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国玉
领导决策是关乎组织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用人等多方面内容的方案比较、综合权衡和取舍选择,事关事业成败和组织兴衰。领导决策本身蕴含组织发展方向的引领性、机会资源的分配性、实施方式的强制性等基本特点,决定了一项决策一旦付诸实施,就具有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程度的深远性和影响结果的难以挽回性,对组织发展必将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重要影响。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贻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失败是最大的失败。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党中央决策部署是站在统筹谋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作出来的,洞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整体态势,把握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主要情况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政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得其大者兼其小。提高领导决策能力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具备大局意识和全局思维,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想得深、干得实。只有自觉、主动、努力把地区和部门这个“小”,放到党和国家事业这个“大”中去谋划和部署工作,才能真正提高领导工作的预见性和判断力,增强领导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领导工作的满意度和实效性。
因此,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提高决策能力最根本的是坚决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党中央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切实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发展成果。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保证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决策方向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高度一致;另一方面,结合地方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执行力和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强大领导力有机结合起来、高度统一起来。既不能用上级决策部署方向的原则性束缚下级贯彻落实的灵活性,同时,下级贯彻落实的灵活性也不能损害上级方向的原则性。领导决策的原则性中通常包含一定的灵活性,给实际执行留有余地,但这种灵活性中又要彰显原则性。这样,作出的领导决策才能让组织放心,让下级群众满意。
做到这一点,领导干部必须吃透“两头”,找到决策的准头。一方面要吃准“上头”,准确领悟党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知道党中央究竟关注什么、要什么、要干什么。另一方面要吃透“下头”,全面深入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主业主责、下级群众的觉悟能力、所处的历史环境条件和所具备的资源要素,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下级群众想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组织要什么和自己有什么贯通起来,不能把上级和下级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提升决策能力不能上级下级两张皮,不能你吹你的号、我弹我的调,重点在上级要求和下级需求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领导干部需要在上下两方面的结合和转换上花时间、用精力、去谋划,真正提高领导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通过提高领导决策能力,一方面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方向上去。只有作出的决策凸显了党中央决策部署,领导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才能体现和实现组织意图和重点要求,赢得上级支持,做到让组织放心。而且,作出的决策反映和包含了群众需求,符合实际情况,做到让群众满意。同时,有利于调动群众执行政策的意愿和能力,保证决策执行的最终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素养当作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这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注重增强民主素养、善于运用协商民主的方法来作好决策,这就要求领导决策时要注重在多谋上下功夫。俗话说“多谋善断”,多谋是前提,没有多谋,就很难做到善断。多谋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有利于集中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共同智慧。多谋的过程还是协商民主的过程,有利于沟通和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合力。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多谋,旨在通过决策过程的民主性来保证决策方案的科学性。
注重多谋才能增加决策方案的可选择性。决策的本质是选择,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关键是增加选择方案,从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中选择最合适当时当地情况的。增加选择方案,是要靠领导干部自己来多谋,增强决策的预见力和判断力。但一个人无论如何智勇双全、怎么才智超凡,所能想到的思路和方案数量始终是有限的,方案质量本身也可能或多或少是有局限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多谋本质上要求领导干部注重并善于借助别人的知识和智慧、想法和意见,从下级群众那里去多谋,从专家学者那里去多谋,从外行外人那里去多谋,真正解放思想,增加真正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增加决策方案善用“扩大会议”。善用“扩大会议”是党的领袖的高超决策智慧,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决策,说信息、提意见、出主意。做到真正解放思想,相互激荡思想,打开决策空间,增加决策方案的数量,提高决策方案的质量。遵义会议的“扩大会议”让更多的支持者进来,赢得了对毛泽东正确决策的广泛支持。“东风二号”中程导弹研发遇到重大困难时举行的“扩大会议”,把资格更低、年龄更小的年轻人“扩大”进来参与决策,创新性地解决了导弹研发中遇到的难题,日破云开。
真正解放思想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对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谋的阶段,既要多方面听取意见,又要听取多方面意见。多谋既要听“顺耳话”,又要听“逆耳言”。支持的意见有助于制定决策方案,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的意见有助于制定决策预案,避免决策风险。领导科学理论有一个定律:听不到反对的意见尽量不作决策。领导决策最重要的是听到全面的意见,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意见。只有听到全面的意见,才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未雨绸缪、提高预见,始终确保领导工作的正确方向。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需要领导干部的民主素养和宽广胸怀。民主集中制既是根本组织原则,又是基本领导制度,还是领导决策方法。民主的过程就是虚心真诚听取和吸收大家意见建议的过程,民主程度高低的衡量标准就在于在决策过程中是否能容纳反对的声音,凸显民主的充分性。没有充分民主,就没有正确集中。正所谓“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领导干部既要有宽广的视野,又要有宽广的胸怀。而且,有了宽广的胸怀这个前提,才更容易拥有宽广的视野,不断打开决策空间,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决策一定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说多谋是做加法,增加选择的数量,那么善断就要通过可行性研究,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对备选的决策方案做减法,减少选择的数量,缩小选择的空间,作出最终决断。
