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玺
(晋中学院外语系,山西 榆次 030619)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严重打乱了社会秩序,对各国民生、经济、生产、医疗、教育等各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其突出表现令世界瞩目。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1]这一约3.7万字的官方文件真实记录了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全面介绍了抗疫过程中采取的防控救治措施,宣扬了集体抗疫的伟大力量,大胆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想愿景。白皮书自发布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其英译本在中国抗议经验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翻译学科领域有价值的新研究材料之一。本文从生态翻译视角出发,通过自建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库,全面考察白皮书英译本的特点。结合例证,深入分析译文如何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实现顺应协调,以适应公共危机话语中复杂的翻译生态。
本世纪初,由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蓬勃兴起,其理论灵感来自生物进化论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竞争规律。该理论尝试基于生物学中“生态”(ecology)概念及其衍生隐喻内涵,解释翻译实践过程如何受制于诸多潜在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其核心观点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翻译活动的开展基于译者主体意识。[2](P18)该理论一经提出,引发了国内翻译学界的极大兴趣,陆续有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不同主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概念重释、跨研究领域的理论融通、以及生态视角下新闻报道、公示语等不同体裁翻译文本的分析评估。2020年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专著《生态翻译学——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Eco-Translatology:Towards an Eco-Paradigm of Translation Studies)[3],开创性地将“独立自主”发展成体系的中国译学理论范式推向世界,该尝试本身即是一种创新。[4]
首先,从理论的边界看,翻译学研究与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之间存在层层延伸的蕴含关系,即翻译学被包含在各关联学科之中,处于深度内嵌位置。与之相反,生态学研究被认为处于人类学之上的最外围。[3](P30)由此,在理论范围上就形成了一种内嵌与外包的对立关系,而生态翻译学正是将位于最内围的翻译学位于最外围的生态学有机结合的突破性尝试。其次,从理论的应用范围看,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对象和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翻译文本、翻译史/译论史、翻译批评、翻译伦理、翻译教学等。[4]作为构成公共危机话语的一部分,白皮书兼具政治语篇和危机话语语篇的双重属性,从生态视角进行分析有一定创新性。
本文关注的“翻译生态”(translational ecology)是指翻译主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即一切外界因素在内的复杂集合,而翻译主体则包括翻译活动涉及的所有个体,即作者、译者、读者、发起者、赞助者、出版者、代理方、编辑等。[3](P56)该构念关注各要素之间的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可视为生态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集合。[3](P22)面对波及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疫情语境中的翻译行为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语言应急手段,即在危机情况下调用有限语言服务资源,满足公众或某一特定群体的信息需求。而疫情相关的信息文本在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医学相关概念具有学科专业性;另一方面,以经验介绍为主要目的的外宣文本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对构建积极国家形象有着直接意义。综上考虑,新冠公共卫生危机话语中的翻译生态的特点可以大致概况为三方面:偶发性、响应性和协作性。偶发性(contingency)是指疫情爆发及其发展本身具有较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类似的公共危机话语并非交流常态,而是由突发事件驱动的特定的交际情境。响应性(responsive)是指疫情翻译实践作为应急响应,需要译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实现疫情信息的跨语际发布和传播。协作性(collaboration)则是在危机语境中多语资源的流动和调配,打破学科和专业边界,创造性开展科学家、语言专业人士、业余翻译爱好者等群体之间的合作。考虑到危机话语中翻译生态的以上特点,对其翻译实践过程和翻译文本的研究需要超越基于语言本身的传统分析,从多角度全面考察译者如何做出选择和转换,以适应危机话语复杂的交际功能与传播效果。
翻译生态理论的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生态”概念原指涉自然环境,即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广义而言,“生态”可以指任何系统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天人合一”整体论视角下的生态观强调系统内部各组分的和谐共生。本文考察的白皮书作为对外宣传中国成功抗疫经验的官方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规范性高,国际影响力大,可作为探析公共危机话语中的翻译生态及翻译实践特点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与个人和小范围社群内的翻译实践相比,白皮书的英译具有外宣文本在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际声誉方面的功能性特点。与此同时,白皮书以突发疫情为内容主题,其英文翻译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上文所述的偶发性、响应性和协作性的特点。