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圣超,郭丽娟,黄 锋,郭金明,罗传胜,唐 捷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23)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对电网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上世纪开始,国内外开始研究使用机器人技术完成电力系统的维护任务[1]。协作机器人由于具有人机融合、安全友好等特点,可以作为人类的工作助手与人类协同工作,体现出巨大的技术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力系统维护[2]。在电力应用场景中,对一些复杂的操作,如高压室开关柜相关开关和旋钮的操作、配网线路维护作业等,人直接拖动机械臂末端进行示教会大大简化机器人的应用过程,展现了极好的应用前景。人与机器人在协同作业时,由于人需要与机器人进行力的直接交互,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控制品质,进而决定作业质量甚至是影响作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人机协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一种结合机械力量和操作者智能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协作机器人研究重点在于对操作者意图的识别和机器人运行的稳定,这些多通过阻抗控制[3-5]或导纳控制[6-7]实现。因此,与人共同作业的协作型机器人的控制算法被广泛地研究;但将协作型机器人与人看做一个整体的控制系统,对这个整体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很少被考虑[8]。
在柔顺控制过程中,调整机器人末端的位置(或速度)和接触作用力间的导纳关系,可以实现对机器人位置和接触力的间接控制。研究表明,在导纳控制中对系统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环境刚度。 Duchaine V 等[9]提出了一种离线估计操作员手臂最大刚度方法,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计算出导纳控制器中至关重要的阻尼参数,但基于最大刚度得到的稳定具有局限性,当操作者放松手臂时导纳参数不能相应减小。Tsumugiwa T等[10]研究通过提高导纳控制的阻尼参数,以减小环境刚度引起的机器人系统的不稳定。
在人机协作机器人系统中,环境刚度即为操作者手臂刚度。在环境刚度较大情况下,导纳控制易造成人机协作系统的不稳定;为稳定系统,通过调整机器人导纳特性来增加阻尼或刚度系数。由于协作型机器人的柔性主要来源于连杆柔性和关节柔性,而连杆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机械设计来增强其刚度,如利用碳纤维增强连杆刚度,减小其柔性。关节柔性虽然也可以通过机械设计来减小,但效果甚微。文献[11]指出,对于协作型机器人,关节柔性占 80%~95%。因此,本文在参考文献[10]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关节柔性,研究系统的稳定性时只讨论具有关节柔性的机器人,而不讨论连杆柔性或双柔性(即连杆柔性与关节柔性)机器人;构建人-协作机器人共同作业的控制系统时,考虑人产生的延时、关节柔性、环境刚度和导纳特性参数,通过仿真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本节建立人-协作机器人系统的导纳控制模型。首先考虑单自由度的导纳控制模型,然后建立电机端力矩和关节连杆端角位置之间的关系,最后构建考虑人的因素和关节柔性的导纳控制模型。
为使机器人的单关节拥有如式(1)所示的导纳特性,根据位置进行导纳控制。
(1)
式中:MR、DR、KR分别为导纳特性的惯性系数(kg·m2)、粘性系数(N·m·s/rad)、刚度系数(N·m/rad);τH为人给机器人关节施加的力矩,N·m;θ为没有考虑关节柔性的电机端位置;Δθ为没有考虑关节柔性时关节的实际位置与平衡位置的差,rad。
单柔性关节可被看作为一类简单的二体系统,假设关节柔性具有线性弹簧特性,则其数学模型为
(2)
式中:q为关节连杆端角位置;M、J分别为连杆和电机端的有效转动惯量;K为关节的刚度系数;τm、τf分别为电机端力矩(即控制输入量)和电机端摩擦力矩;τ为由于关节柔性产生的关节力矩。单柔性关节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所示。图1中s表示微分算子。
图1 单柔性关节系统方框图
忽略电机端摩擦影响,则从电机力矩τm到θ和q的单柔性关节系统的传递函数如图 2所示。
图2 单柔性关节系统的传递函数
图2中ωa和ωm分别是单柔性关节系统的反谐振频率和谐振频率,表达式为
(3)
将考虑了机器人关节柔性的连杆位置设为q,可得关于输出q和输入τH的传递函数为
(4)
式(4)中包含了图2所示的以电机位置θ为输入、以连杆位置q为输出的传递函数。将机器人动作的延时设为TR,则考虑机器人动作延时的τH与q的动态关系为
(5)
式(5)也是闭环系统向前通道的传递函数。
考虑关节柔性与外界环境(人)的数学模型如图3所示,下文使用此模型进行校量性分析。
图3 稳定性分析的数学模型
图3中,KE为外部环境(人)的刚度系数;TH为人产生的延时。因此人的传递函数为
(6)
通过式(5)与式(6)可得到式(7)所示的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7)
