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背景下城镇退休老年人养老及心理特点现状研究

2021-11-29 10:01李清波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营销界 2021年29期
关键词:医养子女养老

李清波(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全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概2.55 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中,以城镇中收入老年人口最多,为1.1 亿人。对这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的养老现状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了解其内心的真实需求,对未来更好地实施各方面的养老保障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镇退休老年人养老状况

(一)生活状况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老年人都是独自一人或者夫妻两个共同生活,这些老人觉得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吃住习惯不一样,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会麻烦他们,有时候会增加矛盾,还有就是他们大部分的子女都在外地,老人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只有少部分老人跟子女们生活在一起,一是觉得自己老了得有一个依靠,需要子女养老,另一方面是子女孩子还小,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

(二)娱乐方式

看电视、锻炼身体、参加社区活动、打麻将是老年人目前最主要的几种娱乐方式。很少一部分老人会选择看书、上网、下棋等。由于大部分老人们居住的小区里健身设施很差,公园离小区又较远,加上老年人本身身体行动缓慢或者不方便,这也是导致电视作为他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的原因。但随着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每天创造条件坚持锻炼身体和参加社区活动,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老年生活质量。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因为拥有自己的爱好,表现出很享受生活,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因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养老方式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独立与丰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来解决自己的人生尾部阶段问题,不想为国家和子女添负担。调查发现,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是老年公寓或者养老院,其次是夫妻两个人相互照顾,把子女养老放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

(四)与子女的关系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子女非常关心自己,并且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基本可以实现两三天与子女通过微信等方式进行视频聊天,及时了解彼此的生活状态,而且由于不是每天都生活在一起,避免了很多代与代之间由于观念不同所产生的家庭矛盾,距离产生了关心和理解。

(五)生活的困境

目前大部分老年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但调查中发现,所有老年人都提出的一个现在正在经历或者日后比较担忧的问题:生病时虽然自己有退休金和储蓄,也有医疗保险,就医也较方便,但没有子女陪伴,尤其是住院时没有人照料,内心感到十分失落和悲伤。目前老年人最大的需求就是有人在身边聊天和陪伴。

■城镇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在退休后,离开忙碌充实的工作单位,赋闲在家,因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同的老年人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通过作者深入实地的调查发现,目前退休后的老年人心理大体呈现以下几种:

(一)积极心理

大部分老人对于赋闲在家的状态是比较开心的,退休前过于繁忙的工作使得他们没有空闲时间来享受生活,退休后一是可以弥补之前忙于工作对家庭的亏欠,另外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怀旧心理

一些刚退休3~5年并且之前从事相对轻松工作的老年人,习惯了之前相对规律的生活,刚退休感觉无所事事。还有一些老人之前在一些小城市工作,退休后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帮忙照看孩子,一时间适应不了大城市的生活状态,比较怀念之前的生活状态。

(三)淡然心理

一部分在职期间踏实努力工作,对自我要求不是很高,能够以佛系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的老年人,在退休后也能很快接受和适应退休生活,将退休视为一件很平常的事,能够欣然接受它的到来。

(四)不平衡心理

有少部分老人对于退休生活状态不是很满意,甚至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他们大多一个人独居,与子女关系不是很融洽,而且相较于其他退休人员工资较低,所以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落差。

■城镇退休老年人出现不同心理特征的影响因素

(一)工资和学历

退休后老人的心理状况受到工资和学历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工资和学历越高,老年人的满意度越高,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退休后相应会获得较高的退休金,他们的退休生活安逸充实,对退休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反之,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会因为退休金不充裕而感到落寞。

(二)退休时间长短

退休3~5年的老年人,角色可能一时转换不过来,会出现怀旧、落差心理;退休5~10年后的老年人,可以基本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调整的状态,没有太多的期待也没有太多的失望;而退休10年以上的老年人,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豁然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三)与家人关系

家庭是爱的港湾,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后,生活重心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成为老人物质和精神保障的依托场所,因此,家庭和谐对退休的老年人具有特殊意义,对他们身心健康也有重大影响。

(四)曾任职单位属性

曾任职单位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退休前在体制内工作的老年人,他们更多的是趋于脑力劳动,工作环境相比较而言较好,与退休后的生活出入不大,能够很好地适应;而在一些企业单位工作的老人,很多都是技术型人才,必须要亲身去到工厂或是车间,工作环境难免有些杂乱,工作强度大,退休后会出现不同的情绪。

■未来制定老年人相关政策的建议

经过对城镇退休老年人的养老和心理特点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机构质量

首先,面对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医养护”的迫切需求,政府部门需要调整现行阻碍医养结合、医养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努力提高医保在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中的保障效能,加大对需长期护理的老人医疗费用的政策倾斜。其次,加快推进以独立设置的“医养结合”机构为主,辅助于配套设置和协议合作的机构模式。做好政策性引导工作,吸引民间资本,推进医养结合项目投资建设。最后,探索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比如研究出台符合该地区实际的养老“护理院”配置标准,以适应现状。

(二)充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与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医、养、护”问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医院、福利院发展智慧养老、互联网+医疗,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三)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

合理设置准入门槛,制定养老院护士、养老护理员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宣传引导,构筑社会孝老敬思想认同,提升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此外,还需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将集中培训和分批培训相结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员;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确保人才“留得住”。

(四)注重老年人精神关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步显现出来,成为显性需求。对此,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将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纳入法律范畴。对精神关怀需求的强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对物质支持的需求。老年人对尊严的需求,无疑是其精神需求的核心所在。可以说,任何形式的养老服务,归根结底就是要保障老年人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但是,要真正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维护他们的尊严,不是单靠法规政策就能解决,这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共同努力。

(五)设置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共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养老需求的多样性源于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在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不能再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当作统一同质的需求,处于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对物质、医疗服务、精神文化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根据老年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不断完善我国整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结语

快速发展的时代,巨大的工作压力,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得社会和家庭很容易忽视老人内心的需要。曾为这个社会做出一生贡献的他们,有权利享受美好的生活,得到社会的关爱。剖析城镇老年人退休后的养老及出现的不同性格特点,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老年人真实感受,督促和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养老方面更加切实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建设未来的养老体系,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猜你喜欢
医养子女养老
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Tomb-sweeping Day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