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差异的老年教育策略探索

2021-11-29 14:26
山西青年 2021年16期
关键词:代际群体老年人

楼 枫

(安徽开放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22)

一、关注老年群体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终身学习作为新世纪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潮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为发展老年教育和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案。终身教育的目的是让社会中的所有个体都能获得对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同的受教者都应能获得与自身需求和特质相匹配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国内有研究者根据统计发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可支配收入对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会产生显著影响[1]。研究指出,受教育程度较高,曾经工作于领导岗位、管理岗位和专技岗位,且可支配收入较高的老年群体,在学习动机上更多的是“满足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质水平”,他们更希望通过线上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而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背景为工人、自由职业者或无业者,且可支配收入较低的老年群体,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满足休闲娱乐的兴趣,打发晚年闲暇时间”,他们更希望通过活动式、体验式的方式来学习保健知识和参与康体娱乐项目,并结交学友。然而,目前老年大学或教育机构在开展教学时往往忽视了不同老年群体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而施之以泛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老年群体的一些特殊学习需求被忽视,造成老年教育的不均衡。因此,开展老年教育应首先关注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差异,尊重老年群体的各种学习动机,切实担负起老年公平教育的社会责任,为老年教育的不均衡现象纾困,提供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手段精准的老年教育服务。

二、根据老年群体学习需求构建多维度的老年教育体系

(一)开展老年补偿教育

当下的老年群体多为20世纪50年代前生人,因为历史原因使得他们在青年阶段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造成这一代人学历水平普遍不高。联合国在《国际行动纲领》中写道:“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提供教育必须避免对长者的歧视。……应当认识并鼓励所有各级进行连续成年教育的需要,应当考虑让老年人接受大学教育的想法。”[2]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要求。其中,办好继续教育,离不开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而社会传统观念认为读大学、学知识不是人生晚年的应有之义,而这与当前所倡导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念相悖。开展学历补偿型老年教育,旨在探索将学历教育纳入老年教育体系中,通过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屏障,为老年群体提供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取得学历的学习环境,帮助当下的老年人弥补青壮年时期未能获得高等教育的缺憾,使老年人在自我提升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二)开展老年职业教育

国内老年大学主流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康养保健类,如太极拳(剑)、中医养生、疾病预防等;一为娱乐消遣类,如书法绘画、合唱舞蹈、模特形体等。这些课程主要关注老年群体应对生理衰退的需求和满足心理休闲的需要,而对老年群体的职业延展缺乏引导。同时,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希望老年群体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能够继续发光发热,再度融入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伴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是如今知识迭代的一日千里,使得退休之后的老年人在精力体力保持上与自身知识能力上出现倒挂现象。一方面他们的身体状况足以支撑再度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结构却由于老化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老年教育应统筹兼顾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与社会需求,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依据来设计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老年人基本的身心需求,还要进一步挖掘其智力潜力和延展其能力空间。对于一些原本文化基础较好、社会化程度较高且有精力有欲望再度回归社会的老年人,完全可以为其提供老年职业培训课程,提升他们再度社会化的职业能力,帮助他们二次就业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

(三)开展老年精神教育

老年群体的年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教育首先要维护老年人的生理健康需要,但对于老年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给养也不容忽视。当前国际社会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老年精神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在晚年阶段积极面对人生,从容应对社会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精神焦虑与生活挑战。具体说来,对老年群体开展精神教育,应从生命关怀、心理疏导、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考虑课程的设置。生命关怀让人修养身心,明白生命存在于宇宙自然的原理;心理疏导支持个体自我调适,对情绪问题或生活困惑进行疏泄和引导;文化艺术陶冶性情培育兴趣,激发对真善美的欣赏与追求;哲学思想促进理性思考,让人更加智慧地认识世界。上述课程能够帮助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心智模式,构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重拾心灵的归宿感,在晚年乐享健康的身体机能之外也能体会精神家园带来的安宁与愉悦。

三、根据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创新多样化的老年教育方法

(一)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增强现代社会融入感

现代社会个体已经习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捷与高效,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如果离开手机、电脑等数码设备已是寸步难行。而一些调查表明,老年人与移动互联网的接触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格格不入。QuestMobile在2019年发布的《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银发人群移动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从2017年12月的98小时,增长至2018年12月的118小时,同比增长20.7%。从数据上看,银发人群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达到近4个小时[3]。因此老年教育可以充分发展互联网教学,为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居家便捷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尴尬局面。基于互联网的老年教育需要重视老年群体的需求,既要考虑在线学习平台的操作简明度和线上学习课程的资源丰富性,也应注意到老年群体在接受新事物能力方面的差异。老年教育在满足高层次老年人线上学习需求的同时,应充分关注到弱势老年群体对于互联网的陌生与抵触,可以针对性地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不仅教会他们线上学习的技能,也能指导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让日常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帮助他们悦纳新生事物,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信息社会。

(二)探索代际学习模式,弥合世代之间的冲突感

代际学习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相互交流,彼此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实现共同学习的过程[4]。好莱坞著名制作人埃文· 布里格斯在2015年推出的一部纪录片《现在完成时(Present Perfect)》,将代际学习这种形式引入公众视野,虽然影片只有短短5分钟,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影片展示了老年人与孩童相处一室共同学习的场面,老人们在与孩子的接触中获得快乐,且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现代老年教育应当拓展代际学习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老人——孩童”,还应积极探索老年群体与青少年、成年人等各年龄层之间的交流学习。老年教育不应将老年人局限在特定的年龄场域中,通过有意识地构建老年教育与各个年龄段教育的沟通与联系机制,弥合老年教育与社会主流教育之间的鸿沟,完善从少儿到晚年的完整终身学习链,有益于形成覆盖全个体全龄段的良好学习氛围和社会环境,也避免形成代际隔阂。在老年教育探索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性质有意识地开设代际课程,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共同营造代际学习环境,加强代际间交流与了解。老年人也应克服障碍在代际学习中跳出自己的年龄圈,主动了解当下青年人的思想,心态也能更加年轻向上。

(三)采用成果展示评价,激发持续学习的成就感

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5]。老年教育虽然不涉及升学压力或人才选拔,但是也应有相应形式的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既能检验教学机构的实际办学水平,也能让老年人看到自身的改变与发展,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传统的学习评价形式以纸笔测评为主,适合检验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情况,并给出定量评价。而这种评价形式并不适用于老年人的学习,非但不能正面积极地评价老年人的学习效果,还易使老年人产生学习负担和畏难情绪,对老年人的求学起到退步作用。学习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应选择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相匹配的评价形式,因而老年教育应充分关注老年群体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明确提升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学目的,采取重体验轻结论、重展示轻评判的手段,采用成果展示型的学习评价形式较为适宜。成果展示可以是实物展示,如书画作品、手工作品、烹饪作品等,也可以是表演展示,如歌舞表演、太极表演、模特表演等。通过成果展示既能彰显教学成效,也能让参加学习的老年人直观地看到彼此间的学习收获,激发老年人产生持续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对潜在的老年教育对象产生正面宣传作用。

四、结语

开展老年教育应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发展老年补偿教育、老年职业教育和老年精神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老年人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代际学习模式、鼓励采用成果展示评价,建立合理高效的老年教育机制。新时代老年教育应以适切性、关怀性、服务性为原则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实现老年教育由非靶向型向精准施教型、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的转变,让最广大老年群体共享终身教育的发展红利,促进老年群体“成功老龄化”。

猜你喜欢
代际群体老年人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