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职业能力等级证书与课程标准重构研究

2021-11-29 05:52霖,吴坤,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课程标准工业

甘 霖,吴 坤,陈 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市场亟需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作为参与智能制造关键环节的通用设备,以其高度的网络兼容能力,打通单一生产设备到整个生产网络的链接,使生产效率及生产方式得到全面革新,在市场上得到快速的推广和应用,并催生出旺盛的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人社部与教育部分别制定了关于工业机器人技术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对应“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本文针对如何将上述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标准,与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有机融合,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设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具体步骤和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两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颁布

2019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作为教育部面向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布的首批试点,“1+X”证书正式推出并实施[1],同时发布的还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20年4月,人社部联合多部委发布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职业工种。从工作任务来看,新工种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技术联系密切,而后续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路径。两项标准发布的时间、设计的目的和制度渊源等各有不同,看似联系不大,但在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其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在与企业的多种职业标准权衡后,如果能对员工规划的诉求相匹配,无疑会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于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要求

随着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及日趋成熟,相关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日益明晰,企业在招聘、用工过程中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素养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对员工未来工作任务的划分更加明确。在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到融通不同证书、标准,更应了解企业想法,倾听企业声音,特别是应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未来不同工作阶段或工作年限下工作岗位的规划、对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之对应的知识、能力要求的需求,在课程标准和具体实施中真正有所体现,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完一课而毕一事”的课堂目标。

(三)基于高职院校课程标准面临的困境

高校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需要有一定开放的格局及开拓性视野。课标的制定不应该拘泥于课程名称或教材本身,而更应该探索毕业生3-5年内对于本门课程所应该建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标准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保障。但实际上,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单一课程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本身能够给学生带来何种知识、技能上的提升却无法预知,也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未能真正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的情况下,知识内容体系滞后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与日后职场的发展潜力将会受到制约。

二、两个标准对接与融合的思考

(一)差异性分析

人社部发布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教育部门试行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两者在思想内涵、适用对象、等级划分、知识能力结构、评价形式等均有不同的表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主要应用于职场,职业属性更强,旨在针对具体的工种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及人才评价体系;教育部门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主要应用于高校,教育属性更强,旨在促进产教融合,拓展学生就业本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结业压力和矛盾[2]。与较早发布的国家职业标准不同,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标准将职业等级划分为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四个等级标准,对工作典型任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要求更加具体,不同等级要求的知识、技能权重划分明确。该标准更倾向于服务劳动制度,其实施范围更广,普适性更强,规划路径更加长远。而教育部门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更倾向于服务教育制度,面向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学生,针对性更强,根据工作任务难度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从任务性质来看与专业教学标准衔接更加紧密。

(二)两个标准的融合与统一

两个标准对接的是专业教学标准,而专业教学标准的落点是具体的课程。通过“课标融通”的方式,将两个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标准时,需要对两个标准进行融合与统一。例如,与人社部所颁布的工业机器人运维员职业技能标准相比,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由于出台时间稍早,对诸如协作机器人、机器人系统诊断等典型任务覆盖性不足,标准完整性和系统性稍差。但人社部所颁布的工业机器人运维员标准中对生产规划、人员管理等部分能力要求,显然也不可直接套用于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因此,将企业需求作为专业职业能力需求的描述,再结合已有的两类标准对职业能力需求的描述,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与工作情景开展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由点到面完成整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再修改相应的课程标准,从而实现两类标准的融合与重构。此外,由于工业机器人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因此,两个标准的融合与重构实施工作,对职业能力层次性,知识、能力前瞻性需求的考量尤为重要。

三、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等级标准的融合实践

(一)专业人才规格方面的融合

高职院校不仅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承担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服务和为其培养、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均由其对应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所决定[3]。

为使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水平能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深入地方核心产业,调研专业岗位工作需求后,根据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析工作领域中所包含的工作任务,然后从工作任务中分析出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需求,最后将其反馈至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

柳州作为国内五大汽车城之一,汽车及其配套零部件生产与装配制造为其支柱产业。白车身的零部件焊接以及车身喷涂则是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与制造环节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因此,可分别结合人社部和教育部所制定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广西汽车集团、江苏汇博工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及机器人生产应用企业中工业机器人的相关岗位开展能力需求调研,最后,可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规格概括为7项专业能力(见表1)。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能力需求用“△”符号表示,“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能力需求用“○”符号表示。

表1 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7项专业能力

(二)课程内容方面的融合

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人社部、教育部所制定的“两类”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职业能力等级标准相融合,可逐步实现课证融通。学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企业作为专业人才的使用方,在制定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方面不仅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还需要将职业能力等级标准与地方产业需求相结合,将职业能力等级标准要求模块化、具体化到各个课程的标准以及教学内容当中去(如图1所示)。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高级工的要求是:能创建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打磨等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运行程序,添加作业指令,进行系统工艺程序编制与调试,则可以将汽车生产中工业机器人最广泛使用的应用:弧焊与点焊进行尝试,分别尝试将焊接工艺、焊接指令的使用、焊接工作站PLC系统的组建、工作站机器人程序的调试等内容,纳入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组建的课程内容当中。以产业需求作为课程内容开发背景,把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课程开发指导方向,将工作中所需的职业知识点、技能点有效地融入课堂,这既能优化考证培训的时间,同时又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图1 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

(三)教学评价方面的融合

两种标准的出台,使高职院校更亟待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制度。以往高职院校惯常的做法是,在课程结束前将某个操作任务作为实操考试内容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评价维度单一,无法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职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全面有效地评价。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能力等级标准要求与教学评价制度有机结合,职业素养、理论考试、职业技能知识点和口头面试会被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同时,可以进一步细化职业素养评价体系,通过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方式,量化学生在安全生产、职业操作规范、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将职业能力等级所涵盖的技能点与知识点以口试的形式进行测评,以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表达能力的强弱;以理论考试的方式将职业能力等级要求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考核,这样可以评价学生对工业机器人基础、机械系统装调、电气系统、安全生产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四、两个标准融合的意义

将工业机器人技术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中,可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把双标准融合统一到课程标准中,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练就学生就业创业的本领。在“课标融通”的过程中,因为融入了新规范、新要求,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机会,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和多维度的提升,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多项技能,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会有更深的认识,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多便利,拓宽了就业渠道,更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二)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将两种标准融合统一,并进行“课标融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达到企业对人才在技能方面的要求,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应工作岗位。为达到此目标,形势会倒逼教师自觉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并将这些技术技能教授于学生,学校师资水平会更上一层楼。将两种标准融入课程,教学方式也会有相应的改变,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企业的要求,完善和优化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三)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学校应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两项标准的融合统一可推动校企合作,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满足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这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扩大学校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的力度。

(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两种标准的融合,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供给推动了企业的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高质量技能人才,有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才成为可能。

五、结语

本文根据人社部与教育部分别推出的两类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分析与梳理,通过结合地方产业对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将两个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标准与教学体系中,完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重构并实现“课标融通”,使得学校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与企业诉求相匹配;运用重构后的职业技能标准指导课程开发,其课程内容就能结合企业的需求,将工作中所需的职业知识点、技能点有效地融入课堂,在优化学生考取两类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培训时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多方向、多维度测评;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适合行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匠心之才。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课程标准工业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工业技术
关于举办“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