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芳
当今正处于读图时代,图像叙事成为叙事的主流之一。图像叙事给视觉元素赋予了叙事的意义和功能,由图像和叙事相结合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电影海报是对电影情节和主题进行阐释的图像语篇。电影海报的图像叙事方式及其美学意蕴,可以从构图意义、隐喻、海报服饰、图像化文字等方面展开讨论。构图意义体现了电影的内涵和美学风格。隐喻的修辞手法能实现美与情感的传达。服饰能够体现电影的社会时代背景并带给观众审美感悟。文字图像化的电影片名能够叙述电影情节和展现文字的笔画美韵。
现代科技和传媒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信息载体。人们每天都处于图像的包围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诸如报纸、地图、广告、海报、电视、电影等由图像呈现的视觉信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传统的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逐渐转向现代的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语言与图像、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相互结合,它们共同作用实现语篇意义、共同建构叙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解读图像意义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
叙事,简单说,就是描述故事。叙事是文学、符号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成为探讨叙事相关问题的叙事学学科。[1]法国学者罗兰·巴特(1966)指出,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用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用手势以及有条不紊地交替使用所有这些手段。[2]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亚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等形式之中。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3](P1)因此,叙事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口述故事或书写故事,其载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影视、广告等人类活动都被赋予了叙事性意涵。甚至文学创作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种叙事方式。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就擅长通过标题、题词、图像等副文本来进行叙事,从而使其创作具备独特魅力。[4]
在读图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关注度发生了改变,图像叙事因其直观性和通俗易懂的特征成为叙事的主流之一。图像叙事是叙事的特殊类型,给视觉元素赋予了叙事的意义和功能,用视觉语言来讲故事,通过图像来表达意义,由图像和叙事相结合共同构建语篇意义,因而变得更加美观简洁且富有艺术美感。
图像叙事最显著的特点是直观性。人们能够对图像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对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获得逼真的情感体验。当今多元化、多维度的图像世界对人们的视觉神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增强叙事效果,给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审美喜悦和直观感受。
与文字叙事相比,图像叙事更具有通俗性。人们通过文字获得信息,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为基础,来获得叙事结果;而图像则突破了文字语言的约束,因其通俗性和大众性,人们更容易在头脑中建构出形象,从而读懂图像的表达内容。图像叙事还具有隐喻性。正如其他叙事符号一样,图像也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含蓄地传达出信息的价值和思想。人们通过观察具有象征内涵的图像,探寻其隐藏的文化理念、社会价值和美学意蕴。
电影海报也被称为“电影宣传画”,其通过文字、绘画、色彩、光影、摄影图像等视觉艺术元素和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协同互动来建立电影与观众的联系,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电影海报已有百年发展历史,经常被广泛地张贴在电影院、商业综合体、广告栏、宣传栏等处,设计精美的海报突出了电影的精彩情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关注电影,从而产生观影欲望,提高电影票房。
电影海报由图像和文字构成,图像所占的比重大于文字。文字通常包括片名、演员、导演、上映时间、作曲、制片、编剧等信息。电影海报是典型的图像叙事语篇,以鲜明生动的构图介绍影片的内容,表现影片的主题,以图像叙事的方式呈现电影的精彩瞬间,展现电影人物性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美学价值观。优秀的电影海报犹如艺术品,以简洁明快和色彩艳丽的图像使观众在了解电影信息的同时,获得美的视觉享受。