通过观察闭环系统的极点位置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别更改机器人的导纳特性参数,由人的反应时间造成延时和人的刚度系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当闭环系统的极点在S平面(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将时域函数变换到复频域中,并分别以实轴、虚轴为横纵坐标轴组成的平面)的右半平面上时,系统不稳定。
为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以下仿真实验。
(a)调节外部环境的刚度系数KE在10~3000N·m/rad的范围内变化;
(b)调节机器人导纳特性的惯性系数MR在0.1~20kg·m2的范围内变化;
(c)调节机器人导纳特性的粘性系数DR在10~1500N·m·s/rad的范围内变化;
(d)调节由于人的反应造成延时TH在0.01~5s的范围内变化;
(e)调节机器人导纳特性的刚度系数KR在10~20000N·m/rad的范围内变化。
为便于分析,设定调节对象为单自由度模型,每次实验时只变化一个参数,其余参数使用以下参数基准值:机器人导纳控制的惯性参数MR=3kg·m2,粘性参数DR=100N·m·s/rad,刚性参数KR=100N·m/rad;外部环境的刚性系数KE为1000N/m。机器人动作延时时间TR设为0.15s,人的反应时间造成延时时间TH设为0.1s;设关节的刚度系数K为11000N·m/rad,关节连杆的转动惯量为5kg·m2,根据式(3)可得ωa=46.9rad。各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a可知,外界环境的弹性系数KE变大后,系统变得不稳定。弹性系数KE与其他参数相比对稳定性的影响较大。KE为50、500、1400N·m/rad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求出图3的开环传递函数。通过计算开环传递函数波德图,得到KE为50、500、1400N·m/rad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分别为28.7、8.7、-0.22dB和55.9、44.9、-1.02deg。从图4b可知,通过减小导纳特性惯性系数MR可使系统更加稳定。MR为0.1、7、20kg·m2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分别为5.99、0.13、-0.338dB和23.7、0.703、-17.3deg。由此可知MR为20kg·m2时系统不稳定。从图4c可知,增大粘性系数DR可使系统更加稳定。DR为70、100、1500N·m·s/rad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分别为-0.788、2.7、27.6dB和-3.99、13、105deg。从图4d可知,在当前参数设定下,人与机器人共同作业时,由于人的反应时间造成的延时不会对稳定性产生影响。TH为0.01、0.3、2s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分别为9.54、0.87、5.88dB和35.7、3.76、19.2deg。从图4e可知,即使增加导纳特性的刚度系数KR也不会破坏系统的稳定性。KR为10、1000、10000N·m/rad时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分别为1.25、12.6、36.2dB和5.4、60、146deg。
图4 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
为验证上节的稳定性分析,进行各参数变化时的时域仿真,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图5a是KE为50、500、1400N·m/rad时系统的阶跃响应,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随着KE的变化,系统的终值会相应改变,KE在1400N·m/rad附近时系统从稳定逐渐变为不稳定。图5b是MR为0.1、7、20kg·m2时系统的阶跃响应,从图中可以观察到,MR为20kg·m2时系统不稳定。图5c是DR为70、100、1500N·m·s/rad时系统的阶跃响应,从图中可以观察到,DR在70N·m·s/rad附近时系统从稳定逐渐变为不稳定,此结果与上面的稳定性分析结果一致。图5d是TH为0.01、0.3、2s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图5e是KR为1、1000、10000N·m/rad时系统的阶跃响应,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随着KR的增加,系统保持稳定,同时系统的终值会相应改变。
图5 时域仿真结果
进行人与协作型机器人共同作业时机器人导纳控制的稳定性分析,分析中考虑了导纳特性、系统延时、环境刚度和关节柔性;分析了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并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稳定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增加导纳特性的惯性系数、减小粘性系数、增加环境刚度系数会使系统不稳定;导纳特性的刚度系数对稳定性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