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转型迭代的实践与探索

2021-11-29 23:48孙福康郑泓湖应海玲
传媒评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岗位中心转型

文_孙福康 郑泓湖 应海玲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成为检验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是摆在当前各个县级融媒体中心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而重要的核心任务。要实现上述任务,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全面的全媒体记者队伍。2019年4月,定海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如何从技能单一的采编记者,到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我们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初步自觉,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有迷茫,也有彷徨,更有收获。

一、团队现状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中心现有65名采编记者,其中从事采访一线的26人,从事传统媒体编辑的11人,从事新媒体编辑的13人,从事媒体技术保障的10人,另有播音2人,新闻策划3人;年龄普遍较轻,绝大多数在35周岁以下,仅有2名记者年龄超过40周岁,精力充沛,求知欲较强;学历普遍为本科,仅4人为大专及以下,文化素养较好;此外,男女结构比较平衡,基本维持在1:1左右。在全体记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中心发展势头良好,连续6年在定海区单位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2020年获浙报集团授予的共享联盟“最具传播力奖”“最佳合作奖”二项殊荣,为全省唯一,不少新闻作品斩获舟山市和省县市区报新闻一等奖,400多件短视频作品发表在“学习强国”平台。

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总体来看,中心记者队伍与建设全媒体记者的形势要求还是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技能单一的现象比较严重,记者中能写又善拍的,或者既熟悉传统媒体又擅长新媒体的,几乎没有。而且,随着中心记者职业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近几年来非新闻专业的人员充实到采编队伍的情况大幅增加,记者业务能力不全的瓶颈更加突显。二是理念滞后,转型全媒体记者的现实紧迫性不够。记者中,不少人确实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或摄像摄影能力,成为了中心的业务骨干,但他们的理念还停留在“一招鲜吃天下”上,紧跟时代的危机意识不足,转型意愿不强。三是流动性过强,职业归属感欠强。目前,中心工龄5年以上的记者不到总额的60%,流失的记者中,有相当部分属于业务骨干。优秀记者队伍不稳,直接影响了全媒体记者队伍建设。

二、多管齐下力促记者向全媒体人才转型迭代

鉴于上述情况,中心将全媒体记者打造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祭出系列“组合拳”,引导与逼迫相结合,力促记者向全媒体人才转型迭代。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放大“鲶鱼效应”,健全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安逸的工作环境,易使部分记者习惯于“路径依赖”,缺乏进取动力。三年以来,中心陆续推出多个重要岗位让骨干记者参与竞聘,力度不断加码,搅动了中心原本平静的“一池春水”。在岗位竞聘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牢两大原则:一是坚持“英雄不问出处”的原则。岗位竞聘向所有编外专业记者开放,不分年龄、性别、工龄、学历、资历,打破专业非专业界限,入围上岗的条件只有一个——按照全媒体记者的考试考核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用;二是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岗位竞聘过程中,中心将竞聘岗位及条件、赋分标准、评委、考核考试项目、竞聘现场、竞聘结果等全过程公开,坚决杜绝“暗箱操作”,最大限度减少主观因素,让竞聘结果令人信服。良性的公平竞争,使得原来不起眼的年轻记者脱颖而出,也让中心领导发现了一批有潜质的全媒体记者后备人选,同时,也使得一些具有一定资历的老记者切切实实感到“坐不住”了,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本领恐慌。

2、完善绩效考核,充分放大“指挥棒”导向作用。如果说岗位竞聘是第一剂猛药,那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第二剂猛药,以利益导向来引导促进中心全体记者加快向全媒体记者挺进的步伐。

改革分配体制,确立全媒体记者岗位在工资分配体系中的最高地位。目前,全媒体记者岗位系数为1.5,是普通岗位记者的1.875倍,中心记者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从原来的采访、编辑、剪辑等岗位区分转变为全媒体记者、非全媒体记者区分与绩优、绩差区分相结合,指向明确。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向全媒体记者适当倾斜。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部分记者特别是有一定资历的记者的危机意识大大增强,真正触动了他们的灵魂深处。将岗位竞聘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直接捆绑,充分发挥综合效应。中心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不断提高竞聘岗位的“含金量”,对竞聘上岗的记者的绩效系数予以重点倾斜。譬如,我们对重点栏目《阿拉来帮侬》《海山聚焦》主持人岗位的绩效系数予以单列考核,努力提升他们工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中心记者年收入位列前10名的基本上是竞聘上岗的全媒体记者。同时,在评先评优过程中,也坚持向竞聘上岗的全媒体记者倾斜。通过几年的利益引导,中心记者争先进位、加快转型迭代的氛围基本形成,从“要我转”变成了“我要转”,目的基本达到。

3、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转型迭代奠定良好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业务技能单一的记者向“十八般武艺样样会”的全媒体记者转型,对于所有记者来说,都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十分痛苦的炼狱之路。因此,中心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媒体记者建设年”行动。实施全员分类培训,实现培训全覆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严肃培训纪律;突出“双基”,重点放在弥补短板上;注重培训实效,强化效果导向。

4、改革岗位职责内容,增强记者转型动力。中心对采访、编辑等岗位的职责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突出了全媒体记者要求。岗位职责与以前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改变:对于采访记者,强制要求他们一人独立撰写一篇全媒体稿件,即报纸稿件、电视稿件合而为一、适当区分,并每个月向客户端投送至少15篇新媒体短稿,改变了过去一个记者撰写一类新闻稿件的做法。对于编审部编辑,强制要求科室内部人员轮岗,并要求编辑必须独立承担报纸、电视审稿审片任务。对于新媒体部编辑,强制要求每个记者必须能够独立完成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制作任务,改变了原先一个记者单纯地编辑制作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或客户端或短视频新闻作品的做法。同时,在推行改革过程中,中心始终坚持改革的压力与记者的承受能力相结合,做到小步快走、蹄急步稳,这样一方面尊重记者的实际能力,让大家都有一个心理过渡期,实现稳步转型迭代,另一方面可以将改革带来的震动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防止人心不稳,严重冲击单位工作。

“识时务者为俊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全媒体记者也是形势所需,中心在不断的摸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但是,全媒体记者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突破、创新的未知领域还不少。接下来,中心将以打造“媒体先锋”金名片为总抓手,深化全媒体记者的转型迭代。具体而言,就是以中心党员、骨干记者、中层干部为重点,在先进理念引领、全媒技能引领、优秀新闻作品引领等三方面发挥模范表率作用,真正让媒体先锋成为全媒体记者转型迭代的急先锋和领头羊,以上述三个群体的率先转型带动中心所有记者的成功突围。深化师徒结对制度,以师带徒弟,先进带后进。强化制度建设,突出完善长效机制,依靠制度来保证全媒体记者建设向纵深推进。

猜你喜欢
岗位中心转型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