电影海报一直是学界的研究对象。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电影海报做过相关研究,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进行拓展。吕婷婷阐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风格的民族性。戴晓玲认为电影海报的设计应运用各种设计手法达到海报的宣传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肖芳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脉络。魏丽红探讨了利用色彩设计来凸显色彩对电影主题的表现力。还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罗晓春基于视觉图像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图像和语言是如何共同协作建构意义,从而达到电影宣传效果的。赵雪爱、赵莹聪研究了海报的文字、图像和图文结合构建人际意义的方式。①学者们从美术鉴赏、艺术设计、语篇意义等不同角度研究电影海报,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海报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作为典型的图像叙事语篇,电影海报如何通过文字和图像进行叙事以及其美学意蕴也值得深入研究。
电影海报是电影图像的浓缩版本,是对电影内容及主题的再叙事与视觉编码的过程。[5]电影海报以图像作为叙事媒介,对图像、文字的关系进行处理,在表现电影主题的同时,建立海报与观众的审美认知关系。电影海报将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进行图像叙事。观众基于视觉的接收效果,解读电影故事。电影海报图像往往通过独特的构图、隐喻、服饰和图像化文字,运用图像叙事的语言符号,达到海报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强烈的感染力,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
电影海报是由语言符号系统和颜色、图像等非语言符号系统共同构成的一种多模态图像叙事语篇。语言文字语篇与视觉语篇在意义创建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6]语言学家克瑞斯和勒文将视觉语法作为图像分析的框架,他们认为图像也是一种叙事符号,不同的符号能够表达同一主题和意义。我们运用视觉语法理论能够解读和揭示语言与图像共同作用构成语篇的运作机制。图像叙事也是一种视觉语法,视觉线索与特定的图形图像相结合,将信息传送给观众。电影海报的图像叙事是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叙事形态。电影海报通过构图来表达语篇意义。构图将图像的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整合起来构成语篇,并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方面来叙述电影主题。
信息值是由各种元素在图像中的摆放位置来决定的。各种元素在一个整体图像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位置,是被放置在图像的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不同的位置代表着不同的信息值。[7](P7)克瑞斯和勒文提出,放在图像左边的信息是一个已知的信息,放在图像右边的信息是一个新的信息,核心信息被放在图像中间。[6]文字信息在海报图像中的位置分布充分展现了文字与图像协同表达的叙事功能。《芳华》电影海报图像中,演员阵容、编剧、上映时间等文字出现在海报图像右侧下方,提供的是新信息,以便观众了解电影上映时间等最新消息。导演和主角姓名占据了图像的中心位置,字体明亮而醒目,表明该电影是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力作,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叙述了电影故事是围绕着主角这个人物展开的。显然,中心位置的元素具有最高的信息值。
《金陵十三钗》电影海报中,少女书娟回眸站立在海报图像下半部分的中间位置,向观众提供核心信息,表明其作为电影故事叙述者和亲历者的重要地位,具有最高的信息值。女主角玉墨的明色调和暗色调的两个头像位于海报图像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左上方的她眼帘低垂,似乎在叙述着对悲惨命运的无奈;右上方的她高仰着头,眼中充满着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冒充神父的男主角约翰位于图像上半部的中间位置,表明他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海报图像的下方是电影片名和导演姓名,白色字体与昏黄的战争废墟的凄凉背景形成鲜明对照。文字与图像彼此互文,共同建构了表意系统,形成了海报图像的叙事体系。
取景通过划分分割线条来连接或切断图像,从而表明图像参与者的所属关系。[8]《芳华》海报选择了影片中安逸舒适的泳池和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两个对比强烈的场景来展现影片主题。海报中的图像前方的泳池是亮色的,后方的战场是红色的,两种色彩对比强烈,红色迷雾的战场背景与八位电影人物之间形成分隔线条,但没有形成所属关系。这种取景方式凸显了图像重点,划分了图像主次,视觉效果明显,海报整体上显得更加富有动感之美。《金陵十三钗》电影海报图像有两个取景,由明显的色彩对比构成的分割线划分而成。一个取景在海报上半部分,由放大的男女主角的头像所构成的框架勾勒而成。淡蓝色背景叙述了男女主角对当前状况的深深忧虑。另一个取景在海报下半部分,书娟和身后昏黄色的废墟图像形成分割线,构成了矢量。书娟的回望表达了她在逃离家乡时的悲伤心情以及对挺身搭救她们的十三位女子的担忧。漫天飘落的雪花在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和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取景使整张海报的叙事功能变得强大,传达了电影的内涵。
显著性可通过图像的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大小、色彩亮度的差异来实现。[9]《芳华》电影的海报通过运用色彩、亮度等手法技巧,从而使得泳池的画面更加凸显,增强了海报的艺术感和视觉魅力。海报中,八位主人公位于图像的前景中,占据了图像中间位置,他们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各不相同的肢体动作被准确生动地传递出来,他们在海报图像中的显著性位置暗示了其在影片中的核心地位。红色背景左侧男主角刘峰的侧面像是海报图像中尺寸最大的人物像,显示出其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有着最高的显著性。显著性还通过图像中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深浅等各种元素表达出来。线条越粗的、颜色越深的,显著度就越高;反之,显著度就越低。[9]《芳华》电影海报中的文字在排版上主次分明,使观众能够快速捕捉影片的最重要信息。电影片名“芳华”两个字在人物图像右侧,加粗的大字号,白色字体线条突出、独特醒目,透露出影片的重要信息,其显著性也是最高的,起到了吸引观众目光和快速传递电影信息的作用。
