检查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第三种为B超检查,属于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常规检查方式,能够对肿瘤的大小、直径等信息进行展示,并且还能通过内部回声、与组织四周的关系,对其良恶性进行确定,检查方式简单且诊断准确率较高。第四种为腮腺造影检查,针对临床未确诊者通常选择此检查方式,造影能够直接对肿瘤压迫所造成的导管情况进行展示,对病变情况进行反映[7]。
根据朱浩等[8]研究结果显示,腮腺恶性肿瘤在病理类型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是超声造影中表现却存在相似性。主要可将超声造影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不均匀增强、无增强或等增强、弥漫性均匀性增强;并且在不均匀增强中又可分为,若肿块与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的界限,增强区域则超过50%;若肿块与四周组织边界清晰、呈散点状增强,则表明增强区域未超过50%;此外还包括肿块与四周组织不清晰的不均质增强现象。
在采用超声诊断时,发现腮腺恶性肿瘤会呈现出不规则形态,究其原因,可能与恶性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在对包膜进行突破后向周围组织浸润,同时其内部可能存在钙化、坏死等复杂成分。存在部分研究资料显示,腮腺肿块中血流情况无法作为判断肿块良恶性的标准,但是临床认为若肿块血供较丰富,则说明存在病变风险,因此血流分级能为肿块诊断给予信息参考。所有患者超声造影图像存在相似之处,其中55例患者肿块出现高增强,此情况与肿块出现高度血管化有密切关系。同时44例患者出现不均匀增强状态,此情况与肿瘤生长对四周血管组织产生危害、恶性肿块容易产生组织坏死、出血等情况有关。
常规超声图像显示,存在15例淋巴瘤表现为双侧多发,其余为单发病灶;所有患者形态均呈现出毛刺、分叶等不规则形态;其中包括边界清晰为13例(21.67%),边界不清晰为47例(78.33%),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其中肿块表现低增强、高增强各5例(8.33%)、55例(91.67%);其中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分别为16例(26.67%)、44例(73.33%),肿块出现增大为36例(60.00%),不存在增大为9例(15.00%),不清楚15例(25.00%)。通常在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较快,并且对组织内的血管会产生压迫,从而导致肿瘤中产生出血、坏死、纤维化等情况,因此会出现不均匀增强情况,若无增强区域,则一般属于组织出现坏死、黏液物质沉着等情况。在二维超声检查结果中,腮腺恶性肿瘤的形态一般为与四周组织边界模糊、形态无规则性,并且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供应较为丰富,同时还可能存在转移的情况。而在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中,大多数腮腺恶性肿瘤会出现边界模糊、不均匀增强情况,并且肿块出现明显的增大情况。两种检查方式各有其优势和缺陷,并且在诊断后均能够得到可靠的数据信息,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信息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9-10]。
在针对腮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进行诊断时,均具有一定特征,在结合患者症状表现后,能够给予主治医生较多的诊断信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