多谋善断,难在善断。多谋是为了善断,多谋是前提,善断是关键。善断强调把形成的判断、确定的方案,付诸实施。没有付诸行动的决策还不是真正的决策。领导决策防止多谋有余、善断不足,领导决策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之所以一些领导决策会议而不决,归根结底是有的决策者缺乏敢于决断和落实的担当和智慧。决断时决策者会有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一方面要面对决策后果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面对各方面的众说纷纭和怀疑质疑。克服议而不决,善于决断必须要在多谋上下功夫。多谋在前,善断时才会对决策实施后发生的各种情况和预期变动心中有数,提前谋划和准备,保持领导决策的战略定力。邓小平讲,“政治家不要主意太多”,“太多了就会让人无所适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决策不能频繁,不能反复,不能折腾。
决断务必防止决前自负、决后自卑。决策之前,自我感觉良好,多谋不够,对各方面情况没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这样决断后执行的过程中,很多不同意见就会纷纷出现,让决策者猝不及防,甚至质疑自己当初的决策。只有决策前充分民主,注重多谋,适度“自卑”,多谦虚主动听一听下级的、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决策之后才能不“自卑”,领导决策才有权威,领导干部才有权威。否则,一旦决策反复,不只影响决策者的权威,更影响组织的权威。
决断需要全面权衡、综合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决策“要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看事情是否值得做、是否符合实际等,全面权衡,科学决断”。因此,决策时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坚持价值、支持和能力三个标准相统一。既要看决策方案能否为国家富强和人民美好生活创造价值,又要看上上下下各方面整体的觉悟程度和对决策方案的接受度,还要看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当前条件下是不是有相应的能力和资源。领导决策不能追求完美主义。最好永远是更好的敌人。决策是要追求卓越,但追求卓越不等于追求最优,追求卓越不等于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决策时一味追求完美,什么都想要,就容易错失发展机遇。
决断坚持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找准决策的切入点。领导决策要坚持价值导向,把握正确的方向,考量我们究竟要什么,明确决策的优先顺序,分清目标的轻重缓急,在重要的事情中还要找出更重要的、在迫切的工作中还要明确最迫切的。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出下级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最能撬动全局的关键问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把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贯通起来,运用倒推思考法,从决策目标出发,倒推思考要实现将来的目标,需要现在采取什么关键行动来创造条件,实现决策目标。
决断重在抓住时机。邓小平讲,决策要及时,机遇要抓住。多谋是一个过程,决断是一个结果。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这个“果”摘早了,还没熟透;这个“果”摘迟了,可能就被别人摘了。决策的时机早了,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决策的时机过了,错失了适时发展壮大的机遇,对自己不利。条件不备不决策,时机不到不行动。很多时候,等一等再看、缓一缓再说,都是高明的决策智慧。因此,决策时就需要领导干部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密切关注事情发展趋势,第一时间了解变动态势,找准机会,及时决断,果断出手,取得成果。
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重在多谋善断,这是决策过程的内部要求。但决策只是领导工作的一个环节,只是一个地方和部门发展的一个阶段,因此,在整体层面,提高决策能力还需要关注领导决策所处的整体大环境,以及领导工作的执行等其他环节,把相关要素统筹起来综合决策,才能真正提高、全面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
决策前,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的本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决策。新官上任究竟应不应该烧这三把火,究竟什么时候烧这三把火,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积压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了解情况后,需要尽快烧起三把火,迅速扭转被动局面。但如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的决策,组织认可、群众满意,就可以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能说你往东,我就偏往西;你向北走,我就南下。萧规曹随,同样是大智慧。提高决策能力,“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胸怀格局是整体前提。
决策时,把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结合起来谋划。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不能就决策论决策,把决策和执行完全割裂开,认为决策是上级的事,执行是下级的事。实际上,决策和执行分不开,对上级,我们是下级,上级决策我们执行;对下级,我们是上级,我们决策、下级执行。而且,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往往是通过我们的决策来体现、展开和落实的。决策当中包含着执行,决策和执行是一致的、统一的。因此,领导决策时就要提前考虑谁来执行、执行的条件、执行所需的资源、执行的方法、执行的预期效果等多个因素。
决策后,注意追踪决策,在追踪决策中补充、优化和完善决策。一般都认为,领导工作一是做决策,二是抓执行。实际上,完整的领导过程包括正确的决策、正确的组织执行和经常性的追踪决策,对决策实施结果需要进行持续跟踪评估。所以,领导干部既要作决策,抓决策的执行,还要注意追踪决策,三个环节都不能少。没有了追踪决策结果这个环节,决策是否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果了就不清楚,决策中有些内容是不是过时、不适应新的情况了就不清楚,决策适应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动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也不清楚。追踪决策应该成为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追踪决策中了解下级执行进展情况、把握决策执行效果、及时补充或修正决策,确保决策达成预期目标,持续做到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
决策的全过程,既要防止命令主义,又要防止尾巴主义。领导决策是通过现在的行动来回应和引领将来的发展趋势、预防和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领导决策必然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有了超前性,才能对现在的行动进行指导,并在行动中检验决策的正确性。只有有了超前性,决策产生的结果才能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将来的需求。决策要超前,但只能适度超前,不能过于超前。过于超前,决策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容易出现命令主义的错误。当然,决策更不能落后,落后就犯了尾巴主义的错误。群众都跑到前面去了,有的领导干部反而落到群众的后面了,更不是领导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