文本和图像互为补充,二者共同实现信息的传递功能。[10]导演名字的线条之粗仅次于片名,海报通过导演的知名度来达到影片的宣传目的,借以提升影片商业价值,体现出高显著度。“领衔主演黄轩”和“编剧严歌苓”分别置于图像左下侧和右下侧,字号大小和颜色鲜明度都次于电影片名;字体颜色较深,字号略小于导演名字,说明它们在海报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但其显著度低于电影片名。电影的上映时间等信息值相对较低的信息则用了较小的字体和较暗的颜色,显著度较低。海报图像通过显著性手法,在形态、位置上分出不同层次,凸显电影人物、情节的关联性与矛盾性,强化视觉张力。
隐喻是拥有共同特性的两个相似或相异的事物之间暗含的比较。物体、图像和文本都可以用来制造隐喻。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借一个经验域部分地映射到另一个不同的经验域,对于第二个陌生的经验域的理解需借助于第一个熟悉的经验域。在生活中,人们通常借助熟悉具体的经验域来理解陌生抽象的经验域。[11]因为当一个人将自己熟悉的事物与陌生的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时,隐喻也正是通过一个人所熟悉的事物直接看到陌生事物,来表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是一种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的过程表明熟悉的事物从表面上看没有特定的属性,但可以用隐喻的方式拥有这种特质。[12]隐喻通常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喻体是人们已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本体则是陌生和抽象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才能借助喻体来暗指本体。
图像叙事不仅有显性的忠实于文本的叙事模式,还有不易发现的隐喻叙事模式。电影海报将一部影片当中的某些重要情节用一种隐喻式的手法,借助于符号与象征、实物与其意涵之间的一种共性进行表现,这种共性通常表现在两者具有相似的图像外形上。电影海报总是选择具有象征性和现实意义的物体来表现和展示电影主题,将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浓缩成通俗易懂的视觉符号,使观众了解电影情节和深刻理解电影内容。电影海报的隐喻式图像叙事表达得委婉、隐晦、耐人寻味,强调内在含义和言外之意,形成含蓄的美学意蕴。
《芳华》电影海报中,有一只张开双翅的彩翼蝴蝶翩翩起舞,象征着自由、美丽和美好的爱情,也象征着冲破束缚,最终破茧成蝶。图像借助人们熟悉的蝴蝶作为喻体,隐喻的是男女主角历经了命运的跌宕起伏,终于因为爱情在晚年走在了一起。海报上方有一簇盛开的粉色桃花在图像中娇艳地伸展着。唐代崔护有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和“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妖娆妩媚,自古以来就象征着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报通过喻体桃花暗示了文工团的战士们宛若桃花的青春芳华曾经在舞台上、岁月中绽放过,留下过美丽的倩影。隐喻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整幅海报构图生动活泼,这也表明了影片的叙事风格。
《金陵十三钗》喋血梅花版的海报,图像左上角探出一簇寒冬腊月盛开的血染梅花。梅花是国民政府的“国花”,喻体梅花图像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梅花浸透了鲜血,红得刺眼,处于花季年龄的女学生就像梅花一样,虽历经寒风冰雪,但仍傲然独立、迎雪吐艳。梅花象征着坚韧和内敛,象征铁骨冰心般的崇高品质和美德。海报图像中的血蝴蝶正奋力飞起,哪怕身下血流不断,仍然飞向高空。血蝴蝶喻指片中的十三位秦淮女子,为了救下女学生,选择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血蝴蝶图像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通过隐喻,海报图像叙述了电影情节,从视觉感观提升到了情感体验的层面,实现了电影海报的宣传价值和美学意蕴。
电影海报中的服饰有着独特的表象化意义,服饰图像叙事是叙述电影情节和建构电影审美的一个重要方式。服饰作为一种有着确切时代的实在本体,当其依附于影片中某一人物时,就形成了独有的指代意义,其强调的是影像符号的叙事功能和审美意义。[13]服饰能够表明电影的社会时代背景,体现角色的隐性特征,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和对美的感悟,从而激发观众对电影的兴趣。
在《芳华》电影海报中,8位男女主人公的衣着服饰图像构成了一种叙事。男女主角都身穿有鲜明年代感的军衬衣和军裤,表明了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部队中的故事。海报中的其他6人身着泳装分坐在男女主角的两侧,泳装展现出他们正在享受着那个特殊年代只有部队文工团才能拥有的安逸生活和特殊待遇。男女主角身穿军衣军裤,着装相似,喻指电影情节中俩人的同病相怜和命运的交织。女主角何小萍的军装与其他五位姑娘的时尚泳装显得格格不入,暗示她有着不合群的性格,因而她在文工团的集体生活中被另眼相待,备受欺凌。
