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建设的理念与路径——基于格力明珠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2021-11-29 13:54马维旻
终身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格力产教校企

□马维旻

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是中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是新时代中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是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支撑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行业企业面对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要求,深度介入参与人才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有效方式。目前,一些地方院校和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兴建产业学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本文以格力明珠产业学院为个案,分析地方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外在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培育和优化产业学院的策略和路径。

一、产业学院建设的理念

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在现实层面,现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甚至可以说有些疏离。比如,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始终达不到制度设计者预期的目标,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达不到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的要求,科研技术及项目开发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社会服务能力做不到“适销对路”等[1];又如,校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目标定位的差异、缺乏高层次人才和中小企业难以参与协同创新等问题[2]。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和企业,一直试图形成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纽带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合作状态,共同推进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但是在具体落实上困难重重。[3]产生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保证,而产业学院的建设理念就是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使高校和企业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

产业学院是高校基于服务对象需求而成立的一种产学合作组织机构,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开发等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为了达到目标,在办学过程中与该产业的龙头企业有着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4]我国产业学院起源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镇政府合作兴办的4个产业学院,依托乡镇优势产业企业建设专业[5],此后随着国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学院这种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

产业学院改变了以往较为普遍的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的横向合作模式,而是走“纵向一体化”的互动式共建发展模式,全面、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整体的专业设置、技术服务、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6]产业学院更加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整合,高校可以集聚校内资源,企业愿意持续性投入资源,面向产业和社会需求,校企协同创新,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既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研发、人员培训及基层一线人力资源扩充和企业文化发展的要求。

产业学院还为开展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平台。现代学徒制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由校企双主体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新型学徒制是2015年人社部牵头提出的一项旨在提高企业员工和社会待就业人员技能的一种“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共同培养学徒。两种形式的培养模式都突出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机制

1.内驱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建设产业学院必须探索解决的课题。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主要途径,其建设需要从社会责任感、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等方面做好制度设计、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三方面构成了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内驱力。

首先,以社会责任感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思想引领。高校是公益事业单位,担负着传承文明、发展个性、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其直接体现就是要承担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教育责任,特别对高职教育,其特征是产学合作的教育,更要坚定地服务好产业发展[7];对企业而言,如何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涉及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参与教育活动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形象,进而带动企业效益的提高。因此,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在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容易达成一致的行动目标。

其次,以资源共享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抓手。产业学院要做到校企的融合,关键在于双方资源是否能有效融合。高校通过产业学院聚焦相关专业发展,集中校内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效益,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对于企业而言,在其发展中会不断提出具有技术和市场前沿性、挑战性的应用性课题,企业为学校开放研发资源,吸引高校积极参与,不仅能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能起到引导高校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优化实训基地建设的作用。产业学院一般依托本地行业企业,更加有利于校企资源的融合、共享,在设备、设施等硬件资源和师资、岗位等软件资源方面,充分开展共建共享,完善教学设施条件,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物力和人力资源基础。

最后,以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通过建立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间多方信息交流的渠道,促进产业发展状况信息、企业岗位需求信息、技术前沿信息等在高校和企业间的交流互通,有利于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以往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高校欠缺足够的渠道获取上述信息,而依托产业学院,学校可以及时掌握企业人才和技术研发需求,优化调整学校人才培养规划,组织相应技术研发攻关,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企业研发人员与教师之间加强互信,可以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学研项目合作。产业学院的学生,通过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对岗位和产业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前景,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2.外驱力

从外部看,产业学院会受到三种力量的驱动,即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动、科技和教学创新的牵引,以及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激励。

首先,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正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发达”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下,产业学院通过构建校企双主体的共建格局,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让高校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其次,鉴于竞争中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传统的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学校和企业持续开展科技和教学创新,解决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拓展发展空间、树立优势地位,以获取更多社会资源。产业学院依托资源共享的优势,鼓励技术革新,提升教师和企业员工专业能力,实现校企双赢,既满足了企业转型和升级需求,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最后,产业的发展持续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以便优化和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高校为培养合适人才适时更新教学条件,就要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争取更多的企业资源,而企业又可通过高校发挥其产业参与和引领的功能,有助于深层次推进企业的转型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尽快实现。企业依托产业学院培养新人、开展在职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之不断地适应企业发展对专门化、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求。