比如,由于疫情爆发突然,以公共卫生危机为主题、可供参考的官方发布的外宣翻译先例较少。为使国际社会及时了解中国的抗疫情况,借鉴其成功的防控措施,将白皮书汉语原文与其英语版本同步发布,是国际范围内公共危机话语的及时语言响应。从翻译主体看,白皮书的英译非个人的翻译实践,而涉及语言专家与领域专家、汉语母语译者与英语母语编辑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体现了翻译实践的协作性和复杂性。从文本功能看,白皮书的英译作为本土危机话语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肩负着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和传授中国经验的双重任务。为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需要在语言表达、语篇结构、修辞传统等多方面做出灵活转换和调节。因此,鉴于公共危机话语翻译中涉及利益攸关方与文本功能的复杂性,从生态“多维”视角出发,可以对该类文本的英译实践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为危机风险信息的多语传播实践带来启示。所谓生态翻译学的“多维”视角,主要集中探讨翻译过程涉及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大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2](P235)具体而言,即关注译文如何在语言表达、文化沟通、交际功能方面进行协调,以适应目标读者的期待和偏好。下文将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结合语例,具体分析白皮书英译中出于生态适应考虑所做出的选择与转换。
在语言这一基本维度上,为了弥合汉英语言的系统差异,译者在英译白皮书时进行了多种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具体而言,主要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方法,在保真信息的基础上,使译文更贴合英语表达习惯,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典型译例如下:
(1)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
China’s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A Test of Fire
(2)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Well-Coordinated Prevention,Control and Treatment
(3)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Lives Are Precious
以上三例选自白皮书小标题的译文。其中例(1)采用了增译法,将原文中典型的汉语形名修饰结构“艰辛历程”转换为“严峻的考验”,并补充了“火”(fire)这一表征危险性事物的隐喻。同时,在书写风格上采用英语中常见的冒号连接主副标题的形式,在语义和形式上均较好地适应了目标语英语表达的生态环境。与例(1)中的增译法不同,例(2)使用了减译法,略去了汉语原文中的“战场”及其相应的动作词“作战”,译文仅传达了“防控”(prevention,control)和“救治”(treatment)的语义。这一语言维度上的适应性考量,主要来自汉英语言“战争”类隐喻的使用偏好差异,现代汉语中“战场”一词的隐喻义除表达面临艰巨的挑战外,还可以用来烘托具有一定规模场面值得颂扬的积极行为。相较而言,英语中也常用“战争”作比疾病或其他消极情形的抵抗,但在使用频率和联想情感义方面与汉语存在一定差异。译者选择删略“两个战场”的表述,是在语言表达上充分考虑英汉概念隐喻特点,适应目标语惯常表达系统做出的调试。除隐喻之外,更为精细的差异也可能表现在语气的强弱,如例(3)中原文语气强烈的“高于一切”在英译中改为中性的“珍贵的”(precious),在语言维度上更贴合英语官方文件措辞语气去感情化、主观中立的特点。
文化维度上的适应和转换,主要表现在处理文本中涉及汉英文化差异的元素时,译者做出的选择和协调,比如例(4)中提及两次的“保卫战”让人联想起中国近现代史上抗击敌寇、保卫国家的系列战役,如果按字面处理成“protective battle”,不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目标语读者可能会因背景信息的缺失,而对“保卫”所指涉的对象和目的产生歧解。出于该考虑,译者将其改译为“关键的”(critical),从重要性方面重新定义了两个受疫情严重影响地区在全国抗疫工作部署中的地位,译文中通过改译增加的该信息为目标读者把握中国抗疫工作的宏观战略设计提供了线索。
(4)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
Wuhan and Hubei–An Initial Victory in a Critical Battle
(5)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上下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The Covid-19 epidemic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The virus has spread faster and wider than any oth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and has proven to be the most difficult to contain.It is both a crisis and a major test for Chin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addressed the epidemic as a top priority,and taken swift action.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taken personal command,planned the response,over‐see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acted decisively,pointing the way forward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This has bolstered the Chinese people’s confidence and ral‐lied their strength.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the whole nation has followed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re‐maining confident,coming together in solidarity,adopt‐inga science-based approach,and takingtargeted mea‐sures”,and waged an all-outpeople’swar on the virus.