《花样年华》多个版本的电影海报都采用了女主角苏丽珍的旗袍来叙事,身着旗袍的妖娆身姿泄露了她难以言表的紧张和渴望,平静中隐藏着被压抑的情欲。在影片中她一共换了23件旗袍,不同的旗袍使她显得时而忧伤、时而犹豫、时而沉思,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不同的感情基调,帮助叙述了故事情节。服饰的审美内涵与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相匹配。服饰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们的审美习惯。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旗袍是当时中上阶层最普遍的女子服装,流行的款式往往领子高、袍身窄、裙摆小、腰纤细,穿在身上妩媚动人。旗袍提升了苏丽珍的女性美,俯首低眉间显得风情万种,尽显东方女性的含蓄美、忧郁美和古典美。海报中的旗袍做工精致、图案华美、颜色多变,与图像背景相互映照。色彩的反差与服饰的形式美感产生了震撼的视觉效果,成为叙述和揭示电影主旨的重要手段和吸引观众的闪光点。
图像化是将原本不具备图形和影像属性的材料,通过特定手段将其处理为图像的过程,从而使其具备影像特征。文字的图像化处理就是使文字呈现出形式美感的同时,产生文字本身不具备的意义或意象。[14](P58)电影海报中的片名向观众传递电影信息,以便使观众快速了解电影的风格与类型。片名具备清晰的视觉效果和美感,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以及丰富的美学意蕴。电影海报中的片名往往加入图形元素,用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展现电影情节或背景,从而体现电影的内涵,通过图像化的文字表现叙事主体与叙事内容。图像化文字造型多变、编排新颖、生动直观,给观众带来愉悦和共鸣,使其深受感染,极大地增强了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文字图像化的电影片名经常采用笔画替换的方式,根据文字笔画的结构,将部分笔画替换成生动有趣的图像或图形,不仅叙述了电影内容,而且构建了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美学意蕴。
《芳华》电影海报片名中,“华”的笔画“十”变为优美的女兵舞蹈身姿。优美舞姿的图像化文字使片名富于形式美感,叙述了电影主题中的舞蹈元素,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与舞蹈相关,将与舞蹈相关的青春气息表现得更加生动。
《婚礼2008》电影海报将汉字的部首进行了替换,“婚”中的“女”字旁换成了一位手挎购物包、身穿连衣裙的窈窕女子的剪贴画,女子购物袋上的美元的符号暗示了女主角小桃是个专门骗钱的职业“婚托”。“礼”字的部首“礻”换成了一位戴着领结、屈膝行礼的男子的剪贴画。整张图像画面生动活泼、风趣诙谐,揭示了该电影是爱情喜剧片的类型。“婚”中的笔画“一”被两颗爱心替代,叙述了甜蜜爱情和美好姻缘的电影结局。
《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海报中的片名“唐”字下面的“口”换成了阴阳太极图,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太极思维的团圆之美。太极的团圆思维契合了春节贺岁片的喜庆特色。另外,“探”字的笔画“丶”被替换成了一个放大镜,侦探在调查及侦破案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放大镜,海报通过放大镜图像叙述了故事情节,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影片的侦探题材。
《铁道飞虎》电影海报的片名用插上翅膀的老虎的卡通图像替代了文字“铁”的部分笔画,卡通图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尤其是老虎脊背上的一对翅膀展现了影片的喜剧特色,契合了电影片名中的“飞虎”含义。海报将片名中的“道”字的部分笔画替换成了铺满枕木的铁轨的图形,用图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铁轨图像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抗战时期英勇的铁道游击队。“飞”的最后两点的笔画被替换成了剪刀,“虎”的部分笔画被旱烟杆和铁锤替换了。剪刀、旱烟杆和铁锤分别是故事中三个飞虎队成员的手中常用之物,暗示了铁道飞虎队是由非正规训练的普通铁路工人组成的,这个图像既叙述了飞虎队机智巧妙地戏弄、击败日军的传奇故事,又展现了普通民众团结一致的力量之美,与电影故事形成呼应。
《送你一朵小红花》电影海报将“花”字的部首“艹”替换成了两朵小红花,红花开在枝丫上,寓意战胜过去的苦难,跨过艰难的岁月,迎接充满鲜花的美好未来。电影的图像化片名帮助叙述了罹患肿瘤的年轻人韦一航和马小远的内心被小红花温暖,勇敢地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勾勒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美好画面。
综上所述,电影海报是通过图像叙事对电影故事和主题进行阐释的视觉艺术。海报图像的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方面来实现,构图体现了电影的内涵和美学风格。服饰能够体现电影的社会时代背景,刻画人物特点,带给观众审美感悟,从而激发观众对电影的兴趣。电影海报图像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实现美与情感的传达。文字图像化的电影片名将抽象的文字和直观的图像相互结合,展现了文字的笔画美韵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电影海报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载体,以精美的图像展现电影情节,由图像的叙事性反映自身的美学意蕴,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情怀。优秀的电影海报图像能够呈现出更多的新视角来叙述电影情节,传达美学意蕴。
注释:
①参见:吕婷婷《中国七、八十年代电影海报设计的民族性》(《饰》2005年第1期);戴晓玲《小议电影海报的设计》(《电影评介》2006年第15期);肖芳《流与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海报设计发展》(《电影文学》2013年第14期);魏丽红《电影海报设计中对色彩渲染力的运用探析》(《作家》2013年第12期);罗晓春《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以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海报为例》(《语文学刊》2012年第5期);赵雪爱、赵莹聪《多模态恐怖电影海报的人际意义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