三、格力明珠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格力明珠产业学院是2018年11月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格力电器合作成立的产业学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并存、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存的局面,需要及时把握产业需求,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应对,正确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策略,坚定产教融合战略,构建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学校明确提出了“爱生崇教、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服务珠海”的办学理念,以服务格力为己任,主动调整专业发展策略,主动融入格力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

格力明珠产业学院以服务格力发展、学生发展为导向,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将格力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和质量方针等融入教学活动,面向格力全产业链,培育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学院已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企业信息化系统、生产自动化设备、精密模具、智能装备、实验检测、质量管理、营销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内驱力促进学院与产业和企业的对接,以外驱力深化产教融合,在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持续建设,在人才培养、项目共建,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成果显著。2020年,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珠海格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1.以内驱力促进学院与产业和企业的对接

(1)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

首先,产业学院提出了以企业知识、技能、素质和文化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双主体培养为根本,以企业定制化知识和技能模块为基础,以工匠精神塑造为灵魂,以格力自主创新企业文化为内核”。该模式突出了企业的主体地位,树立了格力优秀民族企业品牌形象。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广东省教育厅和珠海市的专家领导在考察格力明珠产业学院后认为,该模式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办学服务水平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对产业学院提出了以下期望:“产学研合作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我们就要培养无数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起来。要推动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是必由之路。同学们,你们能够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人才,我们的联合办学就有了价值所在。”这也增强了学校与格力合作的信心,以及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感。

其次,产业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面向产业需求开放办学。2020年,学院承办了珠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珠海市总工会主办的珠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制冷空调设备维修技能竞赛、大数据应用开发员技能竞赛、智能装备安装与维护技能竞赛等3个赛项的比赛。依托比赛为行业企业搭建了技术交流的平台,展示技能人才的实力和魅力,向社会传递技能报国的正能量。产业学院还承接了省总工会组织的面向下岗待岗职工、建档困难职工、其他就业困难的职工群体的“广东技工”(家电维修安装)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完成了省人社厅组织的2门“广东技工”课程培训标准的编制,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021年依托产业学院,还建成了省第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

最后,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格力“给消费者以精品和满意,给创业者以机会和发展,给投资者以业绩和回报”的企业文化以格力优秀员工的典型案例方式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爱国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课程教学中还将格力民族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作为课程思政核心内容之一,激发学生技术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促进资源共享,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

资源共享是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的具体体现和主要抓手。首先,校企双方为尽可能做到教学实践环境对接企业生产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投入了各自的优势资源。学校提供了师资、场地、设施、运行经费等软硬件资源,格力投入最新的生产设备和电器产品,根据格力产业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了一批专业实训基地和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包括格力产品实操基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生产物流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和格力企业文化教育基地等。特别是面向海内外的“格力电器实操基地”(总投资1 000万元以上、面积900平方米)是包括大中型商用空调、家用空调,以及智能小家电在内比较完整的格力产品安装、维护、检修实操基地。

其次,企业开发实践岗位,促进课程资源的共建,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格力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企业实践岗位,教师通过轮岗方式,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开发技术,不仅开拓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了教师企业规范化管理经验,也起到了传承格力企业文化的目的。学院建立了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管理办法,所有教师轮岗实习,至少半年,带着目标、任务去,回来后合作编写格力案例课程和岗位技能标准。目前已有《物联网组网技术员职业技能标准》《工控信息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标准》《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培训标准》《数控铣削加工员职业标准》《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职业标准》等多个标准。根据以上岗位职业标准,编写了相关课程教材及员工培训讲义。

最后,建设共享的教师资源库。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充分吸收企业的技术能手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与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构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水平。除学校正常班的教学外,近两年产业学院开展了高职扩招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格力电器共有300余名基层员工参加,各专业教师系统开展学情分析,深入分析不同学员群体的学习基础、学习和发展需求等,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确保优良的教学质量,不仅提升了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为其向上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企业稳定了三年的基层人力资源。同时,学院也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岗前培训,提升了在校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3)加强信息互通,促进专业与人才需求对接

首先,建立了专业层面的信息互通机制。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产业学院各专业组建了以格力核心部门负责人为主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委员会工作章程。委员会每年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师与格力企业骨干员工就格力岗位需求、专业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基地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明确了核心岗位、人才需求、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等核心内容。

