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亮远 阳普根 刘 俊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江西宜春 3360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该病发病后容易引起肺动脉栓塞、静脉阻塞、瓣膜破坏等不良后果,需及时进行治疗[1]。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下肢DVT 主要采取抗凝、系统溶栓、导管溶栓、机械血栓清除等手段进行治疗,其中抗凝治疗为基础治疗;系统溶栓则对于血栓清除的作用甚微,出血概率较高[2];导管溶栓具有快速溶栓和低溶栓药物剂量的优点,但治疗时间较长、出血风险较高[3];AngioJet 机械吸栓系统具有血栓清除迅速、出血风险低等优点,在急性下肢DVT 中的治疗效果逐渐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4]。宜春市人民医院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现对AngioJet 机械吸栓与导管接触性溶栓两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以期为该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接诊的50 例急性下肢DVT 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 例。观察组中,男11 例,女14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9.17±6.44)岁;病程2 h~10 d,平均(4.72±1.04)d。对照组中,男12 例,女1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60.04±6.38)岁,病程2 h~10 d,平均(4.81±1.08)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②DVT 类型为中央型或混合型的患者;③符合本研究治疗指征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有抗凝或溶栓禁忌证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陈旧性DVT 者(即DVT 病程>2 周)。
观察组给予AngioJet 机械吸栓治疗: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经患侧胫前静脉、腘静脉建立入路,导丝配合单弯导管开通患侧血栓段血管,交换置入AngioJet 6 F 导管。将尿激酶(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2620056-2)50 万U 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使用Power Pulse 功能在病变部位全程、均匀、反复喷洒尿激酶。溶栓20 min 后,于距离病变处约1 cm开始吸栓,导管移动速度为1~2 mm/s。清除血栓后再次静脉造影评估溶栓效果。
对照组给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入路选择与观察组一致,选取合适长度溶栓导管,初始尿激酶用量60 万U/d,低分子肝素(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151,规格为0.6 ml:6000 U)每日常规抗凝。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根据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结果调节尿激酶用量。溶栓2~3 d 后经溶栓导管复查下肢静脉造影,若血栓完全溶解,则拔除溶栓导管,若造影仍有较多血栓,则继续溶栓治疗,总溶栓时间不超过7 d。
两组术后均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后期口服华法林抗凝(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2200703,规格为2.5 mg/片),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2.0~3.0 调整剂量。
两组患者观察随访2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效果、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胸闷、血压下降、血管鞘管周围出血、血尿等)发生率。
按照溶栓效果评价标准[5]将下肢深静脉分为腘静脉、股浅远段、股浅近段、股总、髂外、髂总、下腔静脉7段,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6]评估各段静脉通畅情况,完全通畅为0 分,部分通畅为1 分,不通畅为2 分。静脉通畅率=(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00%。通过各段通畅情况评分计算静脉通畅率,分为3 级:静脉通畅率100%为Ⅲ级溶解;静脉通畅率50%~99%为Ⅱ级溶解,静脉通畅率<50%为Ⅰ级溶解[7]。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溶栓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效果的比较[n(%)]
观察组溶栓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及总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及总住院时间的比较(±s)
?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多样,和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的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密切的联系[8]。造成血液瘀滞的原因比较多,长时间的制动、患者因病需要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都会使得机体发生血液瘀滞[9]。手术患者经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容易造成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并失去收缩功能,也会造成周围静脉扩张,使得静脉流速下降,造成机体血液瘀滞,另外,患者经手术后,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会使得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11]。静脉壁损伤方面,化学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和感染性损伤都会使得静脉壁受损,最终引发静脉血栓。而在所有的原因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导致先天性高凝状态,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导致后天性高凝状态[12]。如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或者部分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13-14]。上述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机体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急性下肢DVT 具有其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需及时进行溶栓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根据急性下肢DVT 的发病机制和病情特点,治疗急性下肢DVT 的关键是清除血栓、保留静脉功能、最小化静脉反流且尽量避免操作对静脉内皮的损伤,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15]。抗凝治疗、系统溶栓、导管溶栓与机械血栓清除是在临床上开展较多的几种治疗方式,其中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蔓延及预防肺栓塞,具有改善侧支,促进再通的作用[16]。系统溶栓对于血栓清除的作用甚微,且有较高的出血事件发生概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则在溶栓治疗方面更具临床优势,已经逐步成为临床治疗急性下肢DVT 的主要手段[17]。已有国外研究报道[18]指出,导管接触性溶栓相比于系统抗凝治疗具有快速溶栓和低溶栓药物剂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一般患者获得Ⅲ级溶解、Ⅱ级溶解几率可超过70%。而近几年AngioJet 机械吸栓逐渐在临床上开始推广,虽然适应症把控更为严格,但溶栓效果更为确切,能够在注射溶栓药物的同时清除血栓,Ⅱ级以上溶解几率可超过90%[19]。部分文献报道[20]也指出,AngioJet 机械吸栓具有治疗时间短、出血风险低等优点,尤其对高龄、基础疾病多、出血风险大的患者提高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溶栓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溶栓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ngioJet 机械吸栓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溶栓效果,静脉通畅率较导管接触性溶栓有明显提升,患者尿激酶用量大大减少,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临床优势明显。另外,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AngioJet 机械吸栓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AngioJet 机械吸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优于导管接触性溶栓,具有静脉通畅率高、溶栓时间短、尿激酶用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