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卉 长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凌晶垚 东北师范大学
基于人才的社会定位分析,“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青年群体,一方面他们具有交稿的科技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参与者、推动者;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身上带有浓厚的“学院派”特征,他们的教育经历决定了他们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处于缺乏实际锻炼的状态中,这就意味着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干预时,难以在实践过程中确保信仰坚定、价值观正确。从这一层面上说,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但在此之前还要解决一个“背景问题”,即合理、全面、深刻地解读“何谓新时期”。而由代黎明著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一书,以新时期为研究背景,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二重性取向”,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本质,并通过解构影响因素,构建出学科建设层面的实效性教学模式,正面探究了新时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针对性、参考性。回顾全书,具有三个显性特色: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本质而言,作者并没直接阐述其定义,也没有生搬硬套其他理论去“升华”它,而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论为基础,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关系进行系统性论述,力图多维度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本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产品”生产机制,这意味着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旧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而不可能是自然界的生物;社会关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精神产品”分配机制,它代表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传播形式;社会意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建构、维护、创新的实践机制,其自身的发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以上关于“本质”的分析基础上,作者还引入“新时期”这一“时空二维性”定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本质所具有的“二重性取向”,即“教育取向”和“社会取向”阐述出来。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是全书的“承上启下”部分。一方面,本章节进一步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阐明了“实效性”在人才培养、思政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表现机制;另一方面归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除了教学方法、教材设计、教师资质等直接性因素外,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科技发展、经济制度等因素干预之下,同样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强弱波动。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新时期”的理解不可局限于历史和时间维度,还要进一步延伸到社会和空间维度,要认识到当前时空场域内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因素的独特性,特别是在“互联网+”多元化、立体性及开放式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不同思想主张及不同政治理念的分歧,会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进而衍生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新特点。
从学科建设立场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属于“常话常新”的课题,因此基于学科维度,不断完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应然举措对此,作者通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文蕴含分析,明确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固化机制,即教育形式仍然不变,课堂开展鼻必不可少,明确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化机制,即明确教与学的主客体,调整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紧跟时代脚步,为完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