其次,组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交流。产业学院定期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格力各部门的技术骨干按照专业群分组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教师承担企业研发项目、学习现代生产技术,予以经费补贴。定期安排企业人员到学校调研和举办讲座,让企业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分享项目开发经验,增进相互了解,达成长期合作意愿。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提炼企业一线岗位技能案例,编写课程教学案例,联合开展社会培训等。

最后,通过安排学生交流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融入企业。大一组织“先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安排新生学习体验中国创造的实业精神,直观感受以格力为代表的中国创造实业精神与格力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实现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大二安排跟岗实习,组织企业优秀员工讲解企业案例,让学生了解格力生产流程,明确岗位技能需求;大三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格力会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被录用学生由于已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和对格力企业文化的认同,能独立承担岗位职责,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2.借助外驱力深化产教融合

(1)落实国家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提高校企合作深度

格力电器对珠海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学院的建设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即“健全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学院构建了校企双主体的格局,服务格力“双智多元化”(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战略,整合了学校相关专业,培育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成立以双方主要领导为核心的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由双方负责人任组长,相关二级学院院长及格力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负责与政府部门协调外部资源和政府经费支持,并接受政府部门的调研。为充分发挥企业对专业的引领作用,产业学院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格力职能部门负责人任主任、技术骨干为委员,从产业调研、岗位群分析到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审定、教学计划调整等方面都能够适应不断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需求,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支持教师开拓创新,提高校企合作层次

教师的成长带动专业的发展,专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声誉,从而吸引更多企业来洽谈合作。产业学院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除支持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等措施外,还出台《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文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产业学院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创设科研条件,为教师开展企业项目提供支撑,目前已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各1间,与格力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教师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再教育活动也是教师发展的动力之一。学院优先安排骨干教师担任校外培训课程的主讲,发挥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通过系统化地讲解专业理论,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指导企业员工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年轻非骨干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收集企业应用案例、征集企业员工技术疑难、制作培训课程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提供丰富的源泉。

课程建设是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学院邀请格力优秀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企业工程师引进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脱密后,和校内教师共同转化为课程的教学资源或形成活页式教材。近两年,已编写《工业组态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导论》等教材,前者2020年入选高教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

(3)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首先,做好面向格力的全日制高职人才供给,以及满足企业在职员工学历和职业资格的提升需要。针对格力的相关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享教学资源,使全日制教学计划契合格力相关岗位的需求,并将格力的企业文化深植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企业认同感。对于在职员工培养,主要依托学校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等专/本科专业,以企业定制形式开展教学。同时,依托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格力在职员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试。格力员工新获得的职业证书、企业内部优质培训课程等可用于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学分置换。格力培训部的调查表明,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得到提升,对企业稳定职工队伍,推进格力向学习型企业转型有显著作用。

其次,根据岗位技能需要设计课程。在符合国家专业标准要求的同时,融入格力所需的理论和实操内容,满足格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需求。例如实操课程方面,设计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还增设实习实践、工程实践、项目实践等教学环节,以及安排学生到格力生产岗位实习。素养课程方面,课程设计除基本素质必修课程外,增设格力企业文化、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面的格力企业文化熏陶和职业素养训练。

最后,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比如,将学生的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安排在企业内部进行,认知实习面向大一学生,时长为1周,主要内容是企业参观、企业文化培训、军训等内容。跟岗实习安排在大二,时长为2—3个月,在企业导师带领下,在3—4个现代制造类企业典型基础工作岗位上轮岗,完成一些辅助性工作,熟悉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学习专业技术,锻炼职业素养。2020年组织了电子、数控、电气、机电等专业的近300名学生赴格力跟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产业学院学生在2020年省技能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传感网应用开发(中级)”“1+X”证书考试通过率90%,本年度已有大三20多名学生在格力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都各有一本经济账。企业更加关注即时得到的直接经济收益,包括政府给予企业的财政补助、税收减免返还、人力资源的产出等。而高校关注的是间接收益,包括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等。产业学院的成功举办,不仅能为企业和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也能带来间接的收益。企业的间接收益是通过联合培养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及时间来挑选未来优秀员工,在人才招聘中抢占先机,获得高素质人才,进而强化市场竞争力。高校的直接收益是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活动得到提升等。校企双方都应从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出发,持续投入更多资源,把产业学院做强做大。未来产业学院还将在内驱力和外驱力的作用下,扩展合作领域,支持格力电器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格力产教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唤醒芬芳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