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谈构建语文教育生活化课堂

2021-11-29 23:4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中学赵灵馨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生活化文本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第二中学 赵灵馨

一、生活教育与语文

陶行知师承杜威,但他没有完全照搬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而是结合当时中国的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

生活教育的提出打破了当时与实际生活脱轨的各种教育观,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加速了教学内容的嬗变。生活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内容应该实用化、生活化,于是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成了教育的内容,各种生活课程逐渐被学校所重视、采用。同时,“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填鸭式讲授法为主的“私塾式”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实践性的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使教育行为具有了真正的教育意义。

语文教育无法脱离实际生活而孤立存在。语文教育生活化,是指将语文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项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上的所学充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语文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

将生活的文字书面化,便形成了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就是将文学生活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过程,通过文学文本透视自己的生活,给予自己的生活一定的启示与改善。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领会文章的内涵的阅读、忽视引导学生发掘生活宝库作为写作之源,只围绕着写作方法打转的作文教学,学生则难以切实获得对文章的真正理解,也难以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将教学做合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脱离了生活的情境,那么学生就像是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的傀儡,毫无个性也毫无发展可言。

二、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构建

(一)语文生活化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部编版语文教材相对于其他版本的教材做出了一些调整,不再局限于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的架构,更加重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删掉了一些不符合时代主题和学生学情的内容,增添了许多提升学生实践性的内容,还原教材中的生活气息。

1.教材文本生活化阅读

现行的部编版教材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材文本联系起来。比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的一系列形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晏殊的《浣溪沙》通过“花落”“燕归”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不舍,《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一次冒险的经历,并通过这次经历懂得了一个道理,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遇到看似不可逾越的艰难险阻时,不要怯懦退缩,而应该将困难一步步化解,分成一个个小困难然后一一去克服。

教材文本是生活化的语文,普通的日常生活通过文学语言的描绘传达出来,看似晦涩的文字实际上反映的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材文本阅读时,要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行生活化的阅读。

2.生活化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加以整合。突破唯应试的藩篱,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追寻语文教学的本体溯源,即处理语文与世界、语文与生活、语文与文化、语文与本体、语文与实践等方面的关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部编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与生活世界联系密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应注重加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与讨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如我在教授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时,利用家门口的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报名志愿者服务,或身体素质好的同学报名参加赛事,在参加志愿活动或参与比赛的同时尽地主之谊,给来自国外和国内各个城市的参赛者友好的苏州体验,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二)生活语文化

生活和语文密不可分,基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将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机会,不拘泥于课堂内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广阔的社会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求知识,修养品德,发展个性。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能成为为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就生活语文化而言,是指将生活中丰富的资源经过选择、吸收、转化,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

我在教授《蚊子和狮子》时,对“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一句仔细分析,着重让学生理解并感受为什么将蚊子的叫声比作“吹着喇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这样,学生从教材文本走进了生活,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词语的用意与妙处。抢占新闻头条,“名噪一时”范冰冰道歉信也成为生活中的语文,道歉信中存在一些语病,学生们将这些错漏改出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遣词造句能力,避免在日后的作文中犯下类似的错误。长此以往教师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资源,学生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掘有趣的现象,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将生活语文化。

三、警惕教学过程中的“泛生活化”倾向

实施语文教育生活化,使得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将学校语文教育与生活语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素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要警惕“泛生活化”的倾向。恰当地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共鸣确实会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但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盲目联系生活实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而忽视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和素养。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是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的常用手段,但如果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只看见表面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看似热闹的“生活化课堂”实际上就是一场“闹剧”。

我在教授《孙权劝学》时,在文中提取出孙权、吕蒙、鲁肃等人,以“东吴智囊团”为群名创建“微信群”,根据课文内容相应地提取出每个人物在微信群中的发言,并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对话朗读。这种以微信群聊为主要形式的朗读形式虽然一开始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检验后发现,这种兴趣只是“假性兴趣”,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的重点知识。教师如果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像泡沫般梦幻美丽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里,不能掌控好课堂秩序,让学生“肆无忌惮”地“充分发挥”,反而会本末倒置,影响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因为这看似生活化教学实则是“泛生活化”倾向的表现,打扰了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的学习,是教师自欺欺人行为的体现。而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被搁置这一现象,教师们并不一定能察觉到。就拿上文我《孙权劝学》的朗读教学来说,当时我对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颇为自豪,但经过习题的检验,却发现效果惨不忍睹。教师将角色扮演的朗读方式视作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学生们自控能力尚且不足,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游戏当中,这种长时间的游戏式教学容易让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必须建立在学生内心活动的基础上,强调文本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使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与作为“生活者”的学生合二为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生活教育”的理念,构建语文教育生活化的课堂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找到文本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通过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深化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生活化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