例(5)在原文“新中国成立”基础上增译了成立的年份1949,补充了目标读者可能存在的文化背景相关信息的缺失。与此同时,将具有文化特质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减译为“an all-out people’s war”,消除了文化特有战争隐喻使用偏好可能带来的消极联想。减译后的表达保留了“人民战争”的核心特点,而将“总体战”和“阻击战”删减合并为其修饰语“全力以赴”(all-out),突显了抗疫行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译文的可解性。此外,该例中包含多个四字结构,如“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和“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四字结构在汉语文化中地位显著,而其对应的等效结构在英语文化中却不是主流修辞风格。译文为将这些四字结构处理成了并列的动词短语(如“remaining confident,coming together in solidarity,adopting a science-based approach,and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既顺应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仿效了汉语原文的平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原文的风格。
与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相比,交际维度的概念更为抽象,主要关注原文和译文在与读者互动过程中构建的语篇空间及其互动效果,以下三则译例体现了译文在交际维方面的协调适应。
(6)为记录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政府特发布此白皮书。
To keep a record of China’s efforts in its own fight against the virus,to share its experience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and to clarify its ideas on the global battle,the Chinese government now releases this white paper.
上例的汉语原文中反复五次提及“中国”,在汉语修辞传统中具有增强声势的效果,容易与读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激发母语读者的自信力和自豪感。相较而言,在英译中,由于目标读者发生变化,交际目的从激发国内民众的家国情怀、鼓舞集体抗疫士气,转向说明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的国家担当,因而译文仅保留了一个“中国”(China)和一个“中国政府”(Chinese government),将国家自身作为整体(单数所有格代词its experience,its ideas)置于全球背景中(the rest of the world)。由于交际对象发生变化,译者适时做出适应性协调,以实现新的交际目的。
(7)当前,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中国为被病毒夺去生命和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的人们深感痛惜,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遏制疫情的人们深表敬意,向不幸感染病毒、正在进行治疗的人们表达祝愿。中国坚信,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刻,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The virus is currently wreaking havoc throughout the world.China grieves for those who have been killed and those who have sacrificed their lives in the fight,extends the greatest respect to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to save lives,and offers true moral support to those who are infected and receiving treatment.China firmly believes that as long as all countries unite and cooperate to mount a collective response,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ll succeed in overcoming the pandemic,and will emerge from this dark moment in human history into a brighter future.
例(7)中以“中国”为主体,首先对受疫情影响的三类群体表达了不同的感情:对牺牲者哀悼、向救难者致敬、为治疗者祈福。汉语原文用了整齐的四字结构,而英译根据国际传播的受众对象和交际意图,在原文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调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将原文中的“表达祝愿”译为“提供真正的精神支持”(offer true moral support),尽管改译后的文本与原文在信息上有所出入,但译文在语义上更进一层,突显了中国对他国抗议行动给予的支持和援助,有利于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
本文聚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深入考察其英译本的表达特点,并归纳了英译中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分析发现,公共危机话语中的翻译生态具有复杂性,本土抗疫行动经验的国际传播,要求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三大维度上与新翻译生态环境保持顺应和谐。在每个维度的协调中,译者策略性运用增译、减译、改译的方法,使译文更加适应国际读者群,利于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语境中的信息交流活动提